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4 日晚,一群 9 岁到 15 岁的深圳娃从西藏林芝飞回了深圳。刚刚过去的 3 天里,这支 16 人的中小学生队伍在 4 名深圳青少年意志力训练教练的带领下,在西藏工布江达县巴松措景区徒步了 3 天。
在夜晚 5 摄氏度、白天 15 摄氏度的气温里,他们翻越了 4800 米高海拔的高山草甸,穿越溪流和沼泽,幕天席地看星星,与牦牛斗智斗勇,经历掉入溪水、突然晕倒、手上水泡、脚部抽筋、高反头痛拉肚子等诸多有惊无险的历程,终于成功完成挑战。
一路上,在西藏偏僻地带,没机会看奥运比赛直播,但是他们都不觉得有点遗憾,因为,他们宛如经历了一场迷你的奥运比赛,顺应自然规律,团结一致,战胜自己。
一场夹带冰雹的暴雨突袭
6 个孩子出现高反
7 月 30 日,来自深圳狼途天下俱乐部勇气训练营的 16 个孩子,在青海西宁、西藏拉萨进行了几天高海拔适应性训练后,抵达西藏工布江达县巴松措景区入口处的本地居民家,他们流连于正宗藏族风格建筑,参观位于建筑一楼的 " 风味独特 " 的牛马圈,品尝了正宗藏餐。31 日一早,他们乘坐越野车,经过 40 公里颠簸到新措——徒步起点。
10 点左右,聘请的当地向导把物资行李装上马,4 匹马装载了 16 个孩子 4 个教官的帐篷、睡袋、煤气炉、高压锅,以及 5 天的饭菜等。
第一天的行走就是在原始森林间不断向上爬升的过程,孩子们穿着抓绒衣、冲锋衣、羽绒服,拄着登山杖,从 3600 米爬升到了 4800 米的两山交界的垭口。这人迹罕至的山野路,沿途看不到人烟,但是蓝天白云,密林葱茏,雪山在侧,风景宜人。
温俊羿扛着 " 西藏无人区 60 公里徒步挑战 " 的旗帜走在前面,一路欢歌笑语。
一路上还是有不少惊险,10 岁女孩余青恒刚走没多久,大自然就给了她一个 " 下马威 " ——她一不小心掉进了小溪,衣服湿透。当时,队伍在小溪边石头上行走,石头上有青苔,余青恒突然脚底一滑,一屁股就坐了下去,怎么也站不起来,抓绒衣湿透。
被教官拉起来后换下湿了的衣服,但鞋子没法换,随着气温下降,余青恒感觉越来越冷,连脚趾头都有点僵硬了。
而另外一名 10 岁的女孩王黄宝凡也是感受了痛苦,食指内侧被登山杖磨出了水泡,不小心戳破,水泡破了,痛得她差点哭出来。后来,她还在有青苔的独木桥上摔跤,右腿膝盖磨破皮,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到下午,孩子们疲惫感越来越强烈,沿着六七十的陡坡爬了 4800 米的垭口时,队伍拉得越来越开,走得慢的还在后面,体力好的孩子已经攀上了垭口。
" 黄宇晨,加油,李让一,加油。" 一声又一声声的来自同伴的鼓励,让孩子们劲头十足,克服氧气越来越稀薄的客观条件,爬上此行程的海拔最高处。
正准备喘气下山,没想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突然砸了下来,一时间队伍手忙脚乱,赶紧拉开背包找雨衣。暴雨夹带着冰渣和冰雹,雨量太大,孩子们衣服顿时就淋湿了!
稀薄的空气、冰冷的衣服让很多孩子突感不适,李让一突然眼前一黑晕倒在地,幸好很快就清醒过来。还有 5 个孩子也相继出现高原反应,先后头痛、脚部抽筋、恶心想吐、肚子痛等。
教官赶紧进行高反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按摩头部,拿出暖宝宝,让孩子们身体发热、保证体温。
症状缓解之后,孩子们继续徒步了 8 公里,方才休整吃饭、搭建帐篷。此时已经是晚上 8 点。
被牦牛 " 示威 " 一晚上
第二天被 " 跟踪 " 了 6 公里
第一天晚上,孩子们借住在牛棚——向本地居民租来的牦牛的牛圈。白天走了 22 公里,他们精疲力竭,漫天绝美的繁星都没心思看了。吃完饭就赶紧钻进帐篷中的睡袋里。
原本教官们也准备睡觉,没想牦牛们不听主人的话,不断用牛角去摩擦牛棚的柱子、吼叫示威。
教官们和本地向导不断驱赶牦牛,孩子们有的睡得踏实,有的睡得断断续续,一早醒来跟教官吐槽夜晚的感受的时候,教官们告诉孩子们," 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规律,尊重大自然的其他生物,对于牦牛来说,晚上我们睡在他的家,我们是入侵者呢!" 不少孩子若有所思。
第二天一早,孩子们起床,教官们和本地向导则忙着用高压锅做早餐、取水煮熟,一一补充进孩子们的水壶中。孩子们就着浓烈牛粪的味道,端着碗各种姿势吃得好香,在飞来飞去的昆虫中,填饱饥肠辘辘的肚子。吃饱睡足,他们又活蹦乱跳了。
整装出发!孩子们没想到 " 牦牛的抗议 " 还没结束,孩子们往前走,牦牛紧紧跟着。怕牦牛攻击孩子们,教官们本地向导不时做出各种手势驱赶,但还是没能奏效。" 一路上都被牛驱赶,感觉太不好了。" 孩子笑称。
尤其是王旭斌穿着红色的衣服,他更感觉 " 后有追兵 ",所以走得越来越快,穿过这一片漂亮的大草地,顺带远眺下绵绵的雪山。还好,牦牛在 " 跟踪 " 了 6 公里之后的两个村庄交界处,终于止步了。
一路上,感觉不太好的还有陈栋旭,他原本在拉萨就有些低烧,拉肚子,吃了药之后有所好转,可能淋雨有点受凉,一早起来肚子又特别胀。他走在队伍最前面,走走跑跑节奏很快,他就一直在追问教官能不能休息。没想严格的教官总是拒绝他,一直撑了三十分钟后,才遇到队伍一起停下休息。
陈栋旭明白,这也是对他的忍耐力、意志力的考验!后来,他说经历这一切,坦言 " 我懂得了敬畏自然,懂得了忍耐和坚持,成为了一个全新的自己。"
吴澜可能头一天一晚上没睡好,第二日的行程也觉得有些难受,走着走着就有点觉得呼吸困难,他脱掉了两件衣服,仅仅穿着一件薄外套朝前走,比他个子还小的苏政宁帮他一路背包,那么多人鼓励他,他一直在坚持。
他坦言," 我总是萌生放弃的想法,后来越走越坚定,一次次挑战,也是一次次磨砺。"
齐心合力搬来石头度过小溪
他们知道了 " 什么叫团队精神 "
大队员帮助小队员,体力好的帮助体力差的,本是狼途天下俱乐部的传统,这次西藏无人区 60 公里挑战中也显露得淋漓尽致。除了个人状况不同感受深切外,孩子们都说自己深切感受到了 " 什么叫团队精神 "!
9 岁瘦弱的张晨灏很是瘦小,一路上,他的背包不是在马背上,就是在张森乔、何望韬等别的大哥哥背上。小女生余青恒和王黄宝凡也是其他大哥哥照顾的对象。
李让一和吴澜等体力不佳,他们一次次否定自己,一次次崩溃,黄宇晨、苏振宁帮助他们两人背包,相互支撑着,一直走到了最后。
罗贝林则属于乐观派,他说大部分他都能 " 自保 ",除了有一次出现脚抽筋,靠着教官按摩,甚至脚掌 " 猛踹 ",他才恢复。
一路上难忘的画面很多,众多雪山流下来的雪水汇聚的十几条小溪流相伴孩子们,孩子们有时候要过独木桥,有时候要从溪流中的石头中踩过去。
尤其是一条宽达 3 米多的溪流,水流湍急,上游是雪山下来的瀑布,下游是落差极大的小河流,如果趟水过去,站不稳,很可能就被冲到下游河中,那就危险了。
教官们和孩子们停下脚步,教官当即决定,16 个队员都变身 " 修桥工人 ",到附近搬动大石头,投入小溪流中,建起一条 " 生命之桥 "。
前后忙碌了 20 多分钟,投石断水,水流缓慢了很多,教官们和孩子们借助手杖,搀扶着,安全地通过了这个湍急的溪流。
经此一战,孩子们感慨多多。黄子桐说:" 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只要坚持,依靠团队,就会成功。"
黄宇晨感慨:" 我们团结一心,团结就如铜墙铁壁,将这一切困难拒之门外。"
余青恒说:" 去西藏无人区,考验的不只是个人的力量,更考验团队是否团结。"
李金翼也认为 " 一个人是很渺小的,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就可以无坚不摧。"
李让一为此写了一首小诗:人生是一次徒步 / 有许多坎坷 / 有许多障碍 / 有可能体力不支 / 有可能弹尽粮绝 / 有的人走到半路就停止了 / 有的人坚持到了终点 / 还有的人马虎大意 / 使这次徒步草草结束 / 没有什么困难无法克服 / 没有什么坎是跨不过去的 / 徒步是什么?/ 是一次次否定自己 / 然后一次次肯定自己的过程。
深圳晚报记者 易芬 实习生余思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