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介入后切除,深圳大学总医院血管外科近日用先进的 " 一站式杂交手术 ",成功切除一巨大复杂海绵状血管瘤,仅出血 50ml,用小创伤连锅端走一个 " 大血球 "。
杂交手术(Hybrid-operation),又称复合手术,是近年兴起的前沿技术,为患者同时实施腔内介入联合外科开放手术,同期结合影像学诊断,以取得 "1+1>2" 的效果。此外,患者不需要在手术室之间转移,也不需要多次麻醉,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
女子长" 瘤 " 两年后突然变大
来自龙岗的邹女士(化名)今年 39 岁, 2 年前自己发现左侧颈背部肿块,也就是脖子下面长了个瘤,当时咨询医生,考虑是血管瘤,需要手术,但有手术风险及术后复发可能,邹女士觉得肿块不算太大,就没管它。
今年年初,肿块明显变大变硬了,也不像之前那样还能自己缩小,邹女士担心起来。血管瘤会不会是癌?切了还会复发吗?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邹女士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她四处打听后,慕名去了深圳大学总医院血管外科,找到科室主任金辉就诊。金辉考虑血管瘤的可能性大,且多为先天性,建议完善相关检查,争取手术治疗。
邹女士住院后,医生通过磁共振血管造影,发现左侧颈后区肌间隙较大占位性病变,颈部血管超声提示,肿块周围血流丰富,而且是流量较大的动脉血供,考虑是一例巨大复杂海绵状血管瘤。
血管外科团队讨论认为:病情较复杂,具有肿块体积大、位置深、与周围界限不清及血供丰富等特点。肿块直径超过了 5 厘米,有鸡蛋那么大,还连着很多血管,按传统方法切除会大量出血,如果控制不住出血点,会失血过多威胁生命。
经验丰富的金辉决定,联合腔内介入手术及开放手术,采取先介入,后切除。这种 " 一站式杂交手术 ",能够用最小的创伤解决问题,也是在外科行业内最先进术式。
快速 " 断血 "顺利切除肿物
4 月 30 日,在放射科介入团队、麻醉科和各相关科室的大力支持下,金辉带领血管外科团队成功实施联合手术。
在做介入栓塞时,医生为邹女士在大腿根部打了局麻针,然后用微创的办法穿刺股动脉,然后顺着血管到达左侧锁骨下动脉,打入造影剂,整个血管供应情况就一目了然。随后,医生选择合适的导管导丝,精准定位在血管瘤的供应血管上,选择弹簧圈把血管栓塞,快速 " 断血 ",达到减少血流供应的目的。这个过程中,邹女士全程保持清醒,还能和医生聊天。
接着,又进行全身麻醉,做开放手术切除肿物。一共不到 3 个小时,手术就结束了,出血量仅 50ml。
邹女士术后 30 分钟就醒了,并拔除气管插管,手术当天就恢复进食并下床活动。肿块没了,肩头只留下了浅浅的一道伤痕,她感觉相当满意。
这例手术也标志着深大总医院血管外科进入了深圳市腔内介入 - 开放杂交手术领域的领先行列,能够更好地造福市民。
这种血管畸形 严重者可因出血和窒息死亡
海绵状血管瘤,又称静脉畸形,是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以颅面部、四肢为好发,不能自行消退,随着年龄增长,可明显增大。主要临床症状为肿胀、疼痛、出血等,若病变位于重要功能区,可以影响语音、吞咽、呼吸及神经功能,严重者可因出血和窒息死亡。
检查以超声和磁共振为主。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传统开放手术、介入治疗、激光治疗及光动力学等。
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位于非重要功能区域,同时瘤体小、没有临床症状者,可以定期随访。如果海绵状血管瘤位于功能区,及出现临床症状者,应该积极治疗。
金辉提醒市民,海绵状血管瘤是良性病变,但可能有破坏相关组织的恶性行为,积极治疗能有效控制病情。临床可采用手术切除,如果根治性切除病灶,患者可以获得治愈。
深圳晚报记者 周倩 通讯员 张路 沈培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