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干事,对于母亲的付出,他看在眼里,疼在心上。1972 年,父亲用几年积攒下来的 180 元钱,给母亲买回了一台上海飞人缝纫机,那时候缝纫机是紧俏商品。缝纫机拉回后,当地百姓奔走相告,参观人络绎不绝。有了缝纫机,母亲干起活来更加不知疲倦。每天晚上母亲等我们睡着后,就偷偷地打开缝纫机,哒哒的响声把我们吵醒。看见母亲在煤油灯下缝制衣服,我才真正体会到母亲的辛苦,之后再穿新衣服时,就会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一定要小心,千万别剐坏了衣服。记忆中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清晨黄昏,煤油灯下,总能见到母亲坐在缝纫机前忙碌的身影,那咔咔的缝纫机声听着那么温馨。同学们都羡慕我们穿着机器制作的衣服,相比手工缝制的老布衣服的确洋气许多。
上世纪 80 年代初时髦的确良、迪卡、中长华大呢布料面世,母亲找专业裁缝剪好样子,还买回了锁边机,把衣服做好,熨烫平整,锁上边子我们穿上十分优美,同学看见,都争先恐后要定制,母亲看到同学的需求,给他们加工起来,加工成学生服,中山服,母亲根据学生家庭困难程度,只收取加工费。后来母亲加工的衣服在当地出了名。求她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多。为了获得收入,母亲把缝衣服当作手艺活包揽了下来,由于价廉物美,一个月下来母亲还能收入百十元钱,用这些钱来开支家庭费用,买化肥等。
有了这台缝纫机,母亲一年四季都很少休息,别人家里轻轻松松,欢欢乐乐过春节,恰恰是母亲使用缝纫机最繁忙的时候。每每此时,母亲会让我们帮助锁钮扣、缝裤边儿,打兜扣儿,铰线头儿。母亲的缝纫机在家乡红了 20 多年,为老百姓做衣服不计其数。到了新世纪,年轻人赶着潮流,穿衣越来越时尚别致,母亲的缝纫机也随着时代的变迁,缝纫活路越来越少,母亲看到年轻人穿的牛仔裤,有个洞,母亲说,娃娃我给缝个补丁吧。引起了大家一片笑声,得知这是一种流行款式,母亲感慨时代不同了。
母亲老了,没有活做了,母亲戴上老花镜,闲了给缝纫机擦擦油,用脚蹬着空转圈儿。有时间做个猫头枕头,有时做个鞋垫子,来看望她的人,她就送一双鞋垫作为礼物。
如今母亲已作古,那台饱经风霜的缝纫机,还搁置在老家墙角,那是母亲一生辛勤劳动的见证,记载着一个伟大母亲曾经的艰辛,虽然锈迹斑斑,却印证着母亲的芳华岁月,记录着时代的变迁。那柔美动听的 " 嗒嗒 " 声,始终萦绕在我的耳边 ……
张文进
责任编辑丨王璇
值班主任丨刘宇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