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 档案 2
# 气象 1
○上世纪 60 年代的气象观测员(资料图片)
○ 1880 年,位于长江岸边的芜湖气象台今昔对比(资料图)
○《农村工作》第十二期:关于加强田间管理夺取秋季更大丰收及天长县气象站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经验等(部分)
" 花儿知晴雨,草木报天气 "。如今,只要你打开手机,一周的天气预报立刻就能出现在你眼前,温度、湿度、穿衣指数 …… 这些信息一目了然。那么天气预报是怎么来的呢?安徽的天气预报是哪一年开始的呢?你知道安徽海拔最高的气象站在哪里吗?
安徽最早的气象观测站在芜湖
追根溯源,安徽省大气探测最早始于 1880 年的芜湖海关气象站。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时局动荡、战火纷飞,安徽气象事业在风雨飘摇的年代诞生,又在时代的大潮中成长。1869 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颁发了通札第 28 号,要求各海关设立气象观测站。1876 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芜湖开辟为通商口岸,1877 年清政府设立芜湖海关,1880 年设立海关气象站(测候所),经考证在现存的芜湖老海关楼附近。1880 年 3 月 1 日,芜湖海关气象站正式开展气象观测,每天观测 8 次,观测的气象要素分别为:气压、气温、降水量、风向、风速、天气现象。
虽然解放前安徽有了大气观测点,但是发展非常缓慢,当时全省仅有二、三处测候所,且探测方法简单,范围窄小,观测仪器残缺不全,观测记录经常中断。其中组建时间最长的合肥测候所,记录报表不足 3 年。
新中国成立后,安徽气象事业进入新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安徽的气象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开始充实了气象队伍,加强和新建了一批气象站,统一了业务规章制度、技术规范、仪器装备,逐步建立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开展气象服务工作。
1950 年 3 月,华东军区航空气象处派员来安徽省,建立安庆气象站。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安徽省第一个大气探测专业机构。受限于当时的社会条件,该气象站的设备有百叶箱、风向杆、雨量筒、蒸发皿、美式空盆气压表、美式周转气压计、美式周转温度计;观测项目主要有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空气温度、湿度、风向风速、降水、蒸发、地面状态等。
此后,全省陆续兴建一批气象台站。到了上世纪 60 年代,基本做到了每个县都有气象观测点,从而形成了全省的气象台站网。这期间,大气探测范围迅速拓宽,观测项目不断增加,仪器设备逐步得到更新。到 1985 年,全省已建成各类气象台站 81 个,已形成全省气候观测网、地面天气观测网、高空气象探测网、航空天气观测网、农业气象观测网、天气雷达观测网、卫星云图接收点、太阳辐射观测点,探测手段日臻完善。
黄山光明顶上有一个气象站
说起气象站建设,就不得不提到华东地区海拔最高的气象站,它就是黄山光明顶上的黄山气象站,也是国家基准气候站。黄山素有 " 天下第一奇山 " 之称,它的四季景色各异,日出、晚霞、云海、佛光、雾凇等神奇的自然景观,每年都吸引众多游客游览。在光明顶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大的室外液晶显示屏,上面滚动显示:明日日出景观可见概率 80%、云海景观可见概率 10%…… 这样的气象预报给游览黄山风景区的游客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那么黄山的气象服务是哪一年开始的呢?这可以追溯到 1955 年,也就是在这一年,为满足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需要,安徽省人民政府指示安徽省气象局和黄山管理局在光明顶组建气象站。省档案馆馆藏的 1955 年 11 月 9 日《关于黄山气象站勘测情况并请增加建站经费的报告》的档案中说," 经实地勘察,初步认为光明顶的自然条件和周围环境(海拔高度 1750 多公尺)尚能适应业务工作 ……" 从 1956 年 1 月起,黄山气象站每天定时观测天气并对外发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气象水平的提高,到了 1985 年,中国气象局在黄山光明顶建立了我国第一部 714 天气雷达,同时成立黄山 714 雷达站。这部雷达建成后,在 1998 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和 1999 年新安江流域特大洪水预报服务工作中,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 2006 年开始,黄山气象站又对天气雷达进行了更新,换成了多普勒雷达。此后逐步实现了对黄山风景区发生的雷电现象进行实时监测、提前预警、及时发布、快速响应的机制,第一时间将黄山风景区的天气告诉游客。黄山气象站还针对黄山风景区的需求,制定了专项服务的预案和预警工作流程,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及时向索道公司、园林开发公司提供大风、雷电预警和消警消息,在保障游客安全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天气预报为农业生产服务
晴天雨天、降温升温、冰雹雨雪 …… 天气的变化都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对农业生产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天气预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人们如何通过天气预报来更好地服务生产生活呢?
这要从 1956 年说起,这一年根据中央气象局关于天气情报、天气预报使用明码广播的决定,从 6 月 1 日起,天气预报在安徽省人民广播电台对外公开发布,并于 8 月 1 日在安徽日报上首次刊登。受制于当时的条件,预报时效初建时为 24 小时,到了 1957 年上半年,增加到 48 小时趋势预报,之后,时效延长至 72 小时。1978 年后,又改为 24 小时至 48 小时。此时,天气预报的内容有天空状况、极端气温、降水、风以及暴雨、台风、寒潮、大风、霜冻和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在有重大灾害性天气来临前,将根据影响程度和影响时间的早晚发布消息、报告或警报等。随着科技进步发展,天气预报内容更加完善。
众所周知,天气变化对农业生产有重要的影响,那么我省农业气象工作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安徽省的农业气象工作始于 1955 年,主要有农业气象观测、农业气象情报、农业气象预报、农业气象试验研究等几个主要方面。当时,只有合肥、六安、宿县 3 个台站。到了 1957 年底,观测网点扩大到 34 个台站。1958 年至 1959 年,全省 81 个气象台站中有 80%以上开展了农业气象观测。这期间,还先后建立了合肥、寿县、宿县 3 个农业气象试验站。值得一提的是,1956 年秋安徽省农田小气候观测始于合肥气候站(现省农气试验站)。当时,开展的项目有马铃薯、山芋窖藏温度的观测,旱播及浇水播麦田的小气候对比观测。对于这一点档案中也有所记载。省档案馆馆藏的 1960 年 6 月 25 日《< 农村工作 >》第十二期:关于加强田间管理夺取秋季更大丰收及天长县气象站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经验等》档案,说的是天长县气象站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经验。档案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1958 年秋季,气象站根据当地雨量少、气候土壤湿度大的客观条件,配合农技部门研究,认为易于发生山芋夜蛾危害,便及时预报并提出防御措施,制止了虫害发生,保证了山芋丰收。"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人们在看似枯燥、乏味的数据海洋中找寻天气的规律,把握脉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今,人们已经可以利用电子设备完整地查询到有关衣食住行的所有气象服务信息,更好地应用到生产生活当中。
新闻链接
" 世界气象日 " 为每年的 3 月 23 日,是世界气象组织为了纪念世界气象组织的成立和《国际气象组织公约》生效日(1950 年 3 月 23 日)而设立的,中国是世界气象组织的创始国之一。从 1961 年开始,每年的 " 世界气象日 " 都要选定一个主题,集中反映人类关注的与气象有关的问题,今年的主题是 " 气候知识服务气候行动 "。
梁庆云 陈明香 马晶晶 合肥晚报 ZAKER 合肥记者 何芳芳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