深圳晚报 2021-07-28
深晚报道 | 龙华新发现四处革命遗址 曾为数百位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从香港撤离提供庇护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芋荷塘位于阳台山脉南麓大阳台山顶与小阳台山顶之间的一个山谷之中。陈际彬 摄

在 7 月 25 日举行的 " 文化名人大营救 " 研究成果发布会上,龙华区发布了 " 文化名人大营救 " 研究成果。

据了解,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工作部署以及市委领导的批示要求,龙华区全力加强阳台山红色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今年以来,龙华区大浪街道组织市、区文物、党史专家经过近半年的调查走访、深入研究,并经健在的东江纵队老战士回忆和指认,发现了抗日战争时期营救文化名人的深坑遗址、芋荷塘反 " 围剿 " 战斗遗址、鸡板坑炮楼及陶吓宝四区人民政府旧址等 4 处革命遗址。

▲宝四区人民政府旧址。 林旭荃 摄

文化名人大营救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精心组织的一次历史壮举。1941 年底,日军侵占香港,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等滞留在香港的数百位文化名人受困于危难之中。在中共中央和南方局领导下,当时开辟了宝安阳台山抗日根据地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江纵队前身)立即行动,建立联络站、开辟交通线,开展了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行动。

1942 年 1 月始,游击队开始实施营救计划,以难民身份将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从香港撤离。1 月 11 日清晨,第一批文化名人离开九龙通过日军封锁线,1 月 13 日安全抵达白石龙。白石龙村是文化名人在东江游击区的第一个落脚点。

随着文化名人从香港一批一批地撤回,游击队领导人决定在阳台山上的深坑、蕉窝及杨美村的泥坑搭起草寮,把文化名人安置到不同的草寮接待所进行隐蔽,并在安全条件得到保证的情况下陆续转移到大后方。1942 年 11 月 22 日,最后一批文化名人几经辗转,安全到达苏北抗日根据地。

在 7 月 9 日的认证会上,省、市文物、党史及地方史研究专家充分肯定了对深坑等四处革命遗址的调查工作,认为此次深坑等 4 处革命遗址的新发现意义重大。

针对此次发现的 4 处革命遗址,专家们建议,尽快开展革命遗址的保护工作,将其申请为市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进行考古发掘,深挖、收集、整理相关的文字及口述历史、影像记录等资料,并筹建 " 阳台山革命历史纪念馆 "。

▲鸡板坑村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驻地之一。 陈际彬 摄

据悉,大浪街道将在阳台山打造阳台山党性教育基地,持续挖掘、开发、保护红色资源。

四处革命遗址

芋荷塘

位于阳台山脉南麓大阳台山顶与小阳台山顶之间的一个山谷之中,即阳台山雄鹰咀下面的山腰间,是一块平坦的水洼地。因山泉汇聚形成一大片水洼如沼泽,之中长满碧绿的山芋,故称为 " 芋荷塘 "。抗战时期,卓氏宗祠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东江游击队集中活动之地。

深坑

位于阳台山和龙华古圩之间南面的一个山窝,阳台山的西北面,距龙华古圩南边约 10 公里。1942 年初,邹韬奋、茅盾、廖沫沙、丁聪、戈宝权、张铁生等 50 多位文化名人先后在深坑隐蔽过,邹韬奋提议将《新百姓报》改名为《东江民报》,报社设在深坑,修械所和医务所也在这个时间段搬至深坑。邹韬奋、胡绳、吴全衡、黎澍等 8 人在此隐居近 3 个月,直到 4 月中下旬才撤离。

▲位于阳台山和龙华古圩之间的深坑遗址。 张青 摄

陶吓村

处于阳台山东坡,临近冷水坑水库,属客家民系,村民主要姓氏为林姓。由于陶吓村处在阳台山东麓山谷间,位置较为隐蔽,该村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阳台山抗日根据地的中心之一。1941 年初中共龙华区委成立,区委驻地就选在了陶吓村的一间 " 华侨屋 " 内,1944 年 1 月 10 日,宝四区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下辖龙华、观澜、乌石岩、布吉等 4 个乡政府。

鸡板坑

位于龙华区大浪街道东南部阳台山东麓山腰处,即赖屋山水库东南角山坡的客家小山村,依山势而建,村民均姓张。抗日战争时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开辟阳台山抗日根据地时,鸡板坑村是游击队驻地之一,村中还有一座炮楼和一座张氏宗祠,张氏宗祠就是当年游击队的驻地。1941 年 5 月、6 月,王作尧领导的 "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五大队 " 在此设立兵工厂,藏枪洞就在鸡板坑村一个隐蔽的石洞里。

深圳晚报记者 高健桓 吴智欣

相关标签

香港 抗日战争 广东 党中央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