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晚报 2021-03-26
【档案观止】一所学校的近百年“抗疫史”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2020 年初,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

安徽医科大学毕业的广大医务工作者

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

为守护人民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事实上,

自 1926 年建校近百年来,

在所有重大疫情发生的危急关头,

安医大人的身影从未缺席。

我们知道,安徽医科大学的前身东南医学院是 1926 年在上海建立的。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东南医学院院长郭琦元就率领一批先后毕业的学生组成 " 中国红十字会战地服务团 ",开赴闸北前线,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病员。

不仅如此,当时的东南医学院还培养出了不少抗战救护队的骨干,为抗战救护和创建新中国的卫生事业作出了贡献。安徽医科大学档案记载,1932 年入校的陈应谦,在毕业一年后,于 1937 年加入宋庆龄组织的医疗防疫队并担任队长,到大后方救治难民、防治疫情。

也是在 1937 年 3 月,江苏省北部开始爆发黑热病,患病人数多达 30 万。据当时的防疫机构调查,传染率在 20%-25%,有的村庄死亡率高达 50% 以上。当时的东南医学院的师生们立即奔赴苏北病区,参加黑热病防治和扑灭黑热病的媒介中华白蛉子的工作,并在防疫中进行医学研究,写出了《江苏省邳县黑热病调查研究》等论文,为我国传染病的防治提供了较早的医学理论基础。

○ 1937 年 3 月 30 日,东南医学院苏北同学会代表欢送学院黑热病诊疗队出发(图片来源:安徽医科大学档案馆)

1949 年 12 月东南医学院内迁安徽省怀远县,1950 年 1 月 16 日恢复上课后,24 日即应皖北行署函请,派遣部分师生前往凤台县协助开展急性传染病治疗。而就在这年夏季,淮河流域发生洪灾。我们知道,一般大灾后要防大疫。

据安徽医科大学档案记载,经上级批准,学校成立灾区防治委员会,从 7 月 18 日至 12 月 27 日,先后动员教授、医师、护士、工人及学生等共 115 人,组成 3 个防治大队,分赴怀远城郊来安、凤台及怀远县胡町区防治疫情,共救治患病灾民 61000 余人。

○ 1950 年 9 月 8 日,东南医学院皖北灾区第一防治大队工作报告(图片来源:安徽医科大学档案馆)

1952 年抗美援朝期间,美国发动了细菌战。据档案记载,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当时的东南医学院成立了高级防疫培训班,集合本院各类在校学生和在职人员共 600 余人参加学习,并受邀安排教职人员为合肥市爱国防疫卫生委员会中级卫生防疫人员训练班授课,讲授传染病概论、传染病各论、防疫原则、防疫组织、医学昆虫等课程。

在上世纪 50 年代,安徽医科大学还有一个较大的贡献,就是积极参与了我省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档案记载,上世纪 50 年代,安徽省是全国 12 个血吸虫病流行省(市、自治区)中流行程度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安徽省也从 1950 年开始组建防治血吸虫病专业机构,当时的东南医学院师生也是从 1950 年开始积极参加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并将血吸虫病和血丝虫病作为当时学校总的研究课题。可以说,血吸虫病等地方流行疾病的防治工作贯穿了安徽医学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科研工作主线,学校多次派出师生赴省内各地参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通过调查研究,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据安徽医科大学档案记载,围绕血吸虫病防治等主题,学校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到 1956 年,完成了 " 皖南血吸虫病流行因素调查研究 "" 湖沼地区钉螺生态及灭螺方法研究 "" 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的试点工作 "" 酒石酸锑钾三天及七天短程治疗血吸虫病的研究 " 和 " 半边莲药理研究 " 等重大研究课题。

我们知道,血吸虫可以通过唯一中间宿主钉螺传播给人,灭螺是防治血吸虫病的一个关键之举。因此,安医大人关于灭螺的研究,从学校七八十年代的科研档案中也能体现。例如,1979 年 5 月 28 日,当时的安徽医学院就向安徽省提交了《山区残存钉螺分布规律及灭螺方法研究的情况报告》。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安医大师生在进行钉螺研究(图片来源:安徽医科大学档案馆)

一直到本世纪初,安医大人还在孜孜不倦地进行各类寄生虫的研究,承担大量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为消除人类之病痛不懈努力。例如,2005 年原安徽省卫生厅成立了省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寄生虫学专家、安医大的沈继龙教授就担任副主任委员。

2003 年春夏期间,非典型肺炎在全国迅速蔓延,安医大人也是迅速反应。据安徽医科大学档案记载,2003 年 4 月 21 日晚,学校就迅速组建校防治非典工作领导组,并号召全校师生员工全力以赴做好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4 月 10 日,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即成立了防治领导协调组,从一线抽调经验丰富的专家,成立非典病人救治组、防治专家指导组和专家治疗组,开设呼吸道发热门诊。

○ 2004 年 4 月,原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组来安医大调查非典病例相关情况(图片来源:安徽医科大学档案馆)

同时,作为原安徽省卫生厅指定的 " 收治外籍人士和港澳台同胞非典型肺炎病人及疑似病人的定点医院 ",学校附属医院腾出呼吸内科病房作为 SARS 病房专用病区,集中力量完成病区建设,并加强同 120 急救站的联系,为做好疑似病人的及时转运做好一切准备。最终,为非典疫情的防控做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世界卫生组织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而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体安医大人再次迎难而上,奋战一线,助力打赢了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据统计,疫情期间,安徽医科大学共有 6 所附属医院、6 个批次 235 名医务工作者,在 60 多个日夜里全力以赴抗击疫情,多个集体和个人受到表彰。

○安医大正在举办的 " 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安徽医科大学抗击新冠疫情专题展 "

近日,由安徽医科大学数据信息中心(档案馆)举办的 " 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安徽医科大学抗击新冠疫情专题展 " 开展,共展出 1900 余张图片、217 件抗疫实物,展览分为 " 闻令而动,共克时艰 "" 皖美医者,疫路逆行 "" 同舟共济,众志成城 "" 载荣载誉,聚力前行 " 等 4 个版块,运用图文、视频、实物等方式,讲述了安医大人无惧急难险重、舍身忘我、争当先锋的抗疫事实,谱写了安医大人用实际行动全力战疫的动人篇章,更是续写着安徽医科大学近百年不平凡的 " 抗疫史 "。

合肥晚报 ZAKER 合肥记者 程堂义

相关标签

档案 传染病 安徽医科大学 医学 美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