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1-08-10
金城观丨工业重镇崛起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新中国成立后,兰州的工业在经历了恢复生产、公私合营、建设重点项目及 " 十年 " 动乱,终于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一批重点工程——兰州炼油厂、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兰州石油机械厂、兰州通用机器厂等的建成,使兰州成为重要的重工业基地。20 世纪 60 至 70 年代 , 中国第一座浓缩铀厂、第一座炼油厂、第一家合成橡胶厂、第一家现代化的 " 万锭 " 毛精纺厂诞生在兰州 ; 中国的第一台钻井机、第一台抽油机、第一束化学纤维、第一批合成橡胶、第一匹精纺毛料、第一部雷达、第一滴浓缩铀、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枚导弹等都从兰州走出或者与兰州有关。

工业重镇崛起

工业恢复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49 年至 1956 年

1949 年 8 月 , 经历了惨烈的兰州战役 , 兰州获得解放。在接管兰州的同时 , 按照毛泽东主席 " 原封原样接收 " 的指导方针开始没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当时,兰州市军管会接管没收了 " 兰州毛纺厂 ( 现一毛厂 ) 、造币厂 ( 现兰通厂 ) 、兰州制呢厂 ( 现 3512 厂 ) 、兰州电厂、兰州铁工厂、兰州面粉厂等。" 同时,从 " 调整公私关系、调整劳资关系和调整产销关系 " 等三个方面对全市工商业进行了调整。至 1955 年底 , 兰州市工业增加值达到 5900 万元 , 是 1949 年工业增加值的 9.3 倍多,年均增速达到 47%,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8 个百分点。

奠定基础的 " 一五 " 计划与工业 " 大跃进 "

1956 年至 1965 年

" 一五 " 期间 , 由于国家实行 " 一边倒 " 的国际政治方路 , 再加上兰州特殊的地理位置 , 国家非常注重对兰州建设的投资。苏联援建的 156 个重大重工业项目 , 其中有 7 个在兰州。此一时期兰州重工业的发展 , 奠定了其作为重工业城市中心的地位。" 一五 '、二五 " 时期 , 国家在兰州兴建了 137 个项目。其中 ," 一五 " 时期投资 18.46 亿元兴建了兰炼、兰化、兰石、西固热电厂、兰通、永登水泥厂等 8 个大型骨干企业 , 又从沿海地区迁来了一批企业 , 形成了钢铁、电力、煤炭、石油、有色金属和机械制造等工业门类 , 还修建了天兰、兰新铁路。经济调整时期 , 新建了兰州机车厂、504 厂等 33 个企业。

以全民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工业 " 大跃进 " 于 1958 年迅速铺开。彼时,兰州市也展开了工业 " 大跃进 ", 盲目上马了一批企业和生产线 , 其中,包括兰州石油机器厂在内的许多不懂得钢铁冶炼技术的企业都修建了炼铁的小高炉、冲天炉 , 炼铜的贝氏转炉等。兰州铝厂是在 " 大跃进 " 时期盲目上马的。1961 年 1 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我国国民经济 " 大跃进 " 时期的结束 , 开始进入工业调整期。对此, 兰州市工业也从降低工业生产计划指标,压缩工业基本建设规模 , 精简职工人口、压缩城镇人口等方面做了相应调整,并采取强制措施下放了一批职工,从而缓解了城市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至 1964 年底 , 兰州市工业增加值达到 5.1 亿元 , 是 1955 年工业增加值的 7.6 倍多,年均增速达到 27.1%,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13 个百分点。

工业体系在三线建设时期基本形成

1965 年至 1978 年

兰州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 , 三线建设的企业迁移活动对兰州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 为兰州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本的工业格局 , 至此兰州市作为全国闻名的重工业中心城市的地位彻底形成了。由于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特别是 " 一五 " 计划期间 , 经过兰州人民的共同努力 , 已经打下了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文革时期 , 新建和扩建了兰州铝厂、连城铝厂、西北铁合金厂、长风机器厂等 20 多个骨干企业 , 扩大了生产规模。1976 年工业总产值 44.46 亿元 , 职工人数超过 39.6 万人。

在三线建设指导方针的指引下 , 国家在兰州投资扩建和新建了一批大型骨干企业。主要有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兰州铝厂、兰州无线电厂、兰州炭素厂、连城铝厂、西北铁合金厂、兰州三毛厂等。这些新建、扩建项目 , 在选址和建设时按照 " 分散、靠山、隐蔽 " 的方针,坚持专业化协作 , 充分利用兰州的工业基础 , 大力引进最新技术和高科技人才 , 从一线、二线地区调用了大批干部、技术人员甚至职工 , 建成了具有高的水平的企业。在国家的统一计划和调配下 , 从北京、上海、青岛、大连、沈阳等城市迁到兰州来的企业有 14 个之多。至 1975 年底 , 兰州市工业增加值达到 17.23 亿元 , 是 1964 年工业增加值的 2.4 倍多,年均增速达到 11.8%,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1.8 个百分点。

事实上 , 对于兰州经济的发展来说 ," 三五 "、" 四五 " 计划只是一个时间的概念。真正对兰州工业发展起决定性的重大推动作用的是三线建设的方针。三线建设为兰州的工业化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条件 , 培育了兰州新的工业增长点。三线建设带动了兰州地方企业的发展 , 使兰州的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向更为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 使兰州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以重工业的发展为核心的工业体系 , 大大增强了兰州工业城市的实力。即使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 经过充分的调整和改造 , 重工业对兰州的发展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 如果没有三线建设 , 改革开放以后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将难有更大的拓展空间。

改革开放后的兰州工业

1979 年至 2000 年

改革开放以来 , 作为西部地区具有悠久历史的商埠重镇和新兴工业城市 , 兰州的工业经历了拨乱反正恢复重建时期、置身发展寻求突破时期、扩大开放寻求西进时期、走向全国实现全面发展时期、提高档次优化升级期和型升级提质增效期等几个重要里程碑意义的发展阶段。

在 1979 年中共兰州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上 , 市委提出在两三年内 , 要把兰州建设成为一个初步具有与大工业相配合、相适应的地方工业、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 农村粮食自给自足 , 郊区逐步建立起副食品基地 , 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有所改善 ,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治安良好、整洁干净的城市。这是 " 文革 " 结束后 , 兰州市首次提出的发展定位。1979 年底 , 兰州市工业总产值达到 8.328 亿元 , 比 1949 年增长了 88 倍 , 年平均递增 16.1%。同时,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精神 ,1982 年全市工业企业开展全面整顿。

经过五年发展 , 到 1983 年市第七次党代会召开时 , 兰州市已经从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 , 国民经济在调整中稳步推进。进入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 , 兰州工业逐渐迈上快速发展的轨道。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 竞争实力逐渐增强 , 全市工业增加值以年平均增速约 10% 的速度递增。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 连续以年平均 52.49% 的速度递增。工业生产在调整中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 经过调整所有制结构城市集体工业和轻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由 4.7% 和 24% 上升到 10.2% 和 27.35%%。

这一时期 , 为了进一步冲破计划经济的桎梏 , 实现更大区域内的资源共享 ,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 , 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建立 " 中部地区横向经济协作区 ",密切与甘肃中部五地州市甘南、临夏、定西、白银之间的经济协作关系,优势互补,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1990 年底 , 兰州市工业增加值达到 40.13 亿元 , 是 1985 年工业增加值的 1.6 倍,年均增速达到 9.5%,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0.7 个百分点。

经过 1981-1990 年整个十年的开发建设 , 兰州的工业基础更加雄厚,陆空交通更加便利 , 城市基础设施和市场体系更加完善。以甘、青、宁为主体的黄河上游经济开发区的逐步展开 , 兰州逐渐成为区域开发中的一个热点城市。随着欧亚内陆 " 大陆桥 " 的开通、西部口岸的开放与丝绸之路的复苏和繁荣 , 兰州在自身定位上 , 把自己放在西北和西部 , 谋求更大程度上的开放。

1992 年 , 以邓小平南方重要谈话和中央的一系列重要决策为标志 , 全国出现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新热潮 , 对外开放形成由经济特区、沿海沿江沿边开放城市向内陆逐步推进的态势。在这一形势下 , 兰州以优越的地理位置 , 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 11 个实行沿海开放政策的内陆省会城市之一。与此同时 , 市委提出了 " 以工业经济带动农业经济 , 以城市经济带动农村经济 , 整体推动经济发展 " 的 " 双带整推 " 战略 , 对内对外实行全方位开放。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开放与开发为突破口 , 广泛吸引、聚集各种生产要素投人开发项目。至 2000 年底 , 兰州市工业增加值达到 107.04 亿元 , 是 1990 年工业增加值的 2.67 倍,年均增速达到 10.3%,与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基本持平。

在西部大开发中兰州工业再次快速增长

2001 年至 2010 年

西部大开发实施的 5 年 , 是兰州工业快速发展的 5 年。在这 5 年时间里 , 全市生产总值分别登上了 700 亿元、800 亿元、900 亿元和 1000 亿元四个台阶,地区性财政收入突破 100 亿元大关。在这样的背景下 ,2006 年 12 月 , 在兰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 , 中共兰州市委提出了建设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 , 充分发挥兰州科技、人才、交通、区位和经济等比较优势 , 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 , 加速提升兰州综合竞争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 兰州市着力加快工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 , 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型产业规模化 , 推动兰州工业化由中期阶段向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目标迈进 , 努力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 , 能源原材料、机械制造、食品医药三大板块为主体 , 石油化工、有色治金、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医药食品、能源电力为重点的新型工业体系 , 把兰州建设成为区域性研发中心和制造业基地。同时坚决消除一切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障碍 , 努力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兰州经济增长的主体、财政收入增长的主体、群众增收的主体和新就业岗位增加的主体。

在扩大引资规模的同时 , 更加重视提高引资质量 , 在招商引资上取得质的飞跃,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 实现了世界 500 强企业在兰投资零的突破。至 2010 年底 , 兰州市工业增加值达到 399.06 亿元 , 是 2005 年工业增加值的 2 倍多,年均增速达到 13.4%,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2.22 个百分点。

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 昕 文 / 图

编辑丨李雪岚

责任编辑丨石雨涵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