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主导产业,扶持特色产业。
近年来,
合肥市大力实施产业扶贫,
发展 " 一乡一业 "、" 一村一品 " 工程,
在全国首创 " 光伏下乡扶贫 " 工程,
使扶贫开发工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产业扶贫中的 " 一村一品 "
实施产业扶贫,是合肥市近些年来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特别是深入推进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实施 " 四带一自 " 产业扶贫模式后,全市产业扶贫覆盖率大幅提升,脱贫产业稳步发展。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合肥市每年都要出台相关文件和政策。在合肥市档案馆,就馆藏着一份由原合肥市农委、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在 2018 年 4 月 13 日出台的《关于扎实做好合肥市 2018 — 2020 年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
○原合肥市农业委员会、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关于扎实做好合肥市 2018 — 2020 年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2018 年)
产业扶贫,模式和方法至关重要。在《实施意见》中,就提出了要大力推广 " 四带一自 " 产业扶贫模式。何谓 " 四带一自 " 呢?就是园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带动、能人大户带动和贫困户自种自养。除了要 " 加强特色种养业基地建设。继续发挥好现有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休闲农业等园区的带动脱贫作用,重点建好贫困村特色种养业扶贫产业基地 "" 加强主体带动。加大贫困地区龙头企业、合作社、经营大户(家庭农场)培育、引进力度 " 外,还特别要 " 支持贫困户自种自养。鼓励有条件的贫困户自种自养 "。
大力推广 " 四带一自 " 产业扶贫模式的同时,深入实施贫困村 " 一村一品 " 产业推进行动,从而确保到今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而对于如何推进 " 一村一品 " 产业,《实施意见》也给出了具体做法。
首先,要选准做强优势主导产业。" 各县要按照不低于贫困村数量 20% 的比例,确定发展‘一村一品’的贫困村,鼓励支持更多有条件的贫困村开展‘一村一品’建设。"" 要大力发展蔬菜、畜牧、渔业(稻渔综合种养)、中药材、茶叶、特色经济林等特色种养业。形成比较优势明显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 并最终 " 确定一项特色种养业、传统手工业或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村一品’主导产业。"
其次,要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实施意见》中指出,贫困村要实行农产品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发展优质、安全、生态、特色的农产品;鼓励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产品申报国家和省级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省级地理标志产品等认证," 加强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到 2020 年时,每个县至少有两个贫困村的 " 一村一品 " 主导产品通过绿色食品或有机农产品认证并拥有注册商标。
○资料配图
当然,在新形势下,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也不可少。《实施意见》中要求贫困村探索推广 " 一村一品一店 " 模式,开辟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电商企业与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建立直采直供关系,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从而真正加速推进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
三年 " 三大目标 "
那么,作为产业扶贫的一项重要举措,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有哪些目标要实现呢?《实施意见》中也有着详细规划。
"2018 年底,全市 72618 户特色种养业扶贫年度覆盖率达到 70%,即特色种养业项目覆盖 50833 户。" 除此之外,全市 112 个贫困村和 32500 个自种自养贫困户要达到产业发展标准,24 个有条件发展 " 一村一品 " 的贫困村主导产业产值占全村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要达到 10% 以上。2019 年底," 全市特色种养业扶贫年度到户覆盖率要达到 75%;贫困村、自种自养贫困户特色种养业稳定发展并保持达标水平以上 ",而且,每个有条件发展 " 一村一品 " 的贫困村主导产业产值占全村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要达到 20% 以上。2020 年底时,则要求 " 全市特色种养业扶贫年度覆盖率要达到 80%。"" 每个有条件发展‘一村一品’的贫困村要建设成为‘一村一品’专业村,主导产业产值占全村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30% 以上。" 还要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资料配图
为了达到这三年的三大目标,《实施意见》中也从加强组织协调、加大政策支持、加强指导服务以及拓展产销对接渠道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保障。
例如,在拓展产销对接渠道方面,就 " 积极与市旅游局、市经信委、市卫计委、市教育局、市农委等部门提供的有较大生鲜农产品釆购需求的单位及三瓜公社、邮乐农品、菜大师等电商平台建立基地直供的产销对接联系。积极组织‘一村一品’专业村、特色扶贫农产品参加合肥农交会、 上海农交会等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扩大宣传,增加产业效益。"
全国首创 " 光伏下乡扶贫 " 工程
在产业扶贫中,除了特色种养业外,还有一项就是合肥市在全国首创的 " 光伏下乡扶贫 " 工程。
"2013 年,市、县财政安排 300 万元专项资金,在全市选择了 105 户农村贫困家庭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试点工作,探索了一条农村‘无劳力、无资源、无稳定收入来源’贫困农户脱贫解困的新路子,被国家能源局列入光伏应用典型案例。" 合肥市档案馆馆藏的合肥市扶贫办 2014 年 7 月起草的《关于合肥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报告》中这样写道。
据相关报道显示," 光伏下乡扶贫 " 是在我市肥东县长临河镇罗家疃村的 5 户农民家庭开展先行试点的,每户建设规模为 2.5kW 小型家庭户用光伏电站,成功实现并网发电,让村民有了稳定收入来源,快速脱贫。随后,这一新的扶贫方式在全市全面展开实施,并延伸到无固定收入来源的村集体。从 2014 年 2 月份到 2014 年 12 月底,这些光伏电站为贫困户增加现金收入 21 万元,户均增收 2100 元。在《关于合肥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报告》中,我们也看到一组数据," 截至 4 月,首批试点电站累计发电量 9 万千瓦时,上网电量 7.3 万千瓦时,除去自用电户均季度增收 632 元 , 其中最多增收 1093 元。"
○合肥市 " 光伏下乡扶贫 " 工程(资料配图)
另据相关资料显示,至 2019 年 10 月,全市已建成光伏扶贫电站 6312 座、28518kW。其中户用电站 6062 座、18186kW,村级光伏扶贫电站 250 座、10332kW。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共产生发电收益 2058.3381 万元,户用光伏扶贫电站共产生发电收益 3256.1782 万元。可以说," 光伏下乡扶贫 " 工程进一步巩固提升合肥市脱贫攻坚成果,壮大了贫困村集体经济实力,对脱贫攻坚工作起到有力推动作用。
" 光伏下乡扶贫 " 工程探索出一条农村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与新兴绿色环保产业发展相互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产业开发相宜相长的 " 产业扶贫 " 新路子。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能源局等对我市光伏下乡扶贫工程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推动 " 光伏下乡扶贫 " 工程上升为国家层面推广的精准扶贫战略。
合肥晚报 ZAKER 合肥记者 程堂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