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1-08-08
深晚报道丨金色奥运答卷!深圳吹响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建设号角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在举世瞩目的第 32 届夏季奥运会上,深圳 8 位运动员奋勇争先,敢打敢拼,汤慕涵、王芊懿、刘虹夺下 1 金 1 银 1 铜,并首次在奥运赛场上打破世界纪录,展现了青春之城新一代的顽强精神;深圳大学运动员陈梦、孙颖莎、杨浚瑄等在乒乓球、游泳项目争金夺银,展现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丰硕成果;深圳企业展现硬实力,在场馆建设、运动员装备和科学训练等方面彰显 " 深圳智造 " 领先地位,助力中国运动员插上腾飞翅膀,为苏炳添刷新亚洲纪录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深圳体育的进步与突破,交出了让人自豪和难忘的 " 东京答卷 "。

骄人战绩:奥运赛场首次打破世界纪录

" 深圳金 " 更足更亮,东京奥运无论场内场外,都留下了让人记忆深刻的 " 深圳印记 "。

本届奥运会,深圳共有 8 名运动员入选中国体育代表团,汤慕涵在女子 4×200 米自由泳接力决赛夺金并打破世界纪录——这是中国队首次获得奥运会游泳接力金牌,是广东游泳 70 年来获得的首枚奥运金牌,更是深圳运动员首次在奥运赛场打破世界纪录;王芊懿在花样游泳团体自由自选决赛中为中国队摘银;34 岁的竞走项目 " 妈妈选手 " 刘虹,4 次出战奥运会获得 1 金 2 铜,2 次打破世界纪录,勇敢实现了自我超越、自我突破。

▲汤慕涵

▲王芊懿

▲刘虹

深圳运动员在各自项目纷纷取得佳绩:游泳女子 400 米自由泳,汤慕涵夺得第 5 名;游泳女子 200 米蝶泳,俞李妍夺得第 6 名;体操女子团体,欧钰珊助中国队夺得第 7 名;女子曲棍球,梁美玉助中国队夺得第 9 名;攀岩女子全能,宋懿龄夺得第 12 名;田径撑杆跳,黄博凯夺得第 21 名。

▲梁美玉

▲欧钰珊

▲宋懿龄

▲黄博凯

▲俞李妍

深圳大学体育健儿取得了骄人战绩:陈梦、孙颖莎包揽乒乓球女子单打金银牌,还与队友一起勇夺女团冠军;汤慕涵与杨浚瑄在女子 4×200 米自由泳中获得金牌,杨浚瑄还在男女 4×100 米混合泳接力中再添银牌。

陈梦、孙颖莎都是 2016 年加盟深大乒乓球俱乐部,改写了人生轨迹。在深圳市政府、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支持下,在相关政策的帮助下,深大乒乓球俱乐部秉承体教融合理念,给予俱乐部选手自我发展的土壤。陈梦、孙颖莎在优秀的训练保障和文化氛围中实现了竞技成绩与意志品质的成长,最终登上了奥运领奖台。

▲陈梦

▲孙颖莎

深圳企业在奥运赛场也实现了为国争光:领先康体实业有限公司建设了梦之岛公园射箭场看台;喜德盛自行车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了供中国国家山地自行车队的 " 奥运战车 ";中国国家田径队深圳龙岗训练基地落地大运中心,包括苏炳添在内的国家队员们在深圳好家庭集团的国际运动表现与康复中心训练、比赛,取得突破性效果。

深圳充分发挥体制内外联动,发动社会力量,鼓励本土知名体育企业深度参与,做好了国家田径队深圳龙岗训练基地服务工作,运用新一代科学化、数字化、系统化手段,确保训练质量,取得理想效果。苏炳添与中国田径队队员们在深圳进行了体能与康复训练,通过使用绳动系列训练器、力量架、双边单功能训练机、单边功能力量训练机等,展开核心、爆发力等训练,为在东京奥运会取得佳绩打下了坚实基础。

▲梦之岛公园射箭场看台

▲中国国家山地自行车队 " 奥运战车 "

▲苏炳添在深圳大运中心训练

成果揭秘:创新深圳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 深圳金 " 更足更亮,是打造深圳特色体教融合,创新青少年后备体育人才模式结出的丰硕成果。

深圳运动员取得佳绩,充分展现了深圳市业余训练蓬勃开展和后备人才储备的厚度,同时也得益于深圳市充分利用场地设施、专业人才、后勤保障等各种资源优势,通过示范基地政策在省内进行异地选材,共同为国家、省培养输送高水平后备人才。深圳竞技体育水平加速前进,得益于 " 上下联办、体制内外结合 " 办训理念的引领和主动实践;得益于 " 体教结合 " 工作的持续推进,全市传统项目学校和高水平校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得益于深圳市赛事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得益于项目梯队建设的积极探索并初见成效;得益于市、区两级训练单位形成合力,齐抓共建推动备战;更得益于教练员和保障人员的无私奉献和辛勤付出。

深圳市加大高水平运动项目学校、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布局力度,小学—初中—高中 " 一条龙 " 人才梯队架构已初步搭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开展的项目多达 38 项,壮大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基本形成了体系健全、制度完善、协同育人、融合发展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格局。

深圳市坚持 " 上下联办,体制内外结合 " 的青少年体育发展理念,通过在传统校和普通中小学设立训练点、办高水平运动队,与社会力量等体制外单位合作共建,大力推动体育与教育的不断深入融合,促进全市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

深圳市运会自 1981 年创办至今,已成为深圳规模最大、竞技水平最高、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最广的综合性运动会。市体彩杯少儿锦标赛在选拔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调动各区开展业余训练积极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深圳市采取 " 请进来、走出去 "、自主举办培训班和参加培训班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培训,力求培养和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的教练员、裁判员和体育教师队伍。

深圳市支持普通学校体育特长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积极向上一级专业队伍输送高水平体育人才。自 2011 年来,市级训练单位布点合作的学校有超过 266 名体育特长生考入国内 " 双一流 " 大学,共培养了 312 人次优秀运动员入选国家队、广东省队。市体育实验学校 2020 年成立,创新 " 双入口 "" 双出口 " 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着力培养体育技能和文化学习 " 双优 " 运动员以及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体育特长的优秀学生,形成优质基础教育与优质竞技训练优势互补的育人格局。

体育担当:加快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

" 深圳金 " 更足更亮,加快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的步伐,在建设先行示范区进程中彰显体育担当。

2020 年 3 月,深圳出台《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了深圳体育产业发展总目标:到 2025 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 GDP 比重达到 2.8%;到 2035 年,成为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全国典范,体育创新能力、体育综合竞争力世界领先,成为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到本世纪中叶,跻身世界体育产业高度发达城市行列,成为国际体育示范城市。

目前,深圳正大力推进建设高端赛事之城、智力运动之城和休闲运动之城,启动体育大赛,开展体育消费试点和体育产业创新实验工作。

截至 2020 年,深圳市建成体育设施 22093 个,体育场地面积 2590 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1.93 平方米,市民体质达标率达 91.4%。2020 年,深圳全年组织开展健身技能指导 300 场,开展全民科学健身大讲堂 19 场,体育义工总队服务 8744 个项目,参与服务义工 20729 人次,市、区公共体育场馆惠民开放受益市民超过 200 万人次。

经初步测算,预计 2020 年深圳市体育产业总产出达 1060 亿元,同比增长 3.1%,体育产业创造增加值 415 亿元,同比增长 2.9%。目前,深圳已成为全国唯一一座海、陆、空皆有大型国际赛事的城市," 周周有赛事,月月有高潮,年年有突破 " 的赛事格局深入人心。2020 年,深圳成功获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目前,进驻深圳的职业体育俱乐部数量达到 16 家,其中昆仑鸿星女子冰球俱乐部夺得 2019-2020 赛季俄罗斯女子冰球联赛冠军,南岭铁狼足球俱乐部夺得五超联赛第七冠,深大乒乓球俱乐部夺得乒超联赛女团冠军。

深圳市正加快形成与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发展格局: 十四五期间,深圳将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目标到 2025 年,全市体育场地面积达到 2631 万平方米,建设不少于 300 套智能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 50% 以上,市民体质合格率达到 92% 以上,每万人拥有至少 35 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打造 10 个左右国内知名的全民健身活动品牌赛事。

深圳晚报记者 黄文

相关标签

陈梦 深圳 孙颖莎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