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别致、环境幽雅的 " 小洋楼 ",
竟是合肥高校中的最早建筑;
寓意深刻的 " 笃行楼 "
又曾是多少学子的青春记忆 ……
说起安徽医科大学,
这些历史建筑是绕不开的话题。
一所学校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建筑,应该就是教学楼了。上世纪 50 年代,当时的东南医学院由怀远迁来合肥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等问题,特别是与教学相关的基本建设。在时任学校党委书记李广涛的带领下,很快,学校的 4 幢教学楼及行政楼、部分教师宿舍拔地而起,1952 年 10 月启用。而这 4 幢教学楼也因此成为了合肥高校建筑中的 " 老大哥 "。
这 4 幢教学楼坐南朝北,按东西南北四面分布,分别命名为东楼、西楼、南楼和北楼。您可别小看了这 4 幢教学楼,那可是造型别致,全都是模仿西方的 " 小洋楼 " 式建筑。
据安徽医科大学档案记载,这些教学楼都是两层,整个外形是由方和圆构成,凸显医学教育的刚柔相济。大门朝南居中,向外凸出半圆弧形,并有两根门柱,将朝外的大门分成三方,显示其开放性;朝北的一面,两头各有一个圆柱体置于外,里面是楼梯,并通过后门与外相通,这样方便出入;楼的四面都是大开度的玻璃窗,采光非常好。
○上世纪 50 年代,学生在东楼前留影(图片来源:安徽医科大学档案馆)
除了造型 " 洋气 " 外,这四幢教学楼也非常实用。根据教学需要,每幢楼内都设有 4 间能容纳 30 人同时实验的实验室,另外设有教师办公室和卫生间等。而楼与楼之间则按庭院式设计,铺设水泥通道,种上果木花草,常年见绿色,四季有花香。师生在这里工作、学习,非常惬意。
这 4 幢后来被称为 " 安徽医学院标志 " 的教学楼,不要说在当时 " 非常洋气 ",就是现在来看也不过时。据安徽医科大学相关人员 " 爆料 ",前些年学校将这几幢教学楼装修后,不少部门都 " 抢着 " 要进来办公。
○ " 洋气 " 十足的北楼(张芳 摄)
除了这 4 幢教学楼外,1958 年开工建设的老图书馆,也给不少安医大人留下了青春的印记和回忆。
据安徽医科大学档案记载,这座建筑面积达 5804㎡的老图书馆,是按照当时苏联医学院校图书馆的模式建造的,当时还有数百名学生利用教学计划中的三个月劳动时间,积极参与了挖土、打地基等工作。建成后的图书馆主楼四层,二、三、四层各设两个面积达 300㎡的大型阅览室,主楼北面正中有一幢用作书库的六层副楼,与主楼形成苏式建筑特有的 "T" 形。作为合肥第一所高校中的图书馆,它的建成在当时不仅成为合肥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更是安徽省图书馆建筑里的佼佼者。
更为重要的是,一年又一年,老图书馆陪伴了一届又一届莘莘学子,以及许多辛勤园丁和默默奉献的科研者,为安徽乃至全国的医学教育作出了贡献。那独特的前苏联建筑模式、红白搭配的建筑色调、中国当代著名书画艺术大师赖少其为图书馆题名的匾额、每层的阅览室、借阅室和书库 …… 点点滴滴,都承载了安医大人恋恋不忘的奋斗史诗。
经历数十年风雨洗礼后,本世纪初,老图书馆迎来了一次彻底的加固和维修。" 还原 " 后的红白搭配色调,再现了当年的建筑特色风格,和前文所说的老教学楼一样,这座饱经风雨的历史建筑依然发挥着作用。只不过自 2009 年新图书馆建成使用后,这座建筑就不再当作图书馆使用了,而是被作为数据信息中心(档案馆)、第一临床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部门的办公场所,继续发挥着新的作用。
○ " 笃行楼 "(图片来源:安徽医科大学档案馆)
2018 年,这座历史建筑又有了一个寓意深刻的名字—— " 笃行楼 ",据了解,这个名字来源于《礼记 · 中庸》上的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是古人为学的五个步骤和方法。" 笃 " 是一心一意,坚持不懈。只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 " 笃行 "。寓意着,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同年 5 月," 笃行楼 " 入选合肥市区首批历史建筑名录。
合肥晚报 ZAKER 合肥记者 程堂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