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晚报 2021-08-03
【红色安徽】“红桃”小山村的发展奇迹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深山藏古村,其名为 " 红桃 "。在石台县丁香镇西南深山,有着这样一处 " 世外桃源 " 红桃村。从一个穷山恶水的小山村到美丽富饶的示范村,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村镇、国家级生态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村党支部早在 1996 年就荣获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红桃村的改变,源自于红色传承与绿色发展。

红色基因植入精神血脉

翻开红桃村的历史,我们看到的是源远流长的红色血脉。

1934 年底,方志敏率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皖南,途经石台县时曾在红桃村组织部署了对敌斗争行动。当时的小南村民组村民洪秉才毅然加入了红军的队伍。不久因外出搜集情报,被国民党部队追击而被俘,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之下宁死不屈,最后被刺了 32 刀,壮烈牺牲。

1935 年 8 月,中共江南特委领导的贵(池)秋(浦)东(流)高山地区 " 中秋暴动 " 取得胜利后,江南特区苏维埃政府由东流高山迁至红桃村。江南特委会、特区苏维埃政府等机关转移至小南坑;制衣厂等设在小南谢家老屋;看守所、医院设在大南。一时间,红桃民众革命热情高涨,投身土地改革运动,实现 " 耕者有其田 ",并全力支援党和红军的军事行动。

○红桃村的 " 红色记忆 "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皖浙赣支队司令员倪南山、政委杨明曾率部在红桃村一带开辟游击战场,红桃村民众又一次奋力支援解放军的对敌斗争 ……" 历史的原因,红桃村人与人民子弟兵结下深厚情谊,而人民队伍忠贞不渝、百折不挠、英勇善战、奋不顾身的红色基因也深深植根于红桃人的血液之中。" 红桃村党支部书记余文明说。

仲夏时节,我们沿着被当地村民称为 " 丁香小高速 " 的沥青公路逐步深入红桃村,一条 10 多公里的山坞由浅入深,串起数个美丽自然村,红桃河穿村而过,流水淙淙,终日不息。

临近傍晚,70 岁的村民胡金财躺坐在凉椅上,惬意地享受着据说已有几百年树龄的银杏树带来的清凉。" 以前穷得叮当响,想都不敢想能过上现在的日子。" 胡金财一辈子都生活在红桃村,土地就是他的命根子,但在过去,无论他怎么努力,也难以改变山地贫瘠的面貌,种野茶、上山伐木,靠山吃山,仅仅能让他吃饱肚子,距离富裕还有着很长一段路要走。的确,贫瘠的土地,贫穷的山村,是红桃人昔日生活的真实写照。

○记者采访红桃村村民

" 红桃经验 " 这样创造

然而,让 800 多位红桃人没有想到的是,仅仅用了十余年的时间,红桃村就创下了山村发展的奇迹。

" 党支部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带领群众脱贫致富。"1986 年,年近 50 岁的余结华被推选为红桃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第一次党支部会上,他的表态掷地有声。从此,干群一心,开拓进取,苦干实干,给红桃村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之间寻找平衡,红桃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即因地制宜,紧紧围绕保护生态环境,发展 " 现代农业 "。在余结华的带领下,红桃村村两委提出了 " 靠山吃山保护山 " 的思路,通过制订实施村规民约等方式,全面禁封阔叶林,对人造针叶林严格实行限额砍伐,最大程度地保护他们赖以生存的山水。

与此同时,红桃村制定了 " 高山栽松杉、缓坡种茶叶、石头缝里植青檀、山脚地开辟桑园、房前屋后发展果木林 " 的发展战略。" 村干部包组落实任务,动员群众搞开发。" 时任村委会文书余同乐说,通过对村里低产茶园实施高标准改造,奠定了以茶叶生产和销售为支柱产业的基础。

上世纪 90 年代初,红桃村通过 " 走出去 " 学习、" 请进来 " 指导,在全村大面积推广无性系茶叶种植,与有机茶认证机构和省内外茶叶出口企业联系,组建了红桃有机茶专业合作社,改建有机茶园,通过加强茶园科学管理,先后获得了多项权威认证。

藏在深闺人未识,一朝成名天下知。红桃村的发展模式被总结为闻名遐迩的 " 红桃经验 "。这也使红桃村早在 1996 年就赢得了 "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 的荣誉称号;余结华本人也先后被评为 " 全省优秀村党支部书记 "、" 全国劳动模范 "。

○ 1996 年,红桃村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尝到了兴业致富甜头的红桃人,并不小富即安。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继续追求更有层次、更高质量的强村富民。余同乐告诉我们,在本世纪初,村 " 两委 " 多次外出考察后,毅然将村外 2000 多亩普通农田改为便于经管的无性系茶园;同时,通过上级支持一点,自己解决一点的方法,按照投工投劳的方式,将进村公路升级改造成沥青路,将田间机耕路改成石板路。事实胜于雄辩。一个茶季下来,经济效益由过去每亩几百元增至几千元,村民的钱袋子真正鼓了起来。村民们都还记得,那时一到过年,个个都信心满满,笑逐颜开。

产业兴旺着眼未来

村民胡金财家几年前翻盖的一栋二层小楼,15 万元的费用几乎都来自于他和老伴的积蓄," 种了两三亩的茶,每年能收入 2 万多元。" 胡金财的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茶园的收入,用于老两口的日常生活,颇有富余。

在红桃村采访,我们随处可见 " 小桥流水人家 " 的村容村貌。据余文明书记介绍,近些年来,红桃村大力推行生态林业、立体农业、庭院生态、生态能源、一体化生产经营五种生态经济模式,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创建无性系茶园,形成一村一品,带动百姓提高经济收入。" 同时,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投入 40 万资金入股丁香镇农民工创业园,70 万资金入股石泉村夏秋茶综合利用技改扩规项目,为村级经济发展添后劲,从而实现有钱办事,有人做事,让村级工作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红桃人用自己的努力让红桃更美、更 " 红 "。

○今日红桃村

红色传承推进绿色发展,是红桃村的发展理念。在红桃村,随处可见浓缩成为五句话的 " 红桃经验 ",即 " 自加压力敢争先的进取精神,科学规划抓落实的求实精神,靠山吃山保护山的生态战略,富民强村产业化的发展思路,立党为公团结干的精神状态 "。" 红桃经验 " 跨越 30 多年的岁月,历久弥新。

" 生态战略是根本,立党为公是指引。" 据红桃村党支部书记余文明介绍,多年来,红桃村党支部坚持以基层党建为抓手,凝聚党建力量,提升基层党支部战斗力,促进村级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并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和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让群众真正感受到,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合肥晚报 ZAKER 合肥记者 王伟 程堂义

相关标签

江南 奇迹 红色基因 解放军 国民党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