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1-08-11
深晚报道 | 电子烟对细胞损伤更小,新研究力证其减害潜力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近日,一篇发表于《毒理学研究与应用》的学术论文再次证明电子烟减害潜力。研究结论显示,相比于卷烟烟雾,电子烟烟气(气溶胶)对肺组织细胞的基因表达影响更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该研究在严格的实验条件下,将 3D 人体支气管模型中的细胞亚细胞分别暴露于电子烟烟气、传统卷烟烟雾和新鲜空气中。研究人员分别观察了 4 小时和 48 小时细胞恢复期后的细胞基因表达,发现卷烟烟雾会导致细胞基因表达发生显著变化,这些变化明显地反映在氧化应激和炎症标志物方面。

而暴露在电子烟烟气下的细胞却无明显变化,甚至与暴露在新鲜空气下的细胞反应类似。

" 我们观察了暴露在卷烟烟雾下的细胞,发现 4 小时后并没有显著变化,但 48 小时后,细胞中与周期和死亡通路相关的基因都被激活了。相反,那些暴露在电子烟烟气下的细胞在 4 小时后某些指标略微升高,但 48 小时后却没有任何基因通路被激活。" 研究人员表示。

实验数据表明,电子烟烟气对肺细胞的损害明显低于同等尼古丁剂量的卷烟烟雾。

该结论也与悦刻此前的研究结果相同。7 月,悦刻与中山大学共同在 SCI 期刊《生态毒理学和环境安全》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同样证实了在急性暴露情况下,电子烟烟气对人肺上皮细胞的影响远小于卷烟烟雾,从细胞水平验证电子烟的减害潜力。

▲悦刻与中山大学共同在 SCI 期刊《生态毒理学和环境安全》上发表学术论文,从细胞水平验证电子烟减害潜力。

在悦刻的研究中,实验人员以相同尼古丁浓度为标准,同样将悦刻某款电子烟和卷烟作为实验对象,进行急性暴露 24 小时内的细胞活力、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转录组测序系列实验。

数据显示,电子烟组细胞在形态、凋亡相关指标和炎症因子方面没有明显变化。而在基因层面,传统卷烟细胞共计 8477 个基因发生变化,电子烟组仅有 25 个基因出现变化。这项研究同样验证了电子烟潜在毒性低、安全性较好。

目前,国内外关于电子烟安全性和减害潜力的研究逐渐完善,这也成为公众科学认知电子烟的基础。美国科学家、《毒理学研究与应用》的学术论文主导者格兰特 · 奥康奈尔博士认为,监管方在制定政策时应认真考虑这些科研结论。

" 相关科学结论已证明电子烟在减害方面能发挥的积极作用。" 奥康奈尔表示," 我们希望监管机构和政策制定者应认真考虑这些科学证据的重要性。"

深圳晚报记者 王新根

相关标签

电子烟 基因 中山大学 美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