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电影 " 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诠释了一种时代精神。每一个故事都是历史的缩影,每一个细节都是时代的写照。在贵州,有一群笔耕不辍的人,他们一生扎根于红色资源丰富的贵州,书写曾在贵州这片热土上,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广大英雄儿女和隽永流传的传奇故事。
蔡葵,原名蔡燕农,生于 1941 年。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员,贵州省电影家协会顾问。现为贵州省老艺术家委员会副主席、贵州省经济文化促进会影视艺术中心主任。出版文学艺术专著《蔡葵戏剧曲艺选》《群文轨迹》和长篇纪实小说《绝代秘囚——张学良在大陆最后的日子》《乌蒙星火》。参与拍摄了在全国上映的电影《山寨火种》《少年邓恩铭》,电视连续剧《喋血黎明》等,多次获全国及省、市政府文艺奖和精神文明建设 " 五个一工程 " 奖,电影 " 百花奖 "" 华表奖 " 等奖项。
见到蔡葵老人时,他正伏案在书房的书桌前,撰写一篇关于贵州党史学习教育的文章。出生在战乱年代,将青春献给了电影文学和剧本创作。如今耄耋之年,老人家依然很忙,著书、演讲、出席活动 …… 情系红色电影,创作热情未减。" 红色故事如窖藏佳酿,历久弥香,时至今日仍不断给观众带来感动和震撼,而剧作家应该是那个酿造好酒的人。" 老人家如是说。
▲蔡葵老人
拓荒:贵州红色电影首次问鼎百花奖
1978 年初,由蔡老担当主要执笔的贵州第一部彩色故事片《山寨火种》问世,在全国上映后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在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奖中,该片更是荣获了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最佳音乐奖等 11 个奖项提名,成为贵州首次问鼎百花奖的红色电影,蔡老是拓荒者。
《山寨火种》是蔡老第一次接触红色题材的剧作,该片也并非一促而成。原是 1973 年创作的三幕歌剧《石花》改成六幕歌剧《茨藜红》,后又增加了更多细节,改成了八幕话剧《山寨火种》。1975 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派总编室编辑曹积三和导演姜树森等三位同志来到贵阳,找到文化局和蔡老。他们说,长影接到《解放军文艺》杂志社推荐的剧本《山寨火种》,觉得该剧本以红军长征路过贵州为蓝本,讲述了红军在布依族山寨播下革命火种的故事。主题内容都很好,让蔡老把话剧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于是,贵阳市文化局组织组建了 " 贵阳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厂矿职工业余创作组 ",由蔡老担当主要执笔,创作组重走长征路,收集整理了十多万字的笔记,蔡老数易其稿,前后断断续续经过 4 年时间,话剧《山寨火种》才得以被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后来,在拍摄过程中,主创们发现,民族服饰在黑白片的呈现下失去了鲜艳靓丽的特色,转而采用价格更昂贵的进口彩色胶片,这才有了彩色电影《山寨火种》。
今年正值建党百年,全国掀起了红色题材创作的热潮。蔡老认为,文艺创作是时间和情感酿出来的醇香浓郁的酒,因而,文艺作品时间越久越有价值。" 贵州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停留时间最长、留下遗迹最多的省份,是一个红色故事富矿,应得到更多的挖掘和创作。通过红色电影传承、发扬革命先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人,这也是为什么我第一次接触写作《山寨火种》这样的红色题材剧作后,一直扎根这个领域的原因。" 作为老党员,蔡老动情地说,党将他从一个家贫读不起书的工人培养成一个能写书著文、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因此,他对党、对养育了他的贵州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份情谊在蔡老的许多作品中都可见一斑,其中,红色电影《少年邓恩铭》尤受关注。
▲《喋血黎明》拍摄现场
▲年轻时的蔡葵在《山寨火种》海报前留影
传承:挖掘贵州红色题材,讲好红色故事
彩色电影《少年邓恩铭》于 2011 年在全国上映,以中共一大党代表邓恩铭为原型,讲述了邓恩铭少年时期在家乡贵州的成长故事,再现了革命历史人物从青少年时期受到思想启蒙,开始追求真理,逐步走上寻求救国救民革命道路的过程。该剧由蔡老担任编剧,江平、李作楠等共同执导,史磊、吴军、张一山、苏有朋等参与演出。
邓恩铭,1901 年 1 月 5 日出生在贵州省荔波县水浦村一户水族家庭。1917 年,年仅 16 岁的邓恩铭背井离乡从贵州荔波到山东济南求学,直到 1931 年英勇就义也没有再回过家乡。穿越岁月峰头,伴随历史云烟。邓恩铭在其短暂的 30 年生命历程中,有一半的时间成长在贵州,在这期间受到怎样的思想启蒙而毅然决然参加革命,并为之矢志不渝直至牺牲,值得深入挖掘。蔡老以剧作人敏锐的文艺创作嗅觉捕捉到了这一点,尔后,蔡老来到邓恩铭的家乡进行考察、采访,得知年仅 15 岁的邓恩铭面对官僚的压迫从不低头,面对日本侵略者欺负百姓也决不妥协,还组织群众进行反抗 ……
事实上,《少年邓恩铭》乍看是一部拍给孩子看的儿童电影,在讲述一位革命先烈童年有趣又细碎的生活,实则通过邓恩铭以及周围人物群像的点点滴滴还原时代原貌,展现贵州的人文历史和社会变迁。蔡老说,剧中通过邓恩铭这个历史人物的家庭境遇、命运转折,使得关于国破家亡的救国心、报国情以及贵州特有的人文、风情、景观等主题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蔡葵祖籍河南,父母在逃难途中在广西生下了他,后又跟随父母逃到贵州,先后在黔西、毕节度过了少年时期,直到 1954 年念初中来到贵阳,从此在贵阳生活。
" 小的时候家贫读不起书,后来在党的培养下读过党校,也拿到了文凭,逐渐走上剧作家这条路,党培育了我,让我成才。" 蔡老说:" 我能写好红色故事电影剧本,让党的革命薪火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承,也算是我对党小小的贡献,我为此感到骄傲。"
作者 曾静
编辑 王敏 / 编审 肖燕 / 签发 田坚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