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月 6 日在昆明市晋宁区夕阳彝族乡拍摄的野象(无人机照片)。 本版图片均由新华社发
▲ 6 月 13 日在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拍摄的象群(无人机照片)。
云南北移亚洲象群自今年 4 月离开传统栖息地,一路逛吃到昆明后南返,于 8 月 8 日晚跨越最大障碍元江干流,总共走了多远?云南省林草局局长万勇说,北移亚洲象群迁移 110 多天,迂回行进 1300 多公里。为确保人象安全,沿途疏散转移群众 15 万多人次。
4 月 16 日以来,北移亚洲象群迁移 110 多天,迂回行进 1300 多公里,途经玉溪、红河、昆明 3 个州市、8 个县市区。8 月 8 日 20 时零 8 分,14 头北移亚洲象安全过桥渡过元江干流继续南返。加上 7 月 7 日已送返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雄性亚成体独象,北移的 15 头亚洲象全部安全南返。
" 象群总体情况平稳,沿途未造成人、象伤亡,云南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 云南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指挥长、云南省林草局局长万勇说,这次亚洲象群迁移成为一次科学之旅、探索之旅、保护之旅,引起国内外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应对处置野象北移中,云南采取 " 盯象、管人、助迁、理赔 " 八字方针,千方百计确保人象安全。截至 8 月 8 日,全省共出动警力和工作人员 2.5 万多人次,无人机 973 架次,布控应急车辆 1.5 万多辆次,疏散转移群众 15 万多人次,投放象食近 180 吨。
万勇表示,目前象群虽已安全通过元江,但相关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还将持续,直至象群进入普洱市墨江县适宜栖息地后,转由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实施常态化管理。
象群南归最大障碍是什么
元江是云南最古老的河流之一,也是亚洲象栖息地适宜性的一条分界线,其南北两岸植被类型差异明显。根据专家由南向北对西双版纳 - 普洱 - 玉溪 - 昆明的地理气候环境对比分析,越向北,气温越低、食物越少,越不适宜亚洲象栖息。北移象群渡过元江水系到达南岸,栖息地适宜性将大幅提升,并且更容易与其他族群交流,这对提高亚洲象种群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象群渡江并非易事,甚至可以说元江正是象群南归的最大障碍。今年 5 月 11 日,象群向北渡过元江干流。当时,元江干流处于枯水期,象群渡江当天水流量为 73 立方米每秒。然而,随着 7、8 月雨季到来,元江进入丰水期,其平均水流量达到 120 立方米每秒,最高水流量达 628 立方米每秒。水流量的剧增给象群 " 南回 " 造成了巨大阻碍。
为帮助象群顺利渡江,前线指挥部工作人员在经过实地考察和分析研究后决定,选择引导象群从昆磨公路元江入口收费站附近老 213 国道老桥桥面渡江。
全民追象我们发现了什么
" 奥运健儿都平安回家了,转头一看象群也快平安到家了,真好!" 象群渡过元江干流的消息,又将网民带回到 " 全民追象 " 的那段日子。当时,无论是充满治愈感的象群 " 抱团睡觉 ",还是象宝宝水里打滚的可爱模样,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不过,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通过对北移亚洲象群的长期观察,专家也发现了一些变化。国家林草局亚洲象研究中心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亚洲象群北移只是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一个缩影,同时也客观反映了亚洲象保护的成果和现状。
从调查监测来看,近年来云南亚洲象种群总体呈现 3 个明显变化。
最直接的变化就是亚洲象数量的不断增长。通过多年努力,我们中国云南亚洲象的种群数量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 150 多头发展到了如今的 300 头左右,种群数量成倍增长。
其次,亚洲象种族扩散态势明显。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亚洲象仅分布于西双版纳和南滚河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到 2020 年底,亚洲象长期活动范围已经扩大到云南省 3 个州市的 11 个县市区、55 个乡镇,大量活动于自然保护地外。今年,象群长距离北移事件更是种族扩散的一个标志。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野象习性上的改变也是清晰可见的。随着全面禁猎措施的实施,野象由原来的 " 怕人 ",变成了现在的 " 伴人 " 活动,频繁进入田地和村寨取食,食性已发生改变,人象活动空间高度重叠。
亚洲象大范围迁徙今后还有可能出现
在 9 日晚云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 " 北移亚洲象群安全渡过元江 " 新闻发布会上,有关专家分析,随着云南野象种群数量快速增长,野象扩散与迁移十分常见。今后亚洲象还可能出现大范围迁徙事件,可能是 " 短鼻家族 "(此次北移象群),也可能是其他象群或独象。
" 关于象群是否会再度北移这个问题,答案几乎是肯定的。" 北移亚洲象群处置专家组成员、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高级工程师沈庆仲说。亚洲象曾经遍布黄河流域至云贵高原,对它们而言,迁移是一种正常行为。迁移有助于野象寻找新的栖息地和开展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他介绍,大象智力水平很高,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对于迁移的路线能够形成记忆地图。大象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较强,每次成功翻越高山、跨越桥梁或者利用人工设施的经验都可能得到累积和传承。
" 亚洲象的迁移扩散不可避免。" 沈庆仲表示,就现阶段而言,迅速构建完善的监测防控体系,运用合适的技术手段对亚洲象活动进行有效管控,尽可能避免亚洲象大规模迁移扩散至关重要。
( 据新华社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