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城市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针对我市工业发展地区分布不平衡、工业效益地区差异较大等问题,按照近郊四区不在布局新建工业项目的要求,近年来,我市依托兰州新区、经济区、高新区等战略平台,积极谋划实施工业企业 " 退二强三 "、" 出城入园 " 等政策措施,促进产业向园区和远郊县区集聚发展。其中,兰州新区依托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 7 大工业园区,打造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信息产业等 6 大核心产业链。兰州高新区实施科技孵化一体化战略,依托雁滩园区、榆中园区、九州经济开发区、七里河园区、和平工业园 5 个园区,重点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先进制造及现代服务业。兰州经济开发区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战略,依托机场北高新、安宁、西固、红古、皋兰 5 个园区,加快发展总部经济,促进轻工食品、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循环经济集约发展。榆中生态创新城围绕 " 生态 "" 创新 " 两大发展主题,精准聚焦科研创新、文旅创意、数字经济、金融服务、人工智能、空天技术、总部经济等产业方向,初步凝炼了先进算力中心及数字产业创新综合体、知识产权港、航空产业园、中国(甘肃)中医智慧康养融合示范区等重点项目。依托中科院兰州分院、兰州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优势谋划建设国科大兰州学院,布局 " 两谷、四港、一体、一中心 " 等重大科研平台,争创兰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兰州新区——
高质量发展跑出 " 加速度 "
盛夏的兰州新区,草木葱茏,生机勃勃。
兰州新区是 " 丝绸之路 " 经济带和 " 一带一路 " 建设重要节点城市、西部重要物流枢纽城市。近几年,新区立足国内数据中心一类适宜布局地区优势,将大数据产业发展与城市治理现代化深度融合。创造了现代城市精智管理新模式,实现了政府决策科学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社会治理精准化,为提升城市对外形象、改善群众生活品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后国际航线将达到 300 条、年旅客吞吐量将达到 3800 万人次,兰新、包兰等 10 条铁路干线贯通,京藏、连霍等 7 条高速公路连通内外,西北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形成。
(快速崛起的兰州新区)
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遇,兰州新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兰州—兰州新区—白银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为打造 " 陇中河套平原 " 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模式。深入实施国土绿化行动,累计完成造林绿化 20.3 万亩、生态修复 12 万亩、空闲地复绿 6.3 万亩,城市绿地率提高到 35%,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 93% 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和污水收集处理率分别达到 100%。
今年上半年,兰州新区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强劲增长,主要经济指标持续领跑国家级新区,GDP 在去年上半年增长 15.2% 的基础上又跑出了 20.1% 的 " 加速度 ",两年平均增长 17.6%。
如今的兰州新区,把高质量发展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完善的基础配套、便捷的优质服务、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彰显着这座城市的魅力,也提升了城市的虹吸效应,为全省乃至西北地区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标杆。
兰州高新区——
把创新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近年来,兰州高新区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解放思想,锐意创新,经济社会持续保持高质量发展态势,较好完成了 " 十三五 " 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兰州国家自创区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2020 年高新区工业增加值 159.6 亿元,是 2015 年的 1.2 倍,年均增长 3.3%。初步形成了以生物医药为主导,以高端制造、新材料为特色的产业体系。
成绩凝结汗水,发展任重道远。十四五 " 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兰州高新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攻坚期。" 十四五 " 时期高新区将进一步打造产业集群新优势。坚定不移地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事关全局发展的重大举措来重点推进,坚定生物医药首位产业发展方向不变,积极开展生物医药、高端制造、新材料、数字经济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行动。打响 " 兰州肽谷 " 品牌,抓好中国生物西北地区科技健康产业园、现代中医药大健康产城融合项目实施,积极对接银丰生物、深圳知因细胞生物,打造高新区多肽库、干细胞库和基因库三大生物制品库。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和上市企业、规上工业企业后备库。完善总部企业认定和奖励支持机制,积极吸引 500 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落户。推动可口可乐、耐驰泵业等企业出城入园。同时,打造开放合作新前沿,抢抓 " 一带一路 " 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重大机遇,围绕生物医药、高端制造、新材料、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搭建欧洲离岸创新中心、西北海创中心等交流平台。注重与西安、郑州、济南等黄河流域重要节点城市国家高新区联动发展,吸引东部园区企业在兰州高新区设立研发中心、中试基地和产业化基地。以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为依托,借助甘肃自贸区的申报机遇,注重加强与兰州新区、兰州经济区、榆中生态创新城等合作,探索协同互补、联合创新发展之路,实现园区发展从竞争走向竞合。
据介绍,未来,兰州高新区将进一步成为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产业品质跃升区、人才资源集聚区、东西合作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区,努力建成西部领先、国内知名的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兰州经开区——
努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甘肃省首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 28 年的发展积累,已形成 " 一区六园 " 发展格局,正逐步成为兰州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引领区、高水平营商环境的示范区、开放型经济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 十三五 " 期间,该区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410 亿元,年均增长 8%,2020 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331.49 亿元,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开发区第一,被工信部评定为甘肃省第一家 " 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 "。
兰州经开区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按照国家赋予国家级经开区 " 三创新两提升一打造 " 的发展定位,聚焦服务发展大局、增强综合实力、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推动各项工作稳中有进。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兰州经开区在用足用好省市招商引资政策的同时也配套制定了《支持企业发展若干措施》《加快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办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力求为客商提供最优、最快、最暖的落地政策服务。制定出台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示范区(起步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优化营商环境相关配套政策,通过开展 " 送政策到企业 "、" 不来即享 "、奖励复工复产、奖励企业技改、减免用房租金、加大基金支持、奖励研发机构申报等具体措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同时,优化审批流程,遵循线下与线上相结合、政策强度与落实力度相结合、便民与惠企相结合、提高效率与强化能力相结合、一体推进与分级负责相结合的原则,扎实落实 " 五简五办五集成 " 政务服务新模式,深化 " 放管服 " 和工程建设领域审批改革,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率达到 97% 以上。
兰州经开区将积极融入 " 一带一路 " 建设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局,围绕打造产业发展核心区、生态修复示范区、对外开放窗口区、科技创新实验区、绿色发展先行区的目标,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作贡献、在增强综合实力上见成效、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求突破、在提高服务效率上出实招,努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榆中生态创新城——
高起点高质量起步腾飞
规划建设中的榆中生态创新城距离兰州主城区约 30 公里,是兰州市向东联系的门户地区,规划面积约 123 平方公里。榆中生态创新城整体空间结构为 " 一带、两廊、三绿轴、三片区 "。
项目按照 " 基础设施先行、生态绿化优先 " 的原则,扎实推进市政道路、生态绿化、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2020 年实施各类重点项目 56 个,完成投资 105.53 亿元。2021 年计划投资项目 89 个,估算总投资约 810.4 亿元,年度计划投资 173.6 亿元,其中省列重大项目 7 个,总投资 100.97 亿元,年度计划投资 15.21 亿元。目前,夏官营启动区 28 条骨架路网建设项目、科创中心、安置小区、人才公寓、商务办公、供水工程、污水处理等城市配套和公共服务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同时,积极推进夹沟河项目,加快实现生态廊道、滨水碧道," 四山为屏、五水润城 " 的规划愿景。外联交通项目正在积极推进。总投资 133 亿元的 G312 线清水驿至傅家窑公路项目已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 15.26 亿元。总投资 234 亿元的轨道交通 4 号线一期工程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批;同步研究生态创新城至主城区市郊铁路项目,打造 20 分钟至兰州主城区、50 分钟至兰州新区及中川机场城际铁路通勤圈;积极推进夏官营机场快速路、兴隆山旅游专用高速等重点交通项目,构建 " 四高一快一环 " 公路网,进一步畅通对外联络交通体系,为交通先导型新城建设奠定基础。
将高标准建设生态创新城纳入省市 " 十四五 " 规划,谋划凝炼市政基础设施、区域交通、生态环保、社会事业、文化旅游、科技研发、数据信息等领域重点项目 90 个,估算总投资 1600 多亿元,为夯实项目引资创造必要条件。
李鸿渐——
久久为功 再攀高峰
甘肃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鸿渐认为,要重振 " 兰州制造 ",推动兰州工业再攀高峰,战略思路要清晰明确,战略上,要考虑本着存量优化、增量培育和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在重点产业领域强龙头 , 补链条,聚集群,做好产业链供应链整体设计和推进实施,促进产业体系整体优化升级。持续提升传统产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积极谋划未来产业,布局抢占发展先机;强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同时,产业布局要特色鲜明,兰州市工业产业布局在兰州新区、高新区、经开区及各县区,同时也在建设榆中生态创新城,各地的发展现状无法适应产业集聚、进而形成产业集群的要求。李鸿渐建议,未来兰州市需要科学设计,优化产业布局,在现有产业基础上,打造特色鲜明、协同支撑的产业集聚区,真正实现 " 产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 "。
李鸿渐表示,当前兰州需要紧抓甘肃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的机遇,在完善竞争性市场环境、产业基础能力建设、人力资源素质提升、文化打造与品牌创建和数字驱动价值链培育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和进步。
" 在发展思路、产业重点及布局明确的情况下,领导干部需要破解由来已久的思维惯性,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一任接着一任干,长期坚持,久久为功,方能持续推动兰州工业整体迈向中高端,实现高质量发展。" 采访最后,李鸿渐郑重地说。
王海龙——
优化结构 重振雄风
" ‘十四五’期间,推动重振‘兰州制造’,主要有两个大方向。" 赛迪研究院规划所产业规划研究室主任王海龙认为,一方面是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目前,兰州制造业中,石化、冶金等传统产业比重很高,对兰州经济发展、解决就业具有重要作用。做好这些产业的转型升级是 " 十四五 " 兰州重振 " 兰州制造 " 的重要内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下一步 " 兰州制造 " 的重点方向。兰州石化、冶金等产业,要推动产品的技术升级,拓展下游的精细化工产业,开发高附加的产品,推动产业高端化。另一个就是智能化改造,有序推进兰州制造信息化、智能化,提升兰州制造的智能化水平,这是提升未来 " 兰州制造 " 质量效益的重要抓手。还有就是绿色化,兰州位于黄河流域上游,国家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发展制造业,要妥善处理好制造业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特别是碳达峰、碳中和,对制造业造能耗规模和强度都有了更高要求,发展绿色制造,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成为必然趋势。
" 另一方面就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王海龙认为,兰州制造要实现规模壮大,更要实现结构的优化,具体的就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优化产业结构。其中数字经济是重点,兰州新区在大数据方面已经有不错的基础,下一步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开展 " 东数西算 ",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产业在兰州壮大提升。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吕晟君 蒋凌 马艳玲 文 / 图
编辑丨李雪岚
责任编辑丨石雨涵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