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晚报 2021-03-11
【昔档今读】在这里,中国第一份 “土地包干”合同悄悄诞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大包干纪念馆中的雕像(资料图)

○《推行 " 大包干 " 生产责任制的一年》的档案

○按下红手印的 " 大包干 " 契约(资料图)

40 多年前的 1978 年,凤阳县小岗村的 18 位农民,冒着危险,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 " 生死契约 " 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农业 " 大包干 ",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大包干的缘起

"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这首从 1979 年开始在当地传唱的《大包干歌》生动地诠释了 " 大包干 " 的意义。

其实凤阳实行的 " 大包干 " 生产责任制并非空穴来风。在这之前,安徽省已经出现一些承包责任制的生产方式。1977 年 11 月 15 日,安徽省委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简称 " 省委六条 " ) ,明确规定尊重生产队自主权;可以划分作业组,责任到人;保证社员口粮,发展多种经营,改善群众生活;退还自留地,允许社员经营家庭副业,开放农村集市。

这份文件深得民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为了贯彻执行 " 省委六条 ",凤阳县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三条具体意见(简称 " 县委三条 " ) ,即把收回的自留地、饲料地、果树一律退还给农户;农业生产的安排要因地制宜,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多种旱作物;在交纳国家征购粮食问题上不搞形式主义,不卖过头粮。

有了 " 省委六条 " 和 " 县委三条 " 精神,凤阳县从抓年终分配入手,1977 年冬,建立起 " 一组四定 "(即:划分作业组,实行定任务、定时间、定质量、定工分)的责任制,开始打破人民公社 " 共级所有、队为基础 " 的框框。

"1978 年春季,马湖公社首先试行了‘分组作业、包产到组、以产计工、统一分配、超额减赔’的联系产量责任制;后来,总铺、黄泥铺、宋集等公社也试行了这个办法。" 省档案馆馆藏的 1980 年《推行 " 大包干 " 生产责任制的一年》档案有这样的记载。这期间,凤阳县委还曾多次派人前往帮助总结经验,以支持马湖公社的做法。此外,还有无法分到作业组的少数农户,公社、大队只好 " 特批 " 为 " 单干 ",成为单干户。

群众喜欢 " 大包干 "

1978 年夏秋之交,凤阳遭遇大旱。这年夏收分麦子,当时属梨园公社的小岗生产队的每个劳动力才分到了 3.5 公斤。全队 18 户,只有 2 户没有讨过饭。队里严国昌等几人找到生产队长严俊昌商量,想办法。其实大家心里已经有了主意。在这一年 11 月 24 日夜里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18 个农户或坐或站,群情激奋,在同意 " 分田单干 " 的字据上摁下 18 个鲜红的手印:" 我们分田到户,家家户主鉴 ( 签 ) 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的公粮,不在 ( 再 ) 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干 ( 甘 ) 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这时,小岗村搞 " 大包干 " 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冒着极大的风险。那么为什么农民要搞 " 大包干 " 呢?《推行 " 大包干 " 生产责任制的一年》档案中对 " 大包干 " 的特点和好处做了分析,认为 " 大包干 " 能够把社员的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调动群众积极性。并且能保证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做到因地制宜地安排生产。" 社员对种多少,收多少,上交多少,自己能分多少,心里都有一本账,清清楚楚。这就把集体生产的好坏、产量的高低,同社员个人物质利益的大小直接联系起来,多收多分,少收少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与此同时," 大包干 " 简便易行,适合当前农民的觉悟程度和基层干部的管理水平。为什么这么说呢?档案中有这样的表述," ‘大包干’办法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建立‘三包’合同制,责任明确,办法简单,避免了交产、分配等方面的繁琐工序。实行了这种办法,生产队不要定产、定工、定费用、定奖赔了,省算了很多笔账,简化了程序。"

" 大包干 " 迎来丰收年

" 大包干 " 第一年,小岗村就迎来了大丰收。1979 年秋,小岗村收获粮食 13.3 万斤,油料 3.5 万斤,完成征购任务 2 万多斤,人均年收入 400 多元。这一年,自农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交过公粮的小岗生产队,首次上交公粮,还第一次归还清了国家贷款。

由此可见," 大包干 " 释放了生产力,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 包干到户 " 在凤阳广泛推行不久,1980 年 9 月 27 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同意边远地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可以 " 包产到户 ",也可以 " 包干到户 "。凤阳的 " 包干到户 " 终于得到了肯定。到 1980 年底,凤阳的 " 包干到户 " 占了全县农村生产队的 80%。

《推行 " 大包干 " 生产责任制的一年》档案中记载,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明显提高。" 去年(1979 年)社员集体分配预计人均收入一百元左右,口粮可达六百五十斤左右;加上家庭副业和自留地的收入,人均可达到一百五六十元,口粮可达七百多斤,并且出现了一批‘冒尖户’。" 比如,城南公社甄东生产队社员水长宽家,一家七口人,四个劳动力,集体分配和家庭副业收入共有 2900 多元,一万多斤粮食。算下来,平均每人有 400 多元,粮食每人平均 1500 多斤。

群众富裕了,购买力自然提高了。不少群众家里盖了新房,添置了家具,还托亲找友买自行车和缝纫机。档案记载,1979 年 7 月 30 日,府城镇赶大集,各种布匹、百货日用品和木制家具摆满市场,很快就卖光了。仅两天时间,成交额就达 37 万多元。

粮食大丰收,让农民有了底气。当时,考城公社小姚生产队家家户户有粮囤,金黄黄的小麦堆满仓。队员姚登祥和姚登凤新盖了瓦房,姚登凤还在新盖的瓦房门两旁刻了 " 今非昔比 " 四个大字。生产队长姚有章儿子结婚,在新房门上写了对联,横批是 " 黄金时代,幸福之最 ",以表达他们喜悦的心情。

不仅如此," 大包干 " 后所产生的变化,在 " 凤阳花鼓 " 中有所体现,唱出了新词:" 唱过去,泥巴门,泥巴床,泥巴囤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唱现在,住瓦房,吃细粮,电视沙发西式床,还有余钱存银行。"" 唱过去,一愁吃,二愁穿,三愁欠款还不完,四愁儿子光棍汉;唱现在,吃不愁,穿不愁,腰里不断十块头,又娶媳妇又盖楼。"

余育红 合肥晚报 ZAKER 合肥记者 何芳芳

相关标签

档案 安徽省 安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