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晚报 2021-05-20
【红色安徽】皖南第一个中共支部和全国唯一马克思银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在皖南山区腹地,有一片闻名遐迩的红色沃土——宣城市旌德县。这里保留了一批珍贵的革命历史遗迹。坐落在旌德县版书镇龙川村的中共旌德三都农民补习学校支部旧址就是其中之一,作为皖南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它的成立宛若一粒火种,点燃了皖南革命之火。

临危受命,他将马克思银像带回家乡

说到中共旌德三都农民补习学校支部,不一定有多少人知道,但说到全国现存唯一一尊马克思银像,应该有些人了解。而这两件事都涉及同一个人——梅大栋。

梅大栋

梅大栋又名梅养天,1901 年出生于皖南旌德县三都梅村的一个普通农家。" 他一方面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又得到思想启蒙,浸润了民主与科学的基因。特别是受五四运动影响,他和一批青年学生经常举行集会、组建社团,开展各项活动。" 据中共旌德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徐继霞介绍,特别是他在宣城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受到时任该校教员、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恽代英、萧楚女等人的教诲,积极投入革命活动。

1923 年,梅大栋应同学之邀,来到江西安源路矿工会工人学校任教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秘书,在刘少奇身边工作。在这里,梅大栋在政治上、思想上、业务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1925 年 9 月,安源党组织遭到破坏,人员被迫疏散。梅大栋离开安源之前,组织上郑重地嘱咐他,让他把一尊珍贵的马克思银像带回安徽,继续开展革命活动。

全国现存唯一一尊马克思银像

那么,这尊马克思银像有什么来头呢?原来,1921 年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东方劳动者大学,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王若飞等一批进步青年前来学习。在学习时,中国学员提出学校能不能制作些马克思的画像、徽章、雕像,让各个国家的学员带回国作纪念。共产国际很快塑造了十尊马克思半身银像。中国学员得到一尊。回国时,萧劲光将马克思银像带了回来。1924 年秋,萧劲光带着银像辗转来到江西安源路矿,交给了党组织。受组织指派,路矿工人俱乐部秘书梅大栋成为马克思银像的保管人。

接受任务之后,为了确保把它安全地带出安源,梅大栋在整理行装上动了不少心思,路上几次遇到敌人盘查,他都机智地躲过。为了避开敌人,梅大栋一路小心谨慎,夜行晓宿,走山野路径,终于安全地把银像带回到家乡三都梅村。

回乡办学,他们在青年中播下革命火种

回到家乡后,梅大栋和弟弟梅大梁等人,以教书、开办书店等为掩护,传播进步书刊,宣传革命道理,开展革命活动。他在三都梅村(今版书镇龙川村)创办了一所三都农民补习学校,很快团结了一批进步青年。《八平歌》、《革命歌》、《农夫四季歌》…… 这些反帝反封建的歌曲很快在校内学员中传唱起来,歌词中的革命道理对广大群众影响很深,直到现在,梅村的老人还能记起父辈曾教唱过这些歌曲。梅大栋还向大家展示了带回的马克思银像,郑重地指出:马克思是革命先导,提出了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指明了方向。

1925 年 11 月,梅大栋、曹宣天遵照上级指示,决定在夜校学员中吸收一批进步青年入党。于是,梅大梁、王士桢、朱观发、朱明林、朱甲、程朝干、张照谟等 7 名学员郑重地站在马克思银像前,进行了入党宣誓。随即,成立了中共旌德三都农民补习学校支部。皖南第一个党支部由此诞生。支部直属中共中央局领导。

中共旌德三都农民补习学校支部旧址

中共旌德三都农民补习学校支部成立后,不仅组织农民协会,打倒土豪劣绅,而且进城宣传,在城里办书社,发行进步书刊,还选派骨干到外地学习。同时,建立了农民自卫军、工会和妇联协会,这些群众团体在支部领导下开展革命活动。

支部的革命活动,在旌德民众中产生了影响,也引起了地方反动当局的警觉。1926 年初,反动县政府查封了补习夜校,党组织活动被迫转入地下。这年 2 月,梅大栋在旌德县城租赁了一个上下两层的门面房,开设辅仁书店,以书店做掩护,继续领导开展党的工作。辅仁书店明面上出售一般书籍,实际上是党组织的秘密机关。书店向各乡青年密售《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社会主义论文集》等进步书刊,不到半年就销售 3000 多册。梅大栋以书店为依托,在城区和各乡建立了联络点。

由此,旌德党组织很快发展了 30 多名党员,党的影响力在广大农民、知识分子和店员工人中不断扩大。一个小小山城,竟出现了上百名青年向往革命的 " 群体现象 ",吸引了上级党组织甚至是党中央的目光,上级多次发文予以指导。

旌德暴动,党领导农民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

随着北伐军攻克武昌,1926 年 11 月,梅大栋奉命前往武汉安徽党务干部训练班学习,后调任社会主义青年团湖北省委秘书。1927 年 1 月,梅大栋在武汉召开了旌德县在鄂党员会议,商讨推翻反动县知事黎在符的方法,决定派共产党员谭梓生返回旌德,加强党的工作,以配合北伐军在旌德建立民主政权。2 月,北伐军第二集团军第 6 师挺进皖南。接着,县工会、农会、商会等相继成立,减租减息、游斗土豪劣绅、禁赌禁烟、剪辫放足等反帝反封建运动普遍开展,革命烈火越烧越旺。

梅大梁故居

1927 年 4 月,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着旌德。在武汉的梅大栋先后派党员王庭甫、喻世良等人返回旌德,于 5 月 16 日组织了 800 多农民攻打县城的武装暴动。" 由于缺少经验,计划不周等原因,暴动遭国民党新军阀的残酷镇压而失败,暴动总指挥王庭甫等 10 多名党员骨干壮烈牺牲,旌德党组织不得不暂停活动。" 徐继霞说,旌德暴动虽然未能实现预定计划,但却是安徽党史上的一次创举,打响了党领导下的农民武装反抗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第一枪。

接力保护,传承红色基因庆百年

随着历史的变迁,过去的三都梅村已经演变成了今天的版书镇龙川村,我们看到,在昔日补习学校的旧址上,一块红色的丰碑矗立在广场上,无言地诉说着革命战争年代旌德儿女的红色故事,包括梅大栋祖孙三代接力保护那尊马克思银像的故事。

1928 年,梅大栋与梅大梁等被捕入狱,被判处死刑。后梅大栋经营救越狱。梅大梁被当局杀害。当局查封了梅家,挖地三尺搜寻马克思银像。当时梅大栋的母亲宋坤荣平时耳濡目染,思想进步,深知马克思银像的重要性。她先是将银像藏在孩子的破棉衣里,躲过了搜查。后来,又让梅大栋的妹妹梅竹娥、外甥女汪兰英用纸将银像包裹好,外面裹上几层破布,深埋在柴棚内的破瓦砾之下,上面又堆放破木板和稻草。反动势力几次抄家都没有发现,这座银像才得以保存下来。

就这样,梅家几代人 " 接力 " 用生命守护银像的安全。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 1962 年,梅大栋的儿子梅本华才将银像交给了旌德县政府。2010 年,经专家鉴定,马克思银像为国家一级文物。而据了解,时至今日在全国其他地方还没有发现马克思银像,旌德这尊是全国唯一一尊。在旌德县档案馆,我们看到这尊高 15.5 厘米、重 250 克的马克思银像,为纯银铸造。底座正中铸有 " 卡尔 · 马克思 " 俄文,下有 " 第六号,莫斯科铸造 " 字样。

旌德县红色记忆展示厅

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承载着厚重革命历史的龙川村也正以中共三都农民补习学校支部旧址、梅大梁烈士墓、梅大梁故居、烈士陵园、大梁广场、拥军亭等红色旅游资源为主线,精心打造,让红色文化更加彰显,也让龙川这一著名的红色村庄大放异彩。

据徐继霞介绍,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旌德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县档案馆)还建成了 " 旌德县红色记忆展示厅 ",以红色档案讲好旌德故事,共展出旌德置县 1250 多年来古代历史文化图片 237 幅、1919 — 1949 年革命历史资料图片 204 幅,同时,呈献近 10 年来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书籍、内刊 81 册、馆藏图片档案 179 幅、文书档案 97 卷。

一页页档案文件,一幅幅档案图片、一部部档案视频资料,穿越时空、还原历史,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旌德县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矢志不渝的为民真情、历久弥坚的初心使命。

合肥晚报 ZAKER 合肥记者 卫晓敏 程堂

相关标签

马克思 江西 宣城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