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四,
是南方的 " 小年 ",
而北方则在昨天就过起了 " 小年 ",
现在 " 年味 " 越来越浓了。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位于皖中地区的合肥,
每到年终岁末,人们都张罗着过年的事情。
那么,合肥到底有哪些
留在我们记忆深处的 " 年俗 " 呢?
合肥过年习俗多
在老合肥人的记忆中,一般吃了腊八粥,就意味着离过年越来越近了,到腊月二十三祭灶,那就更有些过年的样子了。
(资料配图)
1943 年出生的王光汉教授是一位语言学家,他还能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祭灶的情形:灶神供奉在灶台的烟囱上。灶台上的两口锅各有一个烟囱,升到五六十厘米高时就合成一个烟囱。版画印的灶神就供奉在这两个烟囱合在一起的地方,下面放置一口香炉。
祭灶就是送灶神上天界,给他上香,向他磕头。祭完灶后就是 " 扫尘 ",把家里前前后后打扫一下,连平常不打扫的屋梁、屋顶都要打扫一番。
(资料配图)
王老印象中,大年初一人们相互拜年也很有意思。以前大家拜年都穿长大褂子。这种 " 长大褂 " 是用染成蓝灰色的老布做的,平时舍不得穿,只是在重大节庆走亲访友时才穿。而拜年最讲究的是辈分,小孩一般都是先在自己家、后到左邻右舍,再到前村后村,对长辈一一跪拜。
跪拜姿势也有讲究,一般是把大褂前襟往前一扬,两膝跪在泥土地上,两手趴下,前额要碰到地上。长辈会在小辈跪拜后包压岁钱。当然,诸如瓜子、花生、欢团我们孩子的最爱也不会少,口袋要是装不下了,就用大褂前襟兜着。
除了这些之外,老合肥人过春节时还有不少禁忌和规矩,比如," 头三天年 ",不能动土,不能动刀、剪子;不给打骂小孩,不能争吵,尤其是不能讲 " 破嘴话 ";再比如,年三十晚上的菜要有骨头汤煮的干 " 马熟菜 "(即马齿苋);吃年饭都要关上大门的;年三十晚守岁时大人小孩不能大声喧哗;睡觉时把鞋子反过来,要鞋面朝下放 ……
被赋予特别意义的 " 鱼 "
一提到过年,肯定和 " 吃 " 是分不开的。在老合肥的年俗中当然也不例外。而在诸多的食物中," 鱼 " 似乎被赋予了更多更重要的意义。因为希望岁岁吉祥、年年有余。因此老百姓过年,始终把鱼(余)看得至关重要。准备过年,家家必须首先做到有鱼(有余)。
(资料配图)
1940 年 5 月出生于长丰罗集的退休干部陈频,对于 " 过年 " 最深的印象就是 " 起鱼 " 和 " 分鱼 "。这也是年前的一件大事。
" 在农村,一口口大塘,是村里各家各户养鱼的地方,春天里放鱼,过年前起鱼。" 陈老记得,每个年前的某一天,村里会请来起鱼的师傅。在起鱼师傅的指挥下,村里的小伙子 " 兵分两路 ",一双双手紧紧地拽住两头的网绳,倾斜着身体,沿着河埂的两边走向同一个方向;起鱼师傅则像猴子一样跳进了放在水中的腰盆,拿起两片短桨左右开弓,有意敲响腰盆,让水中的鱼儿慌不择路地自投罗网。眼看 " 时机 " 成熟,起鱼师傅不顾天寒跳进水中,不少拉网的小伙子也跳了下去。不一会,要 " 起 " 的鱼就被集中到一起,有鲢鱼、鲫鱼,等等。
" 起鱼 " 后就是 " 分鱼 " 了。" 分鱼 " 也很讲究的,要大小搭配,绝不能让任何一家人吃亏。从大到小,连鱼的品种也都搭配得十分合理。每家都分得一大筐鱼,人们肩抬、手挎,欢喊着,奔跑着 ……" 起鱼 " 可以说是迎接新年的开始。
这些鱼被拿回家后,并不是都能吃的。年夜饭中两条放在盘子里的红烧鱼就不能吃。虽然这两条鱼看起来特别好吃,恨不得一口吃了它。但是,这盘美味很快就被撤了下去,它不是放在碗橱里,而是被放在米桶里,寓意着 " 年年有余 "。
年俗中的 " 精神食粮 "
当然,过年除了吃好喝好外," 精神食粮 " 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合肥一直有新春佳节张灯、观灯、玩灯的传统习俗,每逢春节期间,都会举办一些不同形式的灯会、灯展、文化庙会、民间文艺踩街、街头文艺演出等具有传统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三届 " 庐州灯会 " 了。
"1984 年春节应该是合肥人民一个难忘的传统节日。因为这一年举办了首届‘庐州灯会’。" 曾参与三届 " 庐州灯会 " 组织工作的原市文化馆馆长刘浩这样说。据刘老介绍,首届 " 庐州灯会 " 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仅明教寺灯展点一处就接待观灯群众 30 余万人次,其中包括布隆迪国家议会议长,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友人及国内外的来宾。
○庐州灯会(资料配图)
1986 年春节期间,合肥市举办了第二届 " 庐州灯会 "。1991 年春节,合肥市举办了第三届 " 庐州灯会 "。这两届灯会都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比如,第三届 " 庐州灯会 " 上,合钢三厂的 " 九狮闹乡音 " 大型座灯把合肥人民喜爱的庐剧、黄梅戏融入灯会,配以《讨学钱》《夫妻观灯》的录音,给人以乡思、乡情、乡恋的真情实感。据刘老回忆,这届灯会还是合肥市展出时间最长的一次灯会,从 2 月 15 日(大年初一)一直持续到 4 月底。而且举办了多项与灯会相关的活动,进一步宣传了合肥,扩大了合肥的影响。
刘老的这些记忆,在档案资料中也有所体现。合肥市档案馆就馆藏了一份合肥市人民政府于 1990 年 9 月 20 日下发的《关于批转市文化局 " 关于举办第三届庐州灯会的报告 " 的通知》。
《通知》中写道," 举办灯会,是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一项传统文化艺术活动,它既可陶冶人民的情操,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又可起到宣传合肥、介绍合肥的作用。" 从《通知》中我们还能看出,为加强领导,合肥市专门成立了第三届 " 庐州灯会 " 组织委员会。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批转市文化局 " 关于举办第三届庐州灯会的报告 " 的通知》 ( 1990 年 )
而在《通知》后附的《关于举办第三届庐州灯会的报告》中,则从指导思想、组织工作、展出规模、时间和地点及几点要求等方面对灯会举办做了详细计划。其中在 " 展出规模、时间和地点 " 中就指出," 这届灯会力求在灯艺上标新立异,突出形、色、声、光、动的现代化工艺效果,规模宜小型精致。自春节始,至四月底。在城隍庙举办。"
○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安徽省文化厅《关于八六年元旦、春节期间文化活动的安排意见》 ( 1985 年 )
当然,除了灯会之外,春节期间,合肥的文化年俗还有不少,而且连续多年。这在不少档案中也有所体现。在合肥档案馆就馆藏着一份《关于八六年元旦、春节期间文化活动的安排意见》的文件。
这是 1985 年 12 月 23 日由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安徽省文化厅等单位联合下发的。文件中有一条就指出," 民间传统的灯会、庙会,群众喜闻乐见的花鼓灯、龙舞、狮子舞、旱船、高跷、肘歌、台歌等,也应积极组织,要使广大群众真正过一个喜庆、欢乐、安定,有意义的新春佳节。"
合肥晚报 ZAKER 合肥记者 程堂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