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供销社购物(资料图)
○供销社里 " 打酱油 "(资料图)
○《安徽省供销合作社 1956 年工作基本情况与 1957 年工作意见》档案
一到过年,免不了要买买买。但你知道上世纪 50 年代,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一般都到哪里置办年货么?那就是供销社。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江淮大地上供销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琳琅满目的货物,扑鼻而来的食品香味,还有让人羡慕的售货员 …… 在很多地方,供销社就是人们的 " 购物天堂 "。
供销社的由来
说到供销合作社,其实它的历史并不短。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安徽省境内就有过这样的组织形式。档案记载,安徽境内最早的合作社是 1927 年诞生于皖西北革命根据地的生产及消费合作社。据史料记载,1927 年 9 月,金寨附近组建了一个红岩生产合作社,有 370 多户入股,社员 2500 人左右。1930 年 10 月成立了皖西北经济公社,称为 " 红星经济公社 "。而这时候的合作社有消费、生产和信用三种组织形式,此外还有一些茶叶、粮食专营合作社。到了 1938 年,为了控制重要物资进出口,皖江抗日根据地在各区成立了供销合作社。这些合作社活跃了革命根据地市场,促进了物资交流,粉碎了敌人对革命根据地实行的经济封锁,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迫切要求建立自己的商业组织,以解决生产生活资料供应和农副产品销售等问题。1952 年 9 月,皖南、皖北合作总社合并,成立安徽省合作总社,统一领导全省的供销、消费和手工业合作事业。供销合作社,顾名思义供销社兼承了两个功能:供,它要把农村的副食品、农副产品从农民手里收上来,供应给大城市;销,是把大城市工厂生产的生活用品、生产资料销售给农村。在当时,供销社在老百姓眼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单位,是农村与城市间的一座桥梁。
就在这一时期,供销合作社在安徽城乡各地纷纷兴建。这一点也在档案中得到了印证。安徽省档案馆馆藏《皖南、皖北区合作总社对华东第二届会议的传达与执行情况及 1950 年工作总结报告》中记载,"1952 年全省已建立市区社 8 个、县级社 67 个、基层社 1150 个、零售店 3169 个,社员 658.3 万人,股金 811.6 万元,上缴税金 389.4 万元,利润 615.4 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供销社基本上都是社员自己创建的,每个社员都可以入股。供销合作社在经营过程中,积极组织农民开展生产,疏通商品流通渠道,促进工农业生产,活跃城乡经济,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副产品这里应有尽有
在当时,农副产品的出路是农民非常关心的问题,他们害怕私商杀价,常有谷贱伤农、丰收成灾的顾虑。尤其是安徽物产丰富,土特产品种繁多,像茶叶、竹器、桐油、生漆、山货、药材、文房四宝等,都享誉国内市场。在国家正确的价格政策下,供销社大力开展收购工作,有力地打击了投机商人的非法行为,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农民可以一心一意地去搞生产,增产就会增加收入。省档案馆馆藏的 1957 年 2 月 26 日《安徽省供销合作社 1956 年工作基本情况与 1957 年工作意见》档案中就有这样的记载,"1956 年农产品采购总值比 55 年增加 24.41%;其中茶叶、棉花、毛竹元竹、桐油等几种主要产品都比 55 年增长 10%-50%。"
此外,该档案中还提到," 在农业社建立了 3500 多个供销部,改进了收购方法,对主要农产品普遍实行了由农业社统一交售和到社登门收购。在土产收购上,不仅注意利用了小商小贩,送货下乡,串乡收购,而且还通过黑板报、土广播、贴广告、街头宣传等多种形式,对于收购土、副、废品的重要意义,向农民开展了宣传教育。调整了大麻、茶叶、毛竹元竹、桐油、生漆、棕片、土纸等十余种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除了帮助农民推销农副产品,供销社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更好的生产资料,争取更大的丰收。比如像生产用的农具、种子、化肥等,供销社组织货源,方便群众购买。" 几年来,供销社通过它的供销业务,有力地支持着农业生产,促进了农业合作社化运动的发展。仅据 1952 年至 1955 年 4 年的统计,全省供销社系统零售总额即达 150157 万元,其中生产资料达 15900 万元,生活资料达 134257 万元。" 安徽省档案馆馆藏的 1956 年 7 月 12 日 《在中共安徽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关于供销合作社商业方面的缺点和错误的发言》档案中有这样的记载。
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农业生产发展了,农副产品好卖了,收入提高的农民购买力也跟着上升了。农民身边有了供销社,买东西变得方便多了。在那个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里,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供销社里几乎都有。里面的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货架排列得整整齐齐,商品价格和标语都格外醒目,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只要提到供销社,就会想起大到农具、化肥,小到油、盐、酱、醋、茶等生活必需品,还有孩子眼里诱人的玩具、糖果、小人书等。
当时,为了方便农民买卖,一些供销社职工肩挑背扛,挑着货担走村串乡上门服务。不仅如此,供销社普遍延长了营业时间,还把线分小支、针论根卖,食盐、红糖都分成小包出售,且货真价实,赢得了群众的信赖。
省档案馆馆藏的《省合作社工作总结报告》档案中介绍了 1952 年安徽省供销社的情况," 全省自上而下形成了一个分级管理、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合作经济组织,经营范围更加广泛,对百货、棉布等商品,各基层社及其门店对社员实行优惠价供应;在农副产品方面,代购粮油,收购棉、麻、烟、茶、猪、禽、蛋和中药材等,经营竹、木、柴、炭,回收废旧物资,组织群众生产救灾等,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大部分由合作社承担。"
到了 1956 年,供销社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史料记载,1956 年全省共有 670 多万社员、4 万多干部,有 658 个基层社和 6900 多人收购供应点,3000 多个农业社供销部,全省农村供销社有 1 万个以上的供销点,构成了一个遍布农村的贸易网。这个庞大的经济组织对便利群众购销,活跃城乡经济,以及扩大工业品销售和对各种农副产品的采购起着重大作用。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初期,供销社为尽快恢复国民经济活力,建立社会主义商业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
余育红 合肥晚报 ZAKER 合肥记者 何芳芳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