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对灯光的记忆,来自一盏黑糊糊的煤油灯。那是我们那个年代驱除黑暗的唯一光源。一只用完墨水的瓶子,盖子上钻一小孔,孔中安插一根比筷子略细的铁皮灯芯,灯芯中贯穿一条棉花捻的捻子,一端浸于煤油里,一端微微露出。点燃了,便有一团微弱的火苗跃出。一片昏黄的灯光,便像梦一样晕染开来,梦里还能看到绽放如梅的灯花,还能听到噼啪的微响以及遥远的古言和村中的人事。这样的灯光一直伴随着我的童年和少年。
冬日漫漫,夜空如墨。唯有灯光才能划破沉沉黑夜,带给辛劳了一天的人们带来一片光明和希望。于是,每到黑夜来临后,大人们就摸索着火柴," 哧 " 地一声,点燃放置在窗台上的那盏煤油灯。然后,团坐在烧得很温暖的土炕上,一边剥玉米、拣黄豆,一边说古言、讲趣事,其乐融融。我记得,那时母亲常常坐在最靠近灯盏地方,因为她要就着灯光,为一家人缝缝补补。母亲似乎永远有做不完的手工活,她就像一尊雕塑一样,长年累月地坐在灯光下,捻线、编织、缝补、打麻绳、绞鞋样、纳鞋底、剪窗花,一双勤劳的手,从不歇息,苦苦支撑着那个艰难而贫穷的岁月。常常半夜醒来,我还能看到母亲低头劳作的身影,飘忽在窗户纸上,窗外雪落无声。
温馨的煤油灯,于我不但是一份深深的母爱,更是一盏求学路上的希望之灯。不知多少个春夏秋冬的夜晚,我在那盏昏黄的煤油灯下,苦读到深夜,我永远难忘那段清贫而快乐的岁月,更难忘那片温暖的灯光,它指引着我走出了人生的第一步,让我看到了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家乡终于通了电。从此,乡亲们不再害怕黑暗,不再害怕寂寞,不再害怕在夜晚浇地时,因为没有灯光而掉进窟圈的恐惧了。老人们在明亮的灯光下一边看电视,一边喝罐罐茶,脸上的沧桑美丽成盛开的浪花;孩子们在明亮的灯光下读书写字,跳舞唱歌,像奔跑在春风中的花朵;大人们在明亮的灯光下延续着白天没做完的事,实现着人生一个又一个梦想 ……
电灯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它让我感受到时代天翻地覆的变化和今日生活的美好。然而,在我的心中,却永远存留着一盏煤油灯。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色彩,却能让我的灵魂安静地栖息于书本,让我心无杂念地读书;它也没有炫艳的光芒,却能让我的心儿不张狂浮躁,让我单纯快乐地成长。我怀念那盏煤油灯,怀念那个纯真的年代,感谢那盏煤油灯,是它让我懂得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人生道理,让我记住了勤劳、节俭,让我懂得了勤奋、努力,它点亮过我的心灯,照亮过我的心路,它温暖过我孤独的灵魂,让我感受到浓浓的母爱。
王琪
责任编辑丨王璇
值班主任丨刘宇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