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70 周年。前方战士勇敢作战,后方群众也积极支援,比如,给志愿军战士赶制棉服、组织医疗队赴前线,还给战士们送去了慰问演出,使得《打猪草》《夫妻观灯》等黄梅戏经典剧目走进了朝鲜战场 …… 让我们通过安徽省档案馆馆藏的珍贵档案,再现抗美援朝时期安徽人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志愿军战士 穿上工人们赶制的棉服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全省人民自发地掀起支援前线的捐献运动。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论城乡,人们生活都很艰苦,但大家纷纷慷慨捐献。再加上安徽人民具有拥军支前的优良传统。在声势浩大的捐献活动中,涌现出许多感人至深的事迹。干部、教师、工人捐工资,农民捐粮食,工商界积极缴税款,妇女捐献金饰。在抗美援朝运动中,群众慷慨解囊,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
1951 年 8 月,皖南、皖北地区发动群众开展增产捐献运动。农民则积极开展爱国丰产运动,他们以捐献稻谷为主,还组织各种副业生产,纺纱、开荒、砍草、养鸡鸭等,掀起了群众性缴粮热潮。劳动妇女也不甘落后,阜阳市广大妇女积极响应号召,捐献自己心爱的金银首饰及白银 8305 两,黄金 4 两,还捐献了一架 " 妇女号 " 战斗机。
史料记载,1951 年 6 月,合肥各界响应抗美援朝的号召,决定捐献 " 合肥号 " 战斗机一架(折款 15 亿元,第一版人民币老币值,下同),支援前线,其中工商界认捐一半。新民戏院、皖北实验文工团,以周末义演所得汇款捐 " 鲁迅号 " 飞机。各区居民纷纷订立增产计划,以饲养家禽、家畜、洗衣、编织、纳鞋底等增收献款。
同年 9 月,工商界各业同业会举行联行会议,决定将原捐半架飞机的计划改为捐一架 " 合肥工商号 " 战斗机。各业会员表示,努力改善经营,增加收益,保证两月内缴齐捐款,使 " 合肥工商号 " 早临前线。到了 1951 年 11 月,全市捐款达 21.23 亿元,并把这些物资及时送往前线,保证了前线将士的需求。
这样感人的事迹随处可见,让人动容。安徽省档案馆馆藏的 1953 年《安徽省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四分团抗美援朝支援前线的一些事例》档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华东军区后勤生产部 103 工厂的几位工人在南京玄武门外,碰上 6 名志愿军刚从朝鲜前线回国。10 月的天气,已经渐渐转凉,此时志愿军同志已经穿上新发的棉军衣。其中一名工人同志一看说," 哎,看,多快,咱们做的衣服志愿军同志穿上了 "。有一个工人上前拉住一位志愿军同志的手说," 同志,今年的棉衣做得好不好?" 那位志愿军同志马上明白了,接着问:" 是你们做的吗?"" 是的,你们有什么意见?"" 太好了,穿上正合适,棉花又多,还有护胸。" 这位志愿军同志接着又说," 每一套衣服里还有一个针线包,有些衣服口袋还装着慰问信,大家都很高兴。"
志愿军英勇作战的故事和辉煌战绩,鼓舞了该厂的工人。档案中记载," 该厂三年来在生产战线上涌现了 400 多名红旗手。"
组织医疗队赴前线
一切为了伤病员
这份令人动容的档案《安徽省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四分团抗美援朝支援前线的一些事例》中,还记录了华东十五医院对志愿军伤病员悉心照料的事迹。" 医院工作人员都认为收容志愿军伤病员就是抗美援朝的实际行动,就是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表现,都以收容志愿军伤病员为光荣。" 从中我们得知,华东军区第二野战医院在收容志愿军伤病员时,医务工作者都任劳任怨,料理周到,治疗耐心,保证 " 伤多少,收多少;收得快,治得好 "。在治疗过程中他们发扬了友爱精神,做到四勤(即:腿勤、眼勤、手勤、嘴勤)。当重伤病员需要输血时,医疗人员都争先恐后献血。
其实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安徽省医务工作者纷纷要求参加志愿医疗队,支援前线。史料记载,1951 年,全省第一次报名志愿参加赴朝医疗队的有 361 人,批准 7 人,于 5 月底赴朝鲜前线工作。同年 8 月响应参加国防建设志愿报名参加的私业医务人员达 147 人,经审查合格的 36 人,当即分发部分去军区医院工作,其余均分发至志愿军康复医院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芜湖市弋矶山医院的医务工作人员,他们纷纷要求参加志愿赴朝医疗队,截至 1951 年 3 月,该院有 77 人,包括医师、护士、工人、事务人员、药房、助理在宣誓书上签上自己姓名。
1951 年 2 月,皖南行署卫生局、皖北行署卫生处分别组织芜湖、安庆两市的志愿医务人员编成两个抗美援朝志愿卫生医疗队。其中安庆市抗美援朝志愿卫生医疗队 12 人,赵永彬任队长。该队 6 人于 1951 年 2 月至北京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入国际卫生医疗服务队第一队,3 月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朝),10 月完成任务回国(1 人 1952 年 4 月返回),转至江西和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其他 6 人参加治淮卫生医疗队,其中 4 人于 1951 年 9 月,参加国际卫生医疗队第七队赴朝工作,1952 年回国。
另一支芜湖市抗美援朝志愿卫生医疗队,总共 6 人,吴和珍任队长。1951 年 5 月底该队与浙江等省医务人员混合组建成 " 中国红十字会国际医疗服务队第四大队第一分队 ",同年 7 月赴朝,至昌城郡志愿军政治部战俘营管训处一团卫生所,承担 1200 名战俘医疗任务。在很短的时间里和极简陋的条件下,该队与第一分队其他成员一起手术 200 多例,扭转了战俘大批患病死亡的情况,志愿军战俘营管训处赠给一分队锦旗一面,存于北京中国红十字会总会。
黄梅戏经典剧目
在朝鲜战场演出
安徽人除了物质上积极支援前线外,还在精神上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拥军活动。
为了鼓舞志愿军战士,各级领导积极组织慰问团赴朝鲜慰问前线战士。1951 年 1 月 22 日,中共中央下达《中央关于组织赴朝慰问团的指示》,要求组织由各地区代表组成的全国性慰问团,前往朝鲜慰问、鼓舞前线将士。2 月底,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旋即行动起来。据记载,自 1951 年至 1953 年,连续三年派出了三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慰问团由各地区、各阶层的代表组成。其中皖北地区的代表是安徽省抗美援朝分会副秘书长郭崇毅,皖南地区的代表则是芜湖市的一名普通工人。
除了这种全国性的慰问团以外,安徽也组织了诸如文艺、卫生、教育等各界代表参加的以省为代表的赴朝慰问团。比如当时的滁州全椒县女劳动模范范华珍就代表全省妇女到朝鲜慰问志愿军。
1953 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曾参加全国第三次赴朝慰问团到朝鲜为志愿军和朝鲜军民慰问演出。著名的黄梅戏演员王少舫、潘景琍等人踊跃参加,他们给志愿军带来了黄梅戏经典剧目《打猪草》《夫妻观灯》等。此外, 慰问团在入朝慰问前特意收集国内民众为志愿军谱写的歌曲,入朝后唱给战士们听。
(本版图片均为《安徽省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四分团抗美援朝支援前线的一些事例》档案的部分材料)
余育红 周敏 合肥晚报 ZAKER 合肥记者 何芳芳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