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1-07-29
镇远古韵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镇远古镇,位于贵州省东部武陵山区,是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东界湖南新晃,南邻三穗、剑河,西毗施秉,北接岑巩和铜仁市的石阡,是贵州省的东大门。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镇远自古以来就以 " 欲据滇楚、必占镇远 "," 欲通云贵,先守镇远 " 的政治、军事要地著称于世,素有 " 滇楚锁钥、黔东门户 " 之称。

漫步镇远的街头巷尾,给人的感觉是处处都充满着古朴而又神秘的韵味。

镇远之远,远在历史,小城的历史已经流淌成一条无尽的长河,源头的故事,早已散落在历史的烟尘之中。据史书记载,镇远古称 " 竖眼大田溪洞 ",属 " 鬼方 "。从夏到商,世居着荆、梁二州的西南,泛称 " 荆蛮 "。追本溯源,古代的镇远,地处历史上 " 五溪蛮 " 和 " 百越人 " 聚居的结合部。宋绍定元年,公元 1226 年,赐名镇远州," 镇远 " 这一名称从此沿用至今。

祝圣桥是镇远的一座古桥。这座桥,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 年),由镇远土司思南宽慰使田大雅与镇远土知州何惠同奏请朝廷修建。后因田氏土司家族内部仇杀,致使改土归流,修桥半途而废。此后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 年)重修,至崇祯元年(1628 年)才竣工,历时 240 年。桥为七拱,长 135 米,宽 8.5 米,高 17 米。后在桥上建了一座状元之楼,又称 " 魁星阁 ",阁高 15 米,三檐八角顶,与桥东头中河山左建筑群形成呼应之势,为古城增添一景。清初,康熙皇帝寿诞之日,镇远人为表其忠心,将桥更名 " 祝圣桥 "。此桥一通,即成 " 南方丝绸之路 " 的必经通道,抗战时期,大桥一度改作公路桥,济渡大兵车辆,奔赴前线。当年魁星阁柱子上,有一副对联:" 扫尽五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出;劈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 对联提供了这样一条信息:在这条古驿道上,曾经有缅甸的象队驮着货物从桥上进入湖南。有人说,镇远之所以人才辈出,就得了祝圣桥上魁星阁的风水。光绪四年(1878 年),镇远知府王炳敖在祝圣桥上主持修建了魁星阁,不出三年,贵州出了两个状元。这两个状元一个叫赵以炯,一个叫夏同和。据记载,仅清代镇远出了举人 240 名,进士 44 名,武举人 94 名。

有着两千多年悠久文化的镇远古镇,在时代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留下许多作为时代见证物的文物古迹。青龙洞古建筑群便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青龙洞古建筑群位于镇远古镇东隅,背依中河山,前临 阳河,占地面积 2 万多平方米,始建于明初。洞内有望星楼、中元洞、紫阳书院、江西会馆、文公祠等景点,共近四十座大小建筑,聚儒、道、禅、俗建筑于一山,1988 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古建筑群或依崖傍洞,或贴壁凌空,层层叠叠,皆结构精致,考究典雅,素称 " 黔东第一洞天 "。有著名古建专家实地考察后,赋诗赞云:" 一山飞峙舞江边,殿阁亭廊绝壁悬。宫刹三排临江水,危梯百级任盘旋。清波绕廊泛微浪,老树垂萝吐烟雾。入黔何处风光好,镇远城头一洞天。" 专家的诗作,传神而形象至极。

镇远古镇临街现代砖瓦结构民居,那马头墙的翘角飞檐,仍执着地坚守着先民的建筑特征。这种模式,是江西婺源与安徽徽州一带的汉人创造的,历史上称为 " 徽派 " 建筑。这种样式,以砖墙隔离左邻右舍,一为防火,二为安全,三为美观。尤其那凌空欲飞的 " 马头 ",别具一格,它与土家吊脚楼一样受到全世界的赞赏。据传,镇远徽派建筑,源自明代徽军入黔,而大批江浙商人、朝廷命官入主镇远,便也带来家乡的建筑。走进镇远古城,你会为大片保存完好的古巷古民居而叹为观止。

古巷里一栋栋单体封火围墙老屋有序排列。在镇远,这样的古巷大约还有十来条。镇远人说:其实这些巷子,过去都是山街,所有的交易都是在高墙大院内面完成的。而最出名的巷子街有六条,编成顺口溜传说至今:头牌一枝花,二牌盖过它,三牌金果铺,四牌油炸粑,五牌开马店,六牌卖豆渣。每张 " 牌 " 都是一部街巷传奇。可而今都成了悠远的回忆。

华灯初上,走在宁静的铺着石板的街上,心情轻松而舒畅。商铺灯火通明,红灯笼绽放着生机。阳河安静地流淌在古镇里,像熟睡的婴儿,在霓虹灯下做着美梦,恬静而又安详。

岁月沧桑,古韵依然。

作者 吴美群

编辑 刘辉 / 编审 肖燕 / 签发 田坚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