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文
○《第一次全国先进粮食工作者代表会》档案的材料
在安徽省档案馆馆藏中有一份珍贵的《第一次全国先进粮食工作者代表会议代表登记表》档案,该档案登记的代表是李开文。说起李开文,大家都知道他是毛主席的炊事班长。其实,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他曾作为全国粮食系统的劳动模范赴京受奖,毛主席不但送给他一件皮大衣和一双毛皮鞋,还请他吃了一顿饭。
炊事班班长当上边区劳模
安徽省档案馆珍藏着一份《第一次全国先进粮食工作者代表会议代表登记表》档案,档案中登记的代表是李开文,年龄 60 岁,工作单位是金寨县粮食局。其中有一栏 " 受过何种奖励或荣誉 " 中,这样写着:" 该同志在党中央曾评为三次劳动模范,五二年至现在评为安徽省保粮工作模范 "。但实际上,李开文是从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成长起来的劳模。这从档案中也能看出," 简单历史:一九二九年参加革命工作,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四三年光荣参加共产党后至党中央,一直随毛主席搞了近二十年的伙食工作,四九年全国解放后在金寨古碑冲粮站任站长。"
而要说起李开文的故事,还要追溯到 1897 年,这一年,李开文出生在金寨县槐树湾乡一个小山村。16 岁时,他就烧窑种地卖苦力,练就了一双铁脚板,挑上担一天可以走上百里山路。
1929 年 " 六霍起义 " 后,李开文参加了红军。1932 年农历八月初九,他刚成为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二一九团的一名班长,就接到了撤离大别山的命令。此时 35 岁的他已经成家立业,有一个 8 岁的儿子,妻子刚生下一对双胞胎,还在坐月子。部队从他家屋后经过,他都没有来得及看一眼。就这样,李开文离开了生他养他的家乡。这一走,就是 17 年。
1935 年 8 月,当时李开文已经成为红军炊事员,随着部队进入草地。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让李开文最 " 为难 " 的还不是米。没有米,可以用青稞;没有青稞,可以吃苦马菜,还能吃草根充饥。最难的是没有柴,尽管草地上都是草,但是湿漉漉的。条件如此艰苦,但李开文所在连队从未出现柴火短缺的情况。进入草地后,战友发现李开文面黄肌瘦,肚子浮肿,但部队宿营后,他肚子就变回去了。原来他是把湿漉漉的柴草塞进衣服里,用体温把湿柴焐干,用来生火做饭。这样,他的军灶每天总是第一个在草地上升起炊烟。
1936 年 10 月,李开文调入中央红军,被派往延安,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炊事班班长,负责给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首长做饭。这一做,就做了十多年。
1942 年,延安掀起了大生产运动,当时李开文所在的炊事班只有 7 人,他们不仅负责中央首长的一日三餐,还要把茶水送到中央首长劳动的田间地头。此外,他们还有开荒任务。这期间,李开文每天给自己定下了任务,除了负责的工作以外,每天要打七双草鞋。李开文打的草鞋既好看又耐穿,他把收集来的各色布条彩线,穿插其中,打出花样来。草鞋打好后,他就一筐筐地把草鞋送到开荒种地的战士们手中。那一年,李开文被评为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劳动英雄。在上千人的大会上,毛主席亲自把一面白布毛边的奖状授给了他。
粮食系统的先进工作者
新中国诞生后,组织上找到李开文谈话,准备把他安排到天津糖厂当副厂长,但他想回到自己魂牵梦绕的家乡,于是婉言谢绝了。就这样,李开文回到了生他养他的老家金寨,到了响山乡当了一个粮仓的主任。
响山寺粮站是一个中心粮站,下辖古碑、双河、南溪、帽顶山 4 个粮库。为管好这些粮库,李开文兢兢业业,亲力亲为,别人不愿意钻的仓板底下,他钻进去,把所有的老鼠洞一个一个堵实;别人不愿意爬仓顶,他爬上去,把漏点一个个修好。
《第一次全国先进粮食工作者代表会议代表登记表》档案中这样记载," 热爱粮食工作,在工作中埋头苦干,一贯的积极负责,他在粮食保管上每天都亲自到堆装粮食较多的仓库进行检查,雨天不睡觉打着灯检查所有仓库是否漏雨,发现有漏雨的地方除即时补漏外,还亲自上屋顶上检修。因而他在响山寺仓库所保管的 120 多万斤粮食,从未发生过任何事故,同时他在开展‘四会’粮食运动中积极带头开展这一工作,共扫除鼠粪灰尘 15 担,虫卵 73 斤,裂缝中漏粮 82.5 斤,碎石瓦砾 300 担,做到仓内六面光,仓外三不留。"
粮库最大的消耗品是扫帚,为了减少开支,李开文上山砍茅草做扫帚。" 为国家节约开支,他从五四年到现在,上山割茅草花扎小扫把计 784 把,每把以两角计算,共节约 156.8 元。" 不仅如此,他还带领大家开荒种地增加粮食产量。档案记载," 他从一九三二年到一九五六年六月份,利用平时业余空隙时间上山开荒,由于他高度的劳动热情影响同志们有时会主动予以协助,计生产小麦 1172 斤,豌豆 748 斤,什粮 895 斤,油料 333 斤,蔬菜 3000 余斤,花生 600 余斤,南瓜 120 棵,计收瓜 6000 斤,线蔴 15 斤,高粱 300 斤。"" 过去平均每月雇用小工 50 人,现在完全由自己干,从三月到现在,三个半月时间计减少雇用小工 157 个,节约了 140 元。"
毛主席请李开文吃饭
档案中,还记载了李开文作为老红军、老党员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1954 年 3 月份,仓邻马宗林、马宗国家的三个孩子生病了,其中一个孩子的病情十分的危险。当时正值农耕生产较忙,李开文来回跑了 15 多里山路请来医生,使孩子摆脱了危险。医药费也是由他垫付。事后,马宗林说 :" 我的孩子如果不是李站长,早已死去了。"
" 由于他时刻关心群众,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所以仓邻均主动地轮流站岗,组织 60 余人,分成五班,不论天气寒冷炎热,从未缺过一班。在晾晒粮食时,若遇暴雨,群众都自动积极地来帮助抢收入库。" 档案中这样记载道。
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李开文干出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被评为劳动模范。1956 年,李开文到北京参加全国粮食战线英模大会。在大会主席台上,毛主席见到李开文:" 啊!老班长回来了。" 他一边拉住李开文的手,一边伸出大拇指说," 真了不起,你回去又得了一个劳动模范。" 会后,毛主席请李开文到家里吃饭。12 月的北京,天寒地冻,毛主席见李开文身上穿着单薄的棉袄,脚上穿着一双破旧的布鞋,当场送他一件皮大衣和毛皮鞋,李开文感动得热泪盈眶。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