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5 月 25 日夜,一向很少失眠的姚新初,破天荒地一夜辗转反侧无法入睡,也不知怎的,他心里像装着一副小鼓,咚咚咚敲个不停。隐隐中,姚新初预感到,有大事要发生。
果不其然,26 日一大早,一个带着粤语口音且语气严肃的电话打到他的手机:" 你是不是叫姚新初,你们家之前是不是丢过一个孩子?"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在一瞬间勾起了姚新初内心最深处的记忆:他最心爱的儿子姚洋,18 年前在广州走失了!下一秒,内心的狂喜席卷姚新初的全身,他不敢置信地问:" 是 …… 是孩子找到了?!"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些迟疑和期待,却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忍不住抱起旁边的妻子痛哭出声。
一时疏忽孩子不见了
时间追溯到 2003 年。姚新初夫妻俩的老家在湖南常德安乡县,为了实现儿子 " 想盖一座大房子的心愿 ",他们背井离乡来到广州,希望能多赚点钱回家。2003 年暑假,已经在广州打工一年有余的陈雪连,托老乡将刚放暑假的七岁儿子姚洋接到广州来,希望能带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也能多和儿子待一段时间。
2003 年 7 月 10 日晚 9 点多,陈雪连接到姚洋后不久,就带着儿子来到老乡家里,想当面过来感谢老乡的帮忙。" 当时老乡家里也有两个大一点的孩子,他们三个孩子说想出去外面玩,我们觉得孩子大了,问题不大,就让他们去了。" 陈雪连说,可她怎么也想不到的是,等到准备带姚洋回家的时候,却发现只有老乡的两个孩子回来了,而姚洋却不知所踪。
" 那时候的冼村还是城中村,里面错综复杂,就像迷宫一样,我们有时候都走不明白,更别说姚洋才刚来广州,而且他性格还特别内向。" 姚新初说,后悔和焦虑一时间袭上心头,他和妻子赶紧四下寻找,可奇怪的是,任凭他们跑遍了冼村的角角落落、叫哑了嗓子,却无论如何也搜寻不到儿子的踪迹。" 我们也去报了警,但也没什么结果。" 姚新初说。
守在广州 18 年找孩子
孩子丢了,陈雪连也像丢了魂一样,白天浑浑噩噩去上班,一下班就飞奔到公交车站,坐着车在广州城里到处逛,幻想着能在街头的某个地方,突然看到儿子的身影。" 只要有人跟我们说,看到哪里有小孩在翻垃圾桶、卖花什么的,我们都第一时间冲过去看,但次次都是失望而归。" 陈雪连说。整整五年,姚新初夫妻俩不敢回到常德老家,他们无颜面对老人的泪眼婆娑,心中的愧疚与日俱增。
" 我们不敢搬家,后来是冼村拆迁了,我们才不得已搬到了石牌村。" 姚新初说,儿子的书包、书本和衣服,他们都还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家里,总想着有一天孩子突然回来了,也许还能用得上。姚洋走失后的第三年,在亲人朋友的劝慰下,陈雪连又生了一个女儿。不管生活多难,他们都坚持把女儿带在身边,供她读书、给她讲哥哥的事情," 女儿今年上高二了,我一直跟她说,让她好好读书,将来考警官学校去当警察,不管怎么样也要把她哥哥找到。" 陈雪连说,她真的没有想到,在自己有生之年,还能见到儿子就活生生、好端端地在自己眼前。
时光荏苒,18 年弹指一挥间,眼泪渐渐流干,实在想儿子的时候,陈雪连就翻出姚洋的书本,一页一页看得无比仔细。" 不敢听人说人贩子拐卖孩子的事情,不敢看寻亲的电影电视,这些年,对孩子的疏忽就像一根针一样扎在我们的心里,表面看着好了,可里面却还是锥心地痛。" 陈雪连说着,眼眶泛红。
" 团圆行动 " 助力一家重逢
2020 年底,公安机关开展查找被拐失踪儿童的专项行动—— " 团圆行动 ",广州市番禺区刑警大队接到相关指令,要求核查广州市龙洞福利院一名叫 " 谢小强 ( 化名 ) " 的人员信息。" 我们通过身份证号码搜查,联系上谢小强 ( 化名 ) ,让他来局里登记了相关材料,并采验了 DNA 信息。" 番禺区刑警大队何警官说,通过公安系统内部 DNA 的比对,最终初步确定他就是姚新初夫妻俩当年丢失的儿子 " 姚洋 "。
在初步确定后,后期经过两地警方的沟通确认,再进行双方的亲子鉴定等一系列程序,2021 年 7 月 28 日上午十时,姚新初夫妇终于得以和失散了 18 年之久的儿子姚洋再次相见。" 我听到警官的电话,第一反应就是问孩子这些年过得怎么样,有没有吃苦受罪?" 姚新初说,听说姚洋走失后被送到了位于广州龙洞的福利院,并寄养在一对华侨父母的家中,有书读有饭吃,过得还不错," 心里一直吊了 18 年的巨石,才终于得以放下了。"
见面会上,一看到儿子出现,激动的姚新初夫妻俩抱着姚洋就开始嚎啕大哭,陈雪连伤心之余,还不忘掏出一个厚厚的红包塞到姚洋的手中:" 就想把这么多年亏欠他的,都给孩子补回来 ……" 然而,看见眼前 " 陌生 " 的亲人,姚洋一时很难调动自己的情绪,虽然紧张地手掌冰凉,但却不知如何回应,只能呆立在当场,任凭亲人将他围在中间。
亲子融合仍需时间和耐心
" 这孩子既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 听到何警官详细介绍了这些年姚洋的生活情况,姚新初忍不住感慨,见面会后,一同前来认亲的表叔、表哥等拉着姚洋坐下,一大家子人闲话家常,一直紧绷的姚洋也终于放松了下来,开始和大家交流。
" 其实,孩子对失散的原生家庭有抵触,这也很正常。十几年未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所经历的事情里都没有亲生父母的参与,孩子性格、生活习惯、价值观、世界观等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现在突然告诉他找到亲生父母了,让他马上快速地相认、融合,这也不太可能,需要一定时间的耐心引导和沟通。" 宝贝回家志愿者燕子说,他们遇到过不少相隔十几二十年才找到亲人的案例,双方的再次融合确实是需要时间的。
对于未来,姚新初也十分豁达,既然儿子找到了,对于以后怎么办,他尊重儿子的选择和生活。" 他觉得现在过得好,我们不会打搅他,知道他生活很好就行;如果孩子不开心,家里的大门随时都向他敞开,欢迎他回家。" 姚新初说,只要儿子愿意,他希望自己可以是他的朋友,做他永远的避风港。
文:新快报记者 严蓉 ; 实习记者 李敏瑜 ;
图:新快报记者 毕志毅;剪辑:吴惠霞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