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ZAKER广州 2021-08-10
揭秘:护送文物上京去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新快报讯 8 月 10 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南越王宫博物馆协办的 " 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 "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188 件(套)南越王墓、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文物,丝缕玉衣、" 文帝行玺 " 金印、" 张仪 " 铜戈、" 蕃禺 " 铜鼎、南越国木简和 " 万岁 " 瓦当等珍贵文物北行千里,远赴北京 " 出差 ",如何将这些文物安全地打包、装箱、运输、上柜,成为此次外展工作的重中之重。据新快报记者了解,本次赴外展出,相关文物单位作出了周密的部署。

制定严格的运输计划和包装方案

几个月前,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就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了专业的文物运输公司负责此次外展的文物包装、运输和布展。鉴于此次赴展的文物规格高、数量多,且文物材质多样、保存状态各异,如丝缕玉衣包含头套、身体、手套、手臂、腿套、脚套 10 个部分,大小不一,轻重有别,必须针对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包装方式;越式铜鼎、铜提筒、铜烤炉等器物,不但体积大、重量重,而且其足、耳、衔环等部位都较脆弱;再如漆木屏风的鎏金铜构件,造型复杂且脆弱。

为此,藏品部与运输公司就文物包装方式和运输路线等问题反复进行深入沟通,根据每件文物的特质和运输条件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包装方案,并选用不同密度和厚度的包装材料,确保文物有效抵御长途运输中的颠簸、受潮等风险。特别对一些异型文物,藏品部工作人员为其装具制作了随形的内囊,以达到最佳的固定和缓冲效果,再加上运输公司的专业包装,确保文物安全万无一失。

文物点交、打包、装车。

全方位的文物监测

此次文物运输距离达 2100 公里,南北方气候差别大,为保证文物安全,首先对文物包装、点交环境进行预先干预,减少由库区冷环境进入常温区可能对文物造成的影响;其次,在运输箱上全面使用了震动标签和倾斜标签,全面规范运输行为,避免文物受到超过合理范围的加速度冲击以及倾斜影响。

确保文物运输安全,做好文物包装的倾斜和碰撞监测。

紧锣密鼓完成布展工作

工作人员在布设 " 漆木屏风 " 复制品与屏风构件。

8 月 2 日凌晨 4 点,所有文物安全到达中国国家博物馆,当天便开始紧张的布展工作。工作团队包括国博策展部、运输公司及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品部工作人员。现场调度、文物开箱、状态检验、数量清点、现场订制文物固定承托架,最后布设到位,布展现场人员分工明确。

藏品部主任何东红在调整 " 朱雀顶饰 "。

一些文物的布置难度较高,如丝缕玉衣,除了要将头套、身体、手套、手臂、腿套、脚套等部位平稳有序地组合起来,还要将和玉衣一同出土的玉觹、双联玉璧等物合理放置;漆木屏风复制品,由于体型大,组合复杂,平时极少赴外展出,要把屏风整体组合展开,同时安装好人操蛇托座、蟠龙托座、朱雀顶饰等复制品构件并摆放妥当,颇具难度。

现场工作人员根据玉器形状布设鱼线加以固定。

此外,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此次赴展的 144 件(套)文物亦委托本次团队协助布展,可见布展责任之重大。

采写:新快报记者许婉婕 通讯员史林花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