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8 年 5 月至 1940 年 9 月《新四军三年战绩统计表》档案资料
○新四军在皖南马家园战斗中的前沿阵地(资料图)
"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雄壮的《新四军军歌》,是这支有着 " 铁军 " 之称的人民军队在敌后战场奋勇抗战的真实写照。在安徽省档案馆馆藏着一份珍贵的档案,它就是 1938 年 5 月至 1940 年 9 月,新四军三年战绩统计表。该档案记载了缴获成果、爆破成果、俘虏和敌我伤亡的情况。从 1938 年 5 月 12 日新四军第一次对日作战告捷,至 1940 年 9 月的 29 个月中,新四军对日伪军作战 1346 次,有力地牵制了日军对正面战场的进攻。
深入敌后杀敌寇
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共同抗日。1937 年 12 月 25 日,新四军军部在湖北汉口组建,1938 年 1 月 6 日在江西南昌正式成立。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 4 个支队,一个特务营,共 1.03 万人。
新四军组建之时,正是上海、南京及江南大片土地沦丧敌手之时,日军轰炸掠夺,大批同胞遭日军杀戮。在民族抗战的紧要关头,新四军开赴抗日战场,肩负起民族的希望。
1938 年 4 月,新四军第一、二、三支队陆续集中到安徽歙县岩寺 (今黄山市徽州区)。第四支队也从鄂豫皖边到达皖中舒城东、西港冲集中。
新四军的进驻,使岩寺成为深入敌后、决策大江南北的指挥中枢和宣传抗日的大本营。叶挺、项英、陈毅、谭震林等分别在军民联欢会上作报告,阐明中共抗日主张,鼓舞抗日斗志。新四军还办农民夜校,支持地方党组织领导抗日救亡运动,先后组织成立 " 皖南青年救国会 "、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儿童团等抗日团体。新四军在岩寺办了军部第一个兵工厂——皖南新四军修械所,不仅能修理枪械,制作刺刀,还能制作手榴弹、地雷等。
1938 年 5 月 16 日,新四军军部离开岩寺,驻太平县麻村。随后,迁到南陵土塘。8 月 2 日,进驻泾县云岭。虽然这支部队只有 1.03 万人、6000 余支枪,但他们深入敌后,转战大江南北,威震敌胆,血染江淮,立下了赫赫战功。
蒋家河口打响 " 抗日第一枪 "
新四军四支队奉命挥师东进。他们翻山越岭,日夜兼程,于 1938 年四五月间到达了桐城、庐江、巢县一带,宣传抗日,动员群众,侦察敌情,寻机杀敌,开始抗日游击战争。新四军四支队九团奉命开进庐江盛家桥和巢县槐林嘴,决定在这一带寻找机会给日军以狠狠一击,以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鼓舞士气,振奋民心。
侦察员从当地百姓中得知,巢县沦陷之后,日寇到处烧杀抢掠,群众义愤填膺,抗日情绪高涨。经过侦察得知,日军将从裕溪河出发抢劫粮食,而蒋家河口是必经之地。九团决定在蒋家河口伏击。
5 月 12 日凌晨,部队按计划完成设伏,侦察队隐蔽在河口西岸地埂后面,从正面迎击敌人。上午 8 时许,巢城方向的河面上隐约出现两艘汽艇。汽艇渐渐靠岸,毫无戒备的日军大摇大摆地上岸。见此情景,设伏的新四军战士耐心等待时机,给敌人以痛击。敌人被打得措手不及,企图后退抢占汽艇,但汽艇已被炸翻。我军居高临下,占据绝对优势,敌人被逼下河,困在水中,难以施展,处处挨打。有个日军企图潜入水中游走逃命,被我侦察队一战士发现,迅速跳入河中,一把卡住敌人的脖子,几个回合,敌人被消灭。这一战,九团二营仅用了 20 分钟就结束了战斗,20 余名日军全部葬身蒋家河口。新四军缴获日军旗 1 面,轻机枪 1 挺,步枪 20 余支,手枪 1 支。而新四军无一人伤亡。
此时,蒋家河人声鼎沸,当地群众听说新四军取得了战斗胜利,纷纷从四处赶来。大家高兴地向新四军指战员竖起了大拇指,还送上了自家的鸡蛋和水果慰劳英雄。
蒋家河口战斗,是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皖中敌后的第一仗,也是新四军完成改编挺进华中后的第一仗,从此拉开了新四军在华中敌后开展广泛抗日游击战的序幕。蒋家河口战斗首战告捷,军威大振。可以说,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树立了胜利的信心。
创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新四军东进江苏、皖南,挺进皖东、皖北。尽管腹背受敌、装备落后,新四军却依靠坚强意志、灵活打法,赢得一场又一场胜利,不断诠释 " 铁军 " 精神内涵。
在皖南,1938 年 8 月 22 日,日军 4500 人在飞机掩护下,分 8 路向当涂县小丹阳进攻。新四军第二支队在第一支队配合下奋起反击,致使日军全部撤退。1938 年 11 月初,新四军第三支队经过 6 天的马家园战斗,击退日军 4 路进攻,歼敌数十人。之后,新四军第二、第三支队又在皖南地区先后取得了水阳伏击战、奇袭官陡门、五次繁昌保卫战的胜利。在皖东,新四军分别于 1939 年 9 月、11 月和次年 5 月,取得了三打来安城的胜利,歼敌 440 多人。同时,经过大小战斗 65 次,歼敌 600 余人,粉碎了日伪军对皖东津浦路东地区的大 " 扫荡 "。在豫皖苏地区,1938 年秋,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率部由豫东挺进敌后。1939 年 5 月中旬,彭雪枫部主力第二、三团东征怀远、凤台、蒙城等淮上地区,在两个多月的战斗中,击毙日伪军 700 余名。1940 年 2 月 1 日,新四军游击支队奉命改为第六支队,下辖 3 个主力团、4 个总队,共 1.7 万余人。在涡阳新兴集期间,粉碎日伪军多次 " 扫荡 ",歼敌数千人。在皖东北地区,1939 年 6 月 1 日,日军 1700 余人 " 扫荡 " 灵璧以北张山集地区。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开展反 " 扫荡 ",毙敌 300 余人。
在安徽省档案馆馆藏的 1938 年 5 月至 1940 年 9 月《新四军三年战绩统计表》记录了缴获成果、爆破成果、俘虏和敌我伤亡的情况。
其中缴获成果分为:武器弹药、军需用品和其他。在武器弹药中分为长枪 5008 支,短枪 304 支,机枪 137 挺,刺刀 46 把,迫击炮 2 门,小钢炮 2 门,掷弹筒 11 个,炸弹 49 枚,毒气弹 2 个,枪榴弹 5 个,烟雾弹 5 枚,手榴弹 369 枚,枪弹 124041 发、12 箱,炮弹 53 颗、30 箱等。爆破成果分为战斗用具、交通用具、道路、电材等。其中破坏了敌人飞机一架,汽艇 5 艘,船只 7 艘,装甲车辆 1 辆等。俘获日军官兵 164 人,伪军官兵 2349 人。敌方伤亡官兵 23317 人,我方伤亡官兵 6953 人。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新四军取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战场杀鬼子,战后不扰民。这让新四军在民众中的声望不断提高,进而获得百姓的热烈拥戴。敌人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使新四军的衣、食、住、行困难重重,但新四军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群众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把粮食、油盐、日用品等物品支援部队。其次,军民配合,灵活作战,让新四军在敌后打出了一场又一场漂亮的战斗,尤其针对日伪策划和实施的残酷的 " 清乡 " 政策,新四军还创造性地进行了反 " 清乡 " 斗争,发动群众在 " 清乡 " 区内破路拆桥、筑坝、打暗桩,使日伪的汽车、汽艇寸步难行。
1939 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下,新四军在安徽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先后开辟了淮南、淮北、皖中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19 块敌后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余育红 合肥晚报 ZAKER 合肥记者 何芳芳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