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袁进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眼科诊疗创新技术工程中心主任 , 教授、博士生导师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 科技部青年科学家获得者 , 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 ( 第一批 ) 。
袁进教授很年轻 , 眉宇间透着朝气和帅气。擅长疑难角膜病、眼表疾病诊疗。从医近 20 年 , 以 " 术不近仙者不为医 , 德不近佛者不为医 " 为座右铭 , 精医厚德 , 完成 5000 多例角膜移植和眼表重建手术 , 帮助众多患者重见光明。
作为科研工作者 , 他以临床需求为导向 , 医理工融合创新 , 攻克 " 卡脖子 " 技术 , 聚焦眼科创新装备、新技术、新药物和新材料的研发和转化。作为项目首席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 项 , 申报发明、实用新型专利 12 项 , 软件著作权 3 项 , 其中两项已实现转化 , 推动了我国眼科创新诊疗技术的发展。
他说 :" 为了患者的光明 , 是我奋斗一生的事业 , 虽苦犹乐 , 将心怀猛虎 , 细嗅蔷薇 , 砥砺前行 "。
结缘眼科 , 逐梦前行
袁进是名副其实的 " 眼二代 ", 他的母亲是名眼科医生 , 踏进医学之门后 , 随着所学知识的积累和临床实习的开展 , 他发现 " 眼球很小 , 但很精妙 , 我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 ,80% 来自于眼睛 , 并且通过眼睛 , 可以发现很多全身疾病。" 袁进慢慢对眼科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99 年已是江西医学院眼科硕士研究生的袁进 , 在一次眼科学术年会做会务志愿者 , 负责接送的恰好是我国角膜移植领域的领军人物、时任中华眼科学会角膜病学组组长的陈家祺教授 , 听了陈教授高屋建瓴的学术演讲 , 袁进顿时觉得眼前豁然开朗 , 被陈家祺教授的大家风范深深折服 , 下定决心要去到中国最好的眼科机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去深造 , 要成为陈家祺教授的学生 , 攻关角膜病临床难题。经过努力 ,2002 年 , 袁进如愿成为陈家祺教授的博士研究生 , 从那时起角膜病和角膜移植的临床科学研究成为他近 20 年来不断耕耘的领域。
袁进教授满含感情地回忆道 :" 跟在导师陈家祺教授身边十多年 , 耳濡目染 , 导师对我的从医观、人生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陈老师是全国知名专家 , 对每一名患者都和蔼可亲 , 不厌其项 , 耐心对待。医术高超 , 从医 50 周年 , 给上万名患者带去了光明 , 被卫生部评为大医精诚典范 , 我一直努力做像陈老师这样的医生。"
传承导师的教诲 , 袁进以仁心仁术服务来自天南地北的眼病患者。对于挂不上号患者的加号需求 , 他都会尽力满足 , 一个门诊看五六十人次 , 加班加点已经成为常态 , 耐心地倾听每一位患者诉说 , 制定最优治疗方案。2019 年袁进教授被组织上推选为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 , 行政、科研工作任务日益繁重 , 面对众多角膜病患者的期待 , 他在保留门诊时间的同时 , 将手术时间挪到了中午或下午行政工作结束后 , 乐此不疲地为众多的角膜盲患者带去光明 , 多年来袁进教授的临床诊疗和手术量常居全科首位 , 深受患者爱戴。
毫厘之间 , 指尖艺术
如果说眼睛是个结构精密的相机 , 那么位于眼球最前端的角膜 , 就好比是相机的镜头 , 角膜的透明是眼睛清晰视觉获得的前提和基础 , 角膜的厚度仅有 0.5 毫米 , 角膜移植手术精巧 , 不能出现毫厘之差。
一名来自云南的女性患者 , 因眼表肿物形成在当地医院切除后复发 , 慕名来到袁进教授的诊室 , 袁教授耐心倾听患者诉求 , 仔细分析病情 , 发现是临床少见的眼表鳞状细胞癌 , 并且由于多次手术复发 , 肿瘤已经侵犯到角膜深层。袁教授一方面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 缓解其焦虑和紧张的情绪 , 另一方面进详尽地解释不同治疗方案的优劣。手术中 , 袁进教授采取 " 非接触性切除 " 技术将肿瘤完整切除 , 然后联合施行了板层角膜移植。5 年过去 , 患者肿瘤不仅未再复发 , 而且视力不错。患者写了一首 " 光明医生赞 " 的诗送给袁进教授 , 虽然不是特别的对仗押韵 , 但是满含患者内心感激之情。袁进欣慰地说 ," 每次看到患者疾病得到解除 , 看到他们重见光明 , 笑容重现在脸上 , 内心真的有很大的满足感 "。
中国的角膜盲患者有 300 多万人 , 复明的唯一途径就是角膜移植术。但由于角膜供体缺乏 , 每年施行的角膜移植手术仅 8000 多例 , 为了使更多的患者能得到救治的机会 , 袁进教授一方面呼吁加强角膜的捐赠宣传 , 另一方面也在探索新的解决之道。
脱细胞生物角膜是去除异种细胞成分后的角膜支架材料 ,2016 年 2 月 25 日 , 袁进主刀了华南首例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手术 , 目前已有 100 多名角膜患者进行了此类移植手术 , 患者不仅保住了眼球 , 还获得了较理想的生物视力。袁进教授通过临床研究观察总结了此种新型生物角膜材料的移植愈合规律 , 提出了最佳适应症和围术期综合干预措施 , 极大地提供了手术的远期成功率 , 此系列研究被英国 BBC 评选为当年中国科学五大进展 , 袁进教授也受邀在英联邦眼科大会上进行特邀演讲。
创新转化 , " 中国成果 "
" 目前眼科领域 90% 的高端装备 ,60% 的药物都是来自于进口 , 其原因在于企业研发力量普遍薄弱 , 研发力量较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又缺少转化平台和机制。" 袁进教授介绍作为中国眼科排名第一的的 " 国家队 ",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希望打造一个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平台 , 成为沟通临床医学和基础研究的 " 桥梁 ", 打通从原创科研到集成转化的过程 , 使创新成果更好更快应用于临床。
2016 年底在眼科中心的支持下 , 袁进教授组建了 " 广东省眼科诊断和治疗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并且成为中山大学首批 " 三大重点建设平台 ", 致力于创新眼科诊疗技术与装备的研发与转化 ,2017 年袁进教授成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 , 带领团队完成超高分辨率 OCT、眼微血管分析系统、眼科多模态成像系统、眼科人工智能诊断云系统等原创性眼科高性能装备和图像智能分析技术的研发 , 推动我国眼科成像诊断从结构成像向功能成像的跨越式发展 , 申报发明、实用新型专利 12 项 , 软件著作权 3 项 , 其中两项已实现转化 , 其中智能睑板腺成像分析系统已经在德国公司的诊断设备上落地 , 成为我们国家为数不多的技术逆向输出代表。
2020 年袁进教授再次成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首席 , 致力于智能导盲装备和视力功能训练系统的开发。十年磨一剑 , 强效 FK506 的眼用剂型获得批件 ; 研发双网络光固化无缝线角膜移植技术 , 发表在国际医用生物材料顶级期刊 Bioactive Materials, 有望改变角膜移植手术方式 , 开启微创无缝线时代 ; 研发的载药复合型角膜接触镜治疗感染性角膜炎被评为中国眼科十大新闻 ;2019 年 8 月发布国际上首个人工智能临床应用指南—— " 基于眼底照相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智能筛查系统指南 "…… 诸多成果的不断涌现和推出 , 是袁进教授团队经年耕耘、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 , 每一项创新成果的成功转化应用 , 最终将推动我国眼科诊疗水平的不断提升 , 造福更多眼病患者。
目前在省市相关部门支持下 ,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即将落户广州生物岛 , 建设 " 粤港澳大湾区眼科先进装备和技术工程中心 "," 我相信 5~10 年后 , 中国眼科高端医疗装备和技术将有大的发展和突破 , 眼科装备和技术依赖进口的局面会得到根本改变。" 袁进教授信心满满 ," 长风破浪会有时 , 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们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同题问答】
好医生应该具备什么素质 ?
知医学之局限 , 对患者要有怜悯之心 ; 换位思考 , 有为患者诚挚服务之心 ; 要具有真正过硬的医术 , 有上进之心 , 钻研创新 , 将医学当事业。
■采写 : 新快报记者 黎秋玲 通讯员 邰梦云 ■摄影 : 新快报记者 陈昆仑 王飞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