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晚报 2020-10-23
【档案观止】上世纪90年代 一个贫困县的扶贫“报告” ——档案中的“脱贫攻坚决胜小康”(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1986 年我国开始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后,

合肥市的扶贫开发工作进行得怎样呢?

1999 年 4 月 7 日至 15 日,

合肥市政协、肥西县政协等对

肥西的江夏乡、聚星乡、农兴镇等地

进行了扶贫工作实地调查。

并形成了

《关于肥西县扶贫脱贫工作的调查报告》。

管中窥豹,

通过这份合肥市档案馆馆藏的、

作为 " 市政协十届七次常委会议材料 " 的档案,

我们能够了解

上世纪 90 年代合肥市的扶贫开发工作。

早期扶贫积极有效

作为中国农村包产到户发源地——小井庄所在的肥西县,早在 1981 年就开始了为农村一些贫困户开展脱贫致富的工作。据《肥西县志》记载,1981 年 12 月,肥西县就成立了扶贫委员会,本着 " 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入手,依靠集体力量,通过自力更生,达到致富的目的 " 的原则,到 1985 年底,全县共脱贫 5863 户,占当时扶贫对象总数的 77%。

而随着 1986 年我国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后,1998 年初,肥西县也成立了扶贫开发工作领导组,明确了扶贫开发的总体思路、实施办法、责任目标和奖惩考核措施等。而且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于肥西县扶贫脱贫工作的调査报告》(1999 年)

" 我县贫困人口中贫困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些贫困人口的科技文化水平低,接受新事件的观念不强,新技术、新品种不能得以很好地应用,贫困户缺少脱贫致富的办法和能力。" 在《关于肥西县扶贫脱贫工作的调查报告》中,指出扶贫的第一个成效就是 " 结合科技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扶贫 "。" 全县举办各种类型的科技培训班 50 多次,受训达 3000 多人次;设立科技咨询点 80 多处、印发各类技术资料、明白纸 10 万余份 ……"

在此基础上,肥西县积极争取市扶贫项目资金,进行农业开展性扶贫。《调查报告》中写道," 根据我县的县情和贫困人口的现状,依据自然资源和市场经济的需求,去年向市申报了 18 个扶贫项目 ……18 个扶贫项目覆盖 15 个乡镇,项目如期实施后,将带动 1122 户 4690 人脱贫。目前,各项目均已启动,进展状况良好。" 并列举了几个项目的实施情况," 妇女连环脱贫 " 项目在聚星乡结合扶贫培训班,当场进行了小额信贷发放,每户发放信贷 1000 元,帮扶 55 户贫困户发展种养业;金牛乡的 " 经果林稀植 " 项目,目前 1700 多亩树苗已栽上,正在进行林农间套, 开发地膜花生;" 养殖系列开发 " 扶贫项目,对贫困户发放鸡苗 1.8 万只。

在《调查报告》中,还特别提到了当时肥西县扶贫工作中的一些 " 创新 " 之举。比如,

企业带动型,肥西的正旺公司、仁信公司就是通过发展适合本地的养殖业带动千家万户,既致富又脱贫;

技术带动型,通过一些扶贫技术培训、示范把种植养殖的技术教给贫困户,通过改变其劳动技能达到脱贫;

项目带动型,金牛、江夏乡的经果林稀植,四合乡的七彩山鸡养殖,南分路乡、聚星乡、洪桥乡桑蚕茧系列开展,江夏乡的黑凤鸡特禽养殖项目均能带动一些贫困户脱贫;

能人带动型,通过种、养殖能手与贫困户结对子、搞帮扶的办法,使贫困户在农村能人的带动下共同致富。

剖析原因查找差距

在扶贫开发工作开展初期,肥西县的脱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肥西地处江淮分水岭两侧,由于地形复杂,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因此是当时省政府审定的全省贫困县之一。在《调查报告》中,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组数据," 据 1997 年农村贫困人口调查统计:全县年收入 730 元以下的贫困户 4146 户,贫困人口 16294 人, 贫困人口涉及到 30 个乡镇 441 个村 ……"

就如同治病先要摸清病因、对症下药一样,扶贫首先也要了解致贫的原因,这样才好有的放矢。因此,《调查报告》中对肥西县致贫原因有着详细的分析。

《调查报告》认为,水利的制约是致贫的首要因素。我们知道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尽管历年各级政府大力兴修水利,肥西的农田灌溉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但江淮分水岭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干旱仍是造成农民致贫的主要原因。全县地处江淮分水岭干旱缺水的乡镇共有 12 个。

" 从调查的江夏、聚星、农兴来看,三乡镇总田亩为 116128 亩,其中水田 66354 亩,旱地 49874 亩。江夏乡因部分得益于潜南干渠,水利条件相对较好,但仍有部分田亩为水利死角。聚星乡总田亩为 20908 亩,其中自流和提水灌溉田亩仅 7200 亩,勉强超过三分之一 ……1995 年大旱,农兴镇兴庄村 18 个村民组就有 15 个村民组收割时没动一下镰刀 ……" 这一点,在 2001 年合肥市统计局编印的一份《经济信息》简报中也有体现,"…… 加之我市地理位置特殊,江淮分水岭脊线地区灾害较为频繁,一批刚达温饱的农户,脱贫尚不稳固,极易遇灾返贫。"

○合肥市统计局编印的《经济信息》(2001 年)

除此之外,《调查报告》还认为,交通、信息和文化知识的制约也是农村致贫的重要因素。而在《调查报告》中,还特地指出了一个当时不常见的制约因素—— " 精神状态的制约 "。" 造成贫困既有各种客观因素,也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如创业冲动微弱,风险承受能力较低,难以打破传统和习惯,听天由命,安于现状等都是导致贫困的精神因素。"

《调查报告》中以数字和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聚星乡向阳村、曹坊村、周公村三村收入结构中, 粮油作物总收入为 668.5 万元,经济作物收入 40 万元、养殖收入 13 万元,计 53 万元,约占粮油收入的 8%。三产收入 22 万元、劳务收入 32 万元、其他收入 21.2 万元,总计为 75.2 万元,也仅占粮油收入的 11.4%, 可见传统农业在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中还是占有较大的比重。"" 农兴镇兴庄村在实施白色工程时,镇政府免费提供地膜,但农户就是拖延抵制,误了农时。所以安于现状和恪守传统习惯既是贫困的原因,也是贫困的结果。"

接续推进成效显著

剖析了这些致贫原因,对肥西县脱贫工作当然能起到 " 有的放矢 " 的作用,不过,《调查报告》中也认为,肥西县目前尽管只有贫困户 3012 户,贫困人口 11855 人,但脱贫还有大量艰苦的工作要做。

为什么这样说呢?从《调查报告》中来看,除了前面所说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因为这些贫困人口 " 面广、分散 ",他们 " 贫困原因各异,情况复杂,一两项大的工程、一两项重点措施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而且,致贫和脱贫是一个变化的动态过程," 今天一部分人脱贫,明天又会因种种原因使另一部分人致贫。" 所以,《调查报告》也指出,脱贫工作既是一项持续性的长期工作,也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资料配图

通过多年一系列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肥西县的脱贫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调查报告》中指出,截至 1998 年底,全县脱贫户数 1124 户,脱贫人口 4439 人。

管中窥豹,通过这份《调查报告》,我们也能看出上世纪 90 年代合肥市的扶贫开发工作所取得的成效。2001 年合肥市统计局编印的《经济信息》简报显示,2000 年,合肥市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户为对象,采取项目带动、小额信贷、对口帮扶、农科教结合等多种措施,不断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农村脱贫成效显著。" 据对农村贫困人口的跟踪调查,2000 年底全市农村贫困人口由 1996 年 14.95 万减少至 4.17 万人,贫困发生率降为 1.4%, 几年来年均脱贫 1.7 万人,年均脱贫率为 27.3%。"

合肥晚报 ZAKER 合肥记者 程堂义

相关标签

档案 培训班 市政协 合肥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