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晚报 2020-12-16
[昔档今读】1923年冬,这个皖西小镇诞生了一个重要组织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小甸集 " 特支 " 领导人之一曹蕴真

○小甸集特支纪念馆

○小甸集 " 特支 " 旧址

上世纪的 20 年代,在寿县小甸集这个普通的集镇,一股股红流在这里涌动、流淌。它是安徽党的火炬最早点燃、党的旗帜最早举起的地方。1923 年冬,安徽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共小甸集特别支部成立,安徽革命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革命浪潮涌动小甸集

20 世纪初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也是一个曙光初现的年代。五四运动后,寿县在外面求学的进步青年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逐渐走上革命道路。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曹蕴真。1901 年,曹蕴真出生在寿县瓦埠乡一贫苦农民家庭。1919 年,曹蕴真考入芜湖公立职业学校。在校期间,受到五四运动和进步教师的影响,开始接受马列主义,积极参加学校学生运动。

" 祖辈辛勤夜不眠,严君整日重担肩。频遭欠岁难温饱,那堪兵焚苦连年。国事纷纭病夫态,山河破碎不忍看。寻求真理狂澜挽,展望神州换新颜。" 在求学期间,曹蕴真写下这样的诗歌,表达了寻求救国真理,积极投身革命事业的志向。

其间,曹蕴真和同乡薛卓汉、方运炽等经常与家乡青年联络,寄回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和进步刊物阅读,并利用寒、暑假回家乡,以串亲访友方式宣传反帝反封建等革命道理,在人们心中点燃了追求共产主义真理的火种。

1921 年底,曹蕴真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 年春,曹蕴真在上海经施存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不久,受党组织派遣他回到家乡,他以寿县在外地入团的青年为骨干,成立了小甸集 S · Y(英语 "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 的缩写 ) 特别支部,曹蕴真被选为特支书记,团员有徐梦周、鲁平阶、胡宏让等人。小甸集 S · Y 特支属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 ( 共青团中央的前身 ) 领导。小甸集 S · Y 特支的成立,为建立中共党组织作了准备。

安徽第一个农村党组织诞生

为发展党员,筹建党组织,1923 年寒假,曹蕴真、薛卓汉、徐梦周等受党组织指派从上海返回家乡。不久,曹蕴真、徐梦秋等到瓦埠小学任教,徐梦周、鲁平阶、薛卓汉等到小甸小学任教。他们一边任教,一边利用课余时间把进步教师、学生和农民组织起来,传播救国救民真理,先后介绍小甸集小学校长曹练白和进步人士方运炽、陈允常入党。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多、革命队伍的壮大,在寿县地区建立党组织的条件逐渐成熟。

1923 年冬,根据党中央指示,安徽省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共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成立。曹蕴真任特支书记,徐梦周任宣传委员,鲁平阶任组织委员,直属党中央领导。中共小甸集特别支部的党员有曹蕴真、徐梦周、鲁平阶、薛卓汉、徐梦秋、方运炽、曹练白、陈允常等 8 人。小甸集特支成立后,党员分别在瓦埠、小甸、李山庙等小学以教书为掩护,深入群众,调查农村实际情况,宣传革命理论,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团员,筹建农会、妇女会等群众组织。在当时,曹蕴真等播撒的火种,得到了广大进步青年的支持。安徽省档案馆馆藏资料 1926 年《寿县中山学校发起宣言》中记载," 同人等有鉴于斯,本打倒帝国主义之精神,尽改良社会之天职,原有中山学校之发起。其宗旨不外促进文化事业,革新陈腐教育而已。" 该资料显示,这项活动的发起人有:曹蕴真、方运炽、曹练白、徐梦周等 96 人,这项活动的赞成人有高语罕、柏烈武等 64 人。

小甸集特别支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号召力,在寿县城乡多次组织了贫苦农民夺粮斗争和工人罢工斗争。为了培养各方面人才,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1924 年 5 月,根据党中央指示,经上海党组织介绍,曹蕴真等人离开寿县经上海到广州报考黄埔军校。此时,小甸集特支书记由曹练白担任,委员有薛卓汉、方运炽、陈允常等。他们将革命活动由小甸不断地推向瓦埠、窑口、堰口、保义、石集、团城等地。

成为安徽重要的一支革命力量

1924 年暑假,党中央派在上海读书的中共党员胡萍舟、黄天白等 6 人回乡开展工作。他们在小甸集曹小郢办起了 " 淮上中学补习社 "。" 特支 " 通过 " 淮上中学补习社 ",一边给学生补习文化课;一边传播革命真理,进行革命活动。在 " 补习社 ",曹少修、李坦等进步青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张如屏、曹广海等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5 年 5 月 30 日上海 " 五卅惨案 " 的消息传到寿县,反帝爱国热情在寿县沸腾,在 " 特支 " 的组织下,人们纷纷游行示威,开展罢工罢课罢市,抵制没收焚烧洋货,支援 " 五卅运动 "。随着小甸集 " 特支 " 革命活动的开展,周边陆续成立有瓦埠小学、城关、窑口、堰口等支部。到 1928 年底,寿县已建立区委 1 个,特支 1 个,支部 19 个,党员 200 多人。以小甸为中心的革命火种,逐步成长壮大。这一点也从现存资料中得到了印证。安徽省档案馆馆藏资料 1926 年 3 月 10 日《薛卓汉给贤江的信——关于成立团寿县地委的情况》中记载,1926 年 3 月 7 日,在姚口集开会,薛卓汉、曹练白等 9 人到会。该资料中还提及:" 寿县地方已成立,报告收到否?"" 地方书记薛卓汉因事赴省,事务暂交后补石裕鼎代理,通讯处:安徽寿县石家集私立小学。"" 介绍新同志五人 "" 关于刊物尚请多寄 "。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1931 年 3 月,我党在寿县发动了震惊江淮的 " 瓦埠暴动 "。3 月 27 日,回到家乡的 " 特支 " 创始人之一、中央巡视员方运炽,在瓦埠召开了寿、凤、阜三县负责人会议,成立了皖北中心县委。3 月 29 日,队伍云集泰山庙,成立了由方和平任大队长、曹鼎任政委的 " 皖北红军游击大队 "。3 月 30 日,队伍扛起绣有镰刀斧头的大旗,涌向瓦埠街。3 个中队分头逮捕了地主豪绅 10 多人,缴了地主豪绅的枪械 100 多支。3 月 31 日,游击大队发动周围 10 多公里范围内的群众 3400 多人,扒掉方小楼地主豪绅粮食 200 多担。4 月 1 日,面对国民党寿县自卫大队等武装组织的进攻,游击大队虽英勇奋战、多次击退敌人的进攻,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撤退。但此次起义声援了鄂豫皖苏区红军,击退了国民党反动派对其进行的第二次 " 围剿 ",打击了封建地主豪绅的势力,锻炼了队伍,消除了干部群众对 " 开明绅士 " 的幻想,给皖西北革命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此后,以小甸集为中心保存下来的革命火种转战于合肥、舒城、庐江、巢县、无为等地,成为我党在安徽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

余育红 合肥晚报 ZAKER 合肥记者 何芳芳

相关标签

安徽 上海 社会主义 求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