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盼着要把 " 同合村有一块红色断碑 " 的问号拉直。
说成 " 问号 ",是因为我前期做了不少功课,已查阅相关资料并求教多人,却一直没人能说清楚,那块躺在紫云马鬃岭小寨的断碑上究竟记录了什么?
我从文献中梳理出当年红军过紫云县尅卜乡(今同合村)马鬃岭寨子的时间和场景,初步得出的两个结论:一个 1935 年 4 月 12 日,红一军团一师二团政委邓华率领先遣团,以 120 华里急行军经长顺县长寨镇营盘、紫云县板当、小牛场,于午后 4 时许攻占紫云县城,邓华政委走的这条线就必经断碑所在的马鬃岭。
另一个结论是:两天后的 4 月 14 日下午,红军后续部队第 29 分队经过尅卜乡(今板当镇)撒金大桥时,遭敌军空袭,一名红军战士的忠魂留在了当地,那场战斗有 11 名红军战士受伤。15 日清早,马鬃岭村民周子成见到路边有受伤红军吃力地用床单覆盖另一位战友的遗体时,他义无反顾地上前帮忙,并扶起伤员(资料显示:周子成前两天见到红军路过村里时,不烧不抢,爱护群众,他深信红军是好人),由于受伤红军身上多处重伤,无法迈开步子,周子成正准备背红军回家照顾时,有敌军猛追过来。幸亏周子成反应敏捷,背着受伤的红军躲进树林躲过追杀。后来,祖辈行医周子成不仅把受伤的红军安顿在家里养伤,还拿出家里少有的大米和鸡蛋给伤员补养身子。再后来,马鬃岭周边村寨先后秘密接待了三位红军伤员,直到他们养好身体,老百姓才依依不舍送他们上路追赶红军长征的队伍。于是,"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 故事在紫云口口相传。
两个 " 结论 " 的叠加与逻辑推理可以得出两种 " 假设 ":一是如果此地真有一块关于红军的断碑,记录 4 月 12 日红军路过此地不太可能,因为当时红军急着行军,而那一天这一带没有战事影子,立碑干吗?没有必须也没有时间立碑;另一种可能就是发生在 14 号的那天,因为距离这里两公里左右的撒金大桥有过战事,一名红军战士牺牲,所以,这块碑要么是当时百姓或相关部门给牺牲的红军战士立的一块碑(也许是无字丰碑),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受伤的红军战士在老百姓家得到有效治疗后,留下文字,后来的军队或当地政府给这段故事立下的一块碑记,碑记内容不排除是赞美当时的周子民医生和老百姓的军民鱼水情。
我一直对红色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
2021 年 5 月,受组织委派,我刚刚好到了这个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到任后,我就一直念着一定要找到这块断碑,挖出红色背后的故事。
心中装着一件事,越想就越觉得神圣。
我一直思考要找一个的特殊的日子去见证那块神秘的断碑。终于,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前的 2021 年 7 月 28 日下午,烈日当照,我带上从贵阳来探班的家门兄弟杨淞,约了回娘家省亲的贵阳市花溪一中高级教师李朝锐、紫云一中美术老师曹大昌、紫云县统计局工作员杨幸等,在村主任李正斌的带领下,去找那块断碑。
李主任轻车熟路,我们从村里出发,没几分钟就径直到了那里。李主任说他也没有见过那块碑,但他大概知道在哪个位置。
我们在马鬃岭跨过一条小河,眼前杂草荒芜,我怕蛇,外加上脚受伤未愈,我行动缓慢,我胆胆怯怯地跟在后面,得到了同行者的照顾。
" 哇,太厉害了!"
当年轻帅气的李主任锁定断碑区域时,他健步如飞,提着一把挖锄跳了下去,与县统计局的年轻小伙子杨幸三下五除二就把那片杂草割开,很快,一块宽 60 厘米左右高一米左右的大碑就露出来了。
我们一下子兴奋起来。
我们看见碑的正面是有字的痕迹,但岁月风化太久,什么也看不清,字痕风烛残年,还是数学老师李朝锐睿智,她提议抬一盆水来浇上去再看,清水抬来,浇上去后感觉碑上的深陷痕迹明显了很多,但还是无法辨认字迹,我们不敢妄加品足。
我们又把断碑翻过去,还是不见字,然后又翻过来,依然无法找到碑上有完整字体的痕迹。
正当抱憾准备回撤时,一周姓的老乡走了过来,他叫周大刚,他说他的父亲当时救了红军。
古核桃树下,我们席地而坐,听娓娓道来,我翻开《紫云县志》与他对话,我们一一核对后,感觉他说的与史记有些出入,因为他父亲的年龄与八十六年前的 1935 年只有不足十年,几乎难以完成救助已成人的红军战士,经交流并确认,救红军、并给红军战士疗伤的不是他父亲,应该是他爷爷叫周子成老先生。
乡贤李朝锐老师说:" 周家世代行医,他爷爷的医术尤佳,在当地救了很多人的命。"
碑,我们见到了,但碑文什么也没有。
返回后我就一直在想,也许压根就没有碑文,因为当一名红军战士牺牲后,当年的红军部队会做一个记号,立一块碑或什么的,等革命胜利之后再去刻上牺牲红军战士的名字;
还有一种可能是:用一块石碑打了记号之后,被敌军给推倒砸坏而形成了断碑 ……
千万个假设,也许都成立,也许都不成立。
但我坚信,这块被老百姓一直传说得不详不尽的断碑肯定和红军故事有着不尽的缘分。
不论怎么说,一块红色的断碑就正好在我的同合村,又正好是我的村 AAA 级景区打造中 " 红色线路 " 重大题材和发现,也许还更神秘的呢。
好啊,越神秘越好," 红色精神 " 代代传是今天的最宝贵财富。
我一夜难眠,一直思考,继续再努力吧,力争把这块断碑的故事真相复员,让我们的百姓世代记住,并以生活在如此红色的土地上而自豪。
杨杰,笔名小语,中国作协会员、贵州省作协理事。已出版长诗 12 部,抒情诗 5 部,主编诗集、选集 55 部。" 主旋律长诗三部曲 "《没有退路是路》、《决战贫困》、《大道出黔》获贵州省第五届乌江文学奖。
先后担任《舍不得乡愁离开胸膛》20 部系列长诗执行策划、主编," 相约 2020* 诗写脱贫攻坚 "13 部执行策划、主编," 长诗书写脱贫攻坚大英雄 "20 部长诗执行策划、主编," 诗意纪实 * 乡村振兴 " 执行策划、主编,合著出版 " 贵州名片 " 长诗三部曲《干净黔茶》(绿),《杜鹃花开》(红),《水美贵州》(蓝)。
小语在长期书写、担负 " 脱贫攻坚 " 重任的同时,于 2021 年前往贵州最贫困地区麻山腹地紫云苗族布衣族自治县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作者 杨杰
编辑 汤欣健 / 编审 肖燕 / 签发 田坚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