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1-08-08
95后的“大白”、女汉子消杀员……南京浦口这支党员突击队展现青春抗疫力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 在南京市浦口区的抗疫一线,有一支年轻的队伍,他们作为防疫尖兵,一直冲在防控疫情的前线。每天,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做着核酸检测采样、流调溯源、转运消杀、物资保障、信息宣传等工作。他们就是浦口区疾控中心的青年党员突击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该区疾控中心青年党员突击队 26 名队员迎难而上,勇挑重担,用疾控人的责任与担当筑牢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

△浦口区疾控中心的青年党员突击队

隔离点的 95 后 " 大白 "

王昊、张星星、李梦月作为今年 7 月份才入职的 95 后,到岗不到 20 天就遇上了疫情。根据工作需要,他们三人被分配在采样组,负责隔离酒店重点人员的核酸采样工作。

△给隔离人员做核酸采样

穿上连体防护服,戴上双层手套、N95 口罩,套上鞋套,整个人就像被关进了蒸笼。他们不但要一间屋一间屋地敲门,采集鼻咽拭子、采集血样,还要对隔离人员做好心理安慰,耐心回答他们的问题。就这样,不到半小时已经满身大汗,衣服都湿透,脸上、脖子后留下深深的勒痕。

面对繁重的任务,他们没有一丝迟疑,而是迎难而上,跟着老同志认真学习、迅速上手。如今,在浦口区各重点人员隔离点的采样现场,每天都能看见他们无畏的身影。

秒变女汉子的消杀员

余红梅,2021 年 3 月研究生毕业后,入职浦口疾控中心。身高 175cm 的她容貌秀丽、身材纤细,可是在执行消杀任务时,背负几十斤重的消杀装备,她秒变 " 女汉子 ",还与科室男同志一起参与 24 小时值守。

△秒变女汉子的消杀员余红梅

深夜,这个纤细而坚强的小姑娘,身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背着几十斤重的消杀桶,对刚刚回来的转运车辆进行全方位终末消毒,只为能尽快让转运车再次出征。她不是共产党员,却有着向党组织积极靠拢的强烈愿望。在防疫一线,她第一时间向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主动要求增加工作任务,积极学习流调溯源、核酸采样等技能。只要听说其他岗位缺人手,她都第一个冲上来要求顶岗。她乐观又坚毅地说:" 工作有先后,奉献不应落人后!"

夜不归宿的流调侦察兵

1998 年出生的钱道安是浦口永宁人,2020 年 9 月入职,工作在区疾控中心的传染病监管岗位。扎实的理论功底、谦逊的学习态度让他在流调溯源工作中迅速成长。每天接受密接和次密人员的查办信息,他总是先给自己留足工作量,再合理分配给团队其他成员。

△钱道安与老同志一起开展流调溯源工作

无数次电话细致询问,无数个流调案例,只为通过细微的蛛丝马迹,追踪到每一个相关人员,实现防控闭环。钱道安告诉记者,通常做完一个流调需要两小时以上。当然,流调工作并非只停留于电话联系,必要时要到现场实地了解病例活动场所的环境布局、走访有关知情人,在风险环境还要全副武装穿好防护服,汗湿衣裳是家常便饭。

钱道安的父母常年在苏州工作,他一直和年迈的外婆生活在一起。疫情发生后,钱道安每天忙于流调工作,常常忙到凌晨两三点钟,办公室沙发成了他的第二张床。如今,他已经连续一周没有回过家。他说:" 我只希望疫情赶紧结束,好回去看望外婆。"

坚守 PCR 实验室的双宝妈妈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杨玉兰自疫情发生后,只回家看过孩子们 3 次。上小学一年级的大宝对还不太会说话的妹妹说:" 妈妈在打怪兽,别打电话找她,打完怪兽妈妈就回来了。有哥哥保护你,你别怕。"

杨玉兰坦言,她不是不想孩子,但抗疫更重要。" 科里的老同志眼睛不好,年轻人应当多干一点。何况,我还是青年党员,理应先上。" 在隔离点核酸采样,她瘦小的身体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戴着 N95 口罩,两层医用手套,四五个小时下来,全身都湿透了。

核酸检测时,杨玉兰主动承担加样工作,1 小时、2 小时 ……90 个加样孔需要全神贯注、毫无差错地一点一点加注,而每个管子的口比小指甲盖还小。她总是微笑着说 " 我不累 ",哪边有任务,她就在哪边干,常常在实验室做完样,已经凌晨两三点钟了。

和杨玉兰一样,陈静、张悦都是家有幼子的母亲,每天她们忙着储备防护物资,调度转运车辆,默默坚守后勤岗位。一线防控人员什么时候工作结束,她们什么时候才能回家。

" 青春 " 彰显 " 先锋 " 作用

刚刚提交了入党申请书的方元元负责收集各组资料分类归档,认真核实报表逻辑数据,耐心解答群众来电咨询疫情相关问题,第一时间将疫情相关文件及协查函传达至科室,坚持日报疫情工作信息 524 期。

青年党员高胜海认真严谨、作风踏实,对待工作事无巨细,细致翔实,一天接听近 500 个热线咨询电话,耐心解答市民咨询的各类问题;血防科副科长鲁家友主动请战到黄码人员核酸检测点,从早上 8 点到晚上 24 点,连续做好现场咨询答复,规范核酸采样和转运;免疫规划科岳玲、叶顺星,风雨之中、凌晨深夜都有他们运输配送新冠疫苗的身影 …… 他们用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担当彰显了 " 先锋 " 作用。

通讯员 田小琳 曹云飞 陈晓旭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刘伟娟

相关标签

王昊 95后 疾控中心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