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1-11-12
深晚报道|【忆峥嵘 铭初心⑨】陈传芹:铁甲战车上的一等功臣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生于 1932 年的陈传芹,曾是一名教师,他不教外语,不教数学,而是教学生学习坦克。

他是一名被誉为 " 战车的灵魂 " ——装甲兵的教官,铁血丹心,为国家前线种下了一大片桃李。教室是他的战场,知识是他的武器。他从未出战于烽火,却一直在战斗。

▲现今 89 岁高龄的陈传芹。

初识坦克

18 岁那年,陈传芹应征入伍。回忆起当年,他便打开了话匣子,多年前的情景在他的记忆中,犹如在昨日一般。

▲陈传芹青年时代留影。

1950 年,抗美援朝战争拉开序幕。那一年高三在读的陈传芹,即将在年底参加毕业统考。10 月 25 日,全国高校暂时停课,鼓励学生响应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号召,带着驰骋沙场的抱负,陈传芹放弃报考大学的计划,毅然选择从戎。" 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我已经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 谈到这里,年近九旬的他,眼神中仍然充满了坚定的光芒。

随后,陈传芹加入了赫赫有名的杨得志司令麾下的第 19 兵团,正式开启了一名装甲士兵的生涯。

▲陈传芹青年时代留影。

陈传芹介绍,他所学习的坦克种类主要是当时性能相对优越的苏式 T-34 中型坦克,造价昂贵,一辆坦克足够买下 3 架战斗机。它是矛和盾合一的武器,既有强大的火力,又有坚强的防护力、良好的机动性能,在战场上运用坦克发动进攻和追击敌人具有强大的震撼力,是陆军的重要突击力量。但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坦克兵,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练,完成多种训练科目、理论和实际操作。

当时许多志愿军士兵都是工农出身,文化水平普遍受限,坦克的理论知识成为了奔赴战场的 " 拦路虎 "。有过高中教育的陈传芹很快掌握了理论知识,并在学校协助教员组织士兵学习,一节课讲授两个小时,一天共有 3 节课。" 有一次,朱德总司令亲自来到我的教室视察,并围绕装甲兵培养以及前线战况开了一次大会。"

▲陈传芹青年时代留影。

在校期间,他协助学校为抗美援朝战场培育了一大批装甲战士。细数他教过的士兵,有曾在朝鲜半岛呐喊冲锋、浴血奋战的战斗英雄,也有在铁甲洪流中付出青春与热血的人民子弟兵。1952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第一战车学校向兢兢业业培养战士的陈传芹授予一等功。

军队以轮战的方式组织一批接一批的士兵入朝,每一批向前线输送一两千人。

1953 年,在轮到陈传芹上战场前,《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抗美援朝胜利结束。陈传芹一边为战争的结束感到欢慰,一边也为自己无法奔赴疆场、实现报国志向而遗憾。

参加国庆阅兵

1952 年,陈传芹突然接到上级通知,让他参加这一年的国庆阅兵仪式选拔。国庆阅兵对士兵的身高、体型、军姿都有严格要求,经过一番细致的初期考核,他成为了国庆装甲兵受阅方队的一员,前往北京。能够在阅兵场上见到毛泽东主席与朱德总司令,他回想起来仍然激动不已。

为了与国际接轨,当时相关部门的领导还专程请来了前苏联的军事专家为受阅方队授课,定时检查他们训练。训练的 3 个月正值盛夏,白天踏在晒得发烫的水泥路上,晚上开着探照灯继续训练,结束训练后统一在平房大通铺休息,同样酷热无比。但由于训练实在太累了,每个战士回到宿舍都是倒头就睡。

在阅兵训练场,每天都能听到车轮碾过混凝土路面时发出的轰鸣声。想要站上阅兵仪式的 " 舞台 ",陈传芹必须要做到踢出的每一步步幅达到 75 厘米,脚离地面保持 25 厘米,步速绝对均匀,军姿绝对标准。日复一日的训练,从清晨到黄昏,再到清晨;军服从干到湿,从湿到干。

10 月 1 日,他所在的阅兵方队比正式阅兵时间提前了几个小时到达天安门东侧的指定位置,等待上午 10 点阅兵仪式的开始。" 那天,是新中国成立 3 周年。当毛主席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向群众挥手致意时,天安门前的人民群众响起了震天动地的欢呼声。" 陈传芹回忆,伴着气势磅礴的军乐和热烈的掌声,他一身戎装,昂首阔步走过天安门城楼,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那天,是 1952 年 10 月 1 日,也是陈传芹此生都难以忘怀的一天。

统筹水电工程建设

1964 年,陈传芹转业,任职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水电局,从事曲江区水电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和管理工作,至此开启了他人生的水电之旅。

1973 年,由于曲江区的部分县城通电工作仍然不够稳定,当地居民经历了一场长达数月的停电生活。因为没有电,磨面要推石磨,照明要点煤油灯,浇地靠担子挑 …… 因此,陈传芹决定参加修建水电站。很快,小坑水电站修建工程吹响了动工的号角。

工程建设初期,国家资金和物资相对匮乏,参加工程建设的工人,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非常艰苦。整整半年,陈传芹穿梭于机身隆隆沸腾的施工现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参与整个水电项目的修建作业。

那年,水库下游的水电站共安装了 3 个 500 千瓦的水电机,基建接近完工。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洪灾打乱了水电站建设的计划。当时曲江区连降暴雨,水位猛涨,洪峰流量是平时的数倍,席卷了正在施工的好几个坝段。" 没有办法,在水电站安装完成的机器,我只好临时将它们一件一件地搬出来,为此,我三天三夜没有睡觉。" 陈传芹说道。在他与全体建设者的努力下,水电站顺利建成,结束了当地居民没有电的生活。

▲陈传芹在深圳安享晚年。

坝落曲江,清流一渠。历经四十余年的小坑水电站依旧安全平稳运行,曾为它付出了全部心血的陈传芹,于 1983 年被选派至曲江区政府驻深办任主任,为搭建两地经济技术交流桥梁悉心竭力,直至退休。

如今,他在深圳这座海滨城市安享晚年,闲时看渔舟唱晚,赏夕阳红遍。

深圳晚报记者 李娴 实习生 余思蓉

主办单位 深圳市罗湖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承办单位 深圳市罗湖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深圳晚报社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