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晚报 2021-02-03
【昔档今读】上世纪50年代, 看一场电影像过节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露天电影放映(资料图)

○安徽省档案馆馆藏的 1953 年 1 月《安徽省电影队概况》档案的材料

○安徽省档案馆馆藏的 1953 年 1 月《各类影片映出情况比较表》档案的材料

○安徽省档案馆馆藏的 1953 年 1 月《安徽省电影院概况表》档案的材料

白色幕布、放映机、放映员、小板凳 …… 只要一听到放映露天电影,人们往往成群结队赶赴几公里,甚至十多公里来观看。放映时,大家都被影片跌宕起伏的剧情吸引,或交头接耳,或亢奋欢呼;散场后,人们边走边说,议论影片中的情节。露天电影依然成为大家欢庆的节日,至今让人难以忘怀。今天我们就跟随档案,一起回顾上世纪 50 年代,人们的观影往事。

1956 年全省有 100 个电影放映小队

说起看电影,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看一场电影那可是男女老少非常期待的一件事情,尤其在农村备受欢迎,常常供不应求。村民们一般早早收工,提前吃饭,天还没黑就带着凳子,满怀期待地等待电影的开场。

放映电影自然需要电影放映员,那时作为电影放映员非常受欢迎。每当扛着机器出现的时候,那些电影放映员就总会瞬间成为大家追逐的对象。那么当时电影放映队是怎么来的呢?

新中国成立初期,能放映电影的机构主要有正式的影院、剧场,这一类大多集中在城市。另外工会和各机关、单位所属的固定电影放映场所,像工人文化宫、企业俱乐部等,这种电影放映一般都是内部放映,也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工矿地区。值得一提的电影放映队,就是放映员携带移动放映设备,到未设立固定放映场所的地方开展露天放映工作。

为了把电影送到工厂、农村和部队,1950 年 6 月至 11 月,皖南、皖北行署文教处、总工会、中苏友好协会等分别派出人员到南京举办的电影放映训练班学习。后来,皖南、皖北文教处电影队分别在芜湖、合肥成立。皖南、皖北区工会电影队、皖南、皖北友协电影队、治淮委员会电影队也相继成立。1952 年 6 月,皖南、皖北文教处电影队合并,在合肥组成安徽省电影放映队,下设 11 个放映小队。到了 1953 年 9 月,安徽省电影放映队扩编成 5 个中队,下设 28 个小队,分别驻芜湖、徽州、安庆、六安专区和合肥队本部。

这一点也在档案中得到了佐证,安徽省档案馆馆藏的 1953 年 1 月《安徽省电影队概况》档案,该档案根据各系统电影队情况进行了统计。该档案中,将各系统的电影队分为文教、工会、友协、青年、淮委,共有 28 支放映队,人数 132 人,放映机总共有 39 台,其中 16 毫米的有 26 台、35 毫米的 13 台,发电机 11 台,自备电影 11 部。其中文教有 13 个电影放映队,人数 78 人,放映机 15 台(16 毫米的有 13 台、35 毫米的有 2 台),发电机 14 台,自备影片 3 部。工会有 6 支电影放映队,人数 24 人,放映机 12 台(16 毫米的有 6 台、35 毫米的有 6 台),发电机 3 台,自备影片 6 部。友协有 4 支电影放映队,人数 14 人,放映机 7 台(16 毫米的有 4 台、35 毫米的有 3 台),发电机 3 台,自备影片 2 部。青年有 1 支电影放映队,人数 3 人,放映机 1 台(16 毫米),发电机 1 台。淮委有 3 支电影放映队,人数 13 人,放映机 4 台(16 毫米的有 2 台、35 毫米的有 2 台),发电机 3 台。

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到了 1956 年 9 月,安徽省电影学校第一期学员 317 人结业,由省文化局编成 100 个电影放映小队,配备全套 16 毫米放映机器,分配到各县(市)从事电影放映工作。

而当时农村电影放映队一般由三个人组成,其分工为一名放映员、一名发电员和一名宣传员。队员一般都来自正规的省、市培训班或培训学校,且经过至少 3 个月以上的专业训练。

由于当时农民的文化程度有限,对影片的解读能力相对较低,于是放映队结合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曲艺说唱、黑板报等,结合当前政策、当地实事以及电影内容来介绍。对于人民看不懂的影片内容,放映员还把电影情节、线索、人物身份、人物关系等揭示出来,来帮助大家理解影片内容。对此,档案中也有所记载。省档案馆馆藏的 1952 年《一九五三年安徽省文化教育工作计划(草案)》档案中显示:" 加强影片的发行和宣传。有计划地调配影片,加速影片流转;加强对影片的宣传、解释工作,成立影评工作者联谊会,试办业余电影宣传员训练班。"

国营电影院数量逐渐增多

为了适应广大群众对电影不断增长的需要,使得电影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安徽省的电影院得到了长足发展。1950 年春,皖北行署和皖北军区拨款,在合肥四牌楼宿州路口,兴建一座钢筋水泥砖木结构的大型电影院,命名为解放电影院。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安徽新建的第一座国营专业电影院,设 1146 个座位。

安徽省档案馆馆藏的 1953 年 1 月《安徽省电影院概况表》根据当时电影院的调查情况,统计出全省电影院 17 所,其中公营 14 所,公私合营 1 所,私营 2 所,总共员工 238 人,座位数 14892 个,放映机 34 台。

该档案中,将全省分为合肥市、蚌埠市、芜湖市、淮南市、安庆市、宿县专区、滁县专区、六安专区、阜阳专区、芜湖专区和徽州专区来调查电影院的情况。其中合肥市公营电影院 2 所,员工 47 人,座位数 2196 个,放映机 4 台。蚌埠市电影院公营 1 所,私营 1 所,共 2 所电影院,员工人数 39 人,座位数 1875 个,放映机 4 台。芜湖市公营电影院 2 所,员工 34 人,座位数 2034 个,放映机 4 台。淮南市公营电影院 1 所,员工 6 人,座位数 962 个,放映机 2 台。安庆市公营电影院 1 所,员工 18 人,座位数 900 个,放映机 2 台。宿县专区电影院 1 所,员工 12 人,座位数 613 个,放映机 2 台。滁县专区电影院 1 所,员工 12 人,座位数 625 个,放映机 2 台,值得一提的是,该区的放映机为皮包式。六安专区电影院 1 所,员工 17 人,座位数 950 个,放映机 2 台。阜阳专区电影院 2 所,一所公营,一所私营,员工 17 人,座位数 1380 个,放映机 4 台。芜湖专区电影院 2 所,员工 16 人,座位数 1691 个,放映机 4 台。徽州专区电影院 2 所,一所公营,一所公私合营,员工 20 人,座位数 1666 个,放映机 4 台。

当时这些影片受到群众欢迎

电影如此受欢迎,那么当时放映了哪些类型的影片呢?哪些影片受到大家广泛好评和欢迎呢?当时主要播放的影片类型包括新闻报道(时事新闻片)、娱乐(故事片)、科学教育(农业科教片)、儿童教育(美术片)的电影等。1951 年 3 月," 国营电影新片展览月 " 活动中,展映了《白毛女》、《钢铁战士》、《赵一曼》、《新儿女英雄传》等影片,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此后,《鸡毛信》、《董存瑞》、《平原游击队》等国产电影陆续推出,广受好评。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苏联影片也深受观众的喜爱。苏联影片进入中国后,像《斯大林格勒战役》《青年近卫军》《在易北河的会晤》等影片中蕴含的理想主义和革命精神深刻感染了中国观众。在 1952 年,合肥解放电影院参加了苏联片展览月活动,观影的群众达到了 216000 人。而在当时很多人反复观看苏联影片,以至于能大段大段背诵其中的台词,保尔 · 柯察金的 "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 ",瓦西里的 " 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 " 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台词。

安徽省档案馆的珍档中,对此也有所记载。安徽省档案馆馆藏的 1953 年 1 月《各类影片映出情况比较表》档案中显示,根据合肥市解放、肥光两影院统计,国产影片和苏联影片非常受欢迎。该档案将影片分为国营片、苏联片、新民主主义国家片、私营进步片、私营消极片。

在 1950 年时,国营片上映的有 12 部,观众达到 70601 人;苏联片上映 10 部,达到 54395 人。到了 1951 年,国营片上映了 27 部,观众达到 199963 人;苏联片达到了 19 部,观众有 140641 人。而到了 1952 年,国营片和苏联片的上映有了大幅增长,观影人数也日益增多。国营片达到了 33 部,观影人数达到了 329098 人;苏联片上映了 45 部,观影人数达到 367877 人。

在物资匮乏、电影作品有限的年代,能观看这些影片,对于人们来说既兴奋又满足。时光荏苒,当年人们看电影的往事还历历在目,但它也终将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何依群 合肥晚报 ZAKER 合肥记者 何芳芳

相关标签

档案 安徽省 合肥 芜湖 安庆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