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 年夏,合肥赤卫队建立,这是合肥地区第一支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在合肥赤卫队的基础上,合肥西乡游击队、北乡游击队、庐北地方游击队等纷纷建立起来。这些游击队在保卫革命组织,掩护群众扒粮,打击地主豪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立第一支革命武装
要说合肥地区第一支党领导的革命武装,还得从上世纪 20 年代末合肥的革命形势说起。
1928 年冬,为了打击地方反动武装,保护农协组织,当时的中共合肥特别区委从农协会员中挑选了一批擅长军事的勇敢分子,准备组织成自卫军。一开始成立的是武装纠察队,主要掩护群众抗捐、抗暴和扒粮斗争。到了 1929 年夏,在六安中心县委的指导下,武装纠察队改编为合肥赤卫队。据党史记载,赤卫队下辖 3 个中队,共有队员 100 多人。而合肥赤卫队的建立,使合肥地区第一次拥有了党领导的革命武装。
而合肥赤卫队刚建立不久,即显示了 " 威力 ",不仅在 1929 年秋就配合六安红十区独立营在舒城、六安、合肥边界攻打了 3 个国民党团防局,给了地主反动武装一个下马威;还在 1930 年 1 月再次与独立营配合,在合 ( 肥 ) 六 ( 安 ) 交界的金桥、椿树岗一带设伏,袭击了 " 围剿 " 苏区的国民党后勤部队一个营,缴获长短枪 140 多支和大量军用物资,大大支援了苏区反 " 围剿 " 斗争。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指示各地要提高工农群众的斗争觉悟,把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结合起来。1931 年 12 月 10 日,中共中央指示当时的皖西北中心县委在寿县、凤台、六安、合肥等县农村,广泛发动群众,组织农民参加赤卫队,开展游击战争;在城市发动工人群众开展反帝斗争,并要加强对兵运工作的领导,反对国民党进攻鄂豫皖苏区。根据中央的精神,皖西北中心县委指示各地在扒粮斗争的基础上扩充赤卫队,并筹建游击队。
因此到了 1932 年 3 月,合肥赤卫队又发展了 1 个大队,下辖 2 个中队、1 个小队,共 110 多人。最为重要的是,皖西北中心县委还举办训练班,对赤卫队骨干进行培训加强队伍的战斗力。这样使得赤卫队不仅队伍得到壮大,战斗力也有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中心县委还筹措长短枪 12 支,于 1932 年 4 月正式成立了合肥西乡游击队,由苏区红军派来训练赤卫队的杜静明任队长。这也是合肥成立的较早游击队。
据党史记载,合肥西乡游击队成立后不久,恰逢合肥早期共产党员、北方 " 左联 " 执行委员张璋回到家乡从事革命活动,他将家中的十几条自卫枪支捐给合肥西乡游击队,使游击队很快由十几个人枪扩大到 100 多人枪,活动区域也从西乡扩展到南乡、北乡的广大地区。
随着合肥西乡游击队的建立,合肥地区及周边的北乡游击队、庐江西乡游击队、庐北地方游击队等纷纷建立起来。这些游击队开展灵活机动的游击斗争,在保卫革命组织,掩护群众扒粮,打击地主豪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有罗家嘴暴动、双河集暴动等。
影响皖中的罗家嘴暴动
1927 年 8 月,中共庐江特支成立后,桐庐边境的庐南七架桥地区相继建立了党的组织。到了 1929 年冬至 1930 年冬,全省各地农民武装暴动风起云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正逐步形成,给桐庐地区党组织的工作以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于是在 1930 年 5 月初,中共安庆中心县委在当时的桐城会宫(今枞阳县)召开安庆、桐城、庐江、潜山等县党组织负责人会议,决定组织暴动,以建立革命武装和游击根据地。不久后,中共桐城县委在城内汪家试馆召开军事扩大会议,到会的有桐城陈雪吾、陶国器、王靖江和庐江的邢炳坤、朱南友等。他们在研究了武装起义计划,决定在庐南暴动。时间定为 6 月 6 日。
○庐江县罗家嘴暴动旧址
据党史记载, 1930 年 6 月 6 日(一说 6 月 14 日),暴动人员分别从三路集中过来,当晚共集中了 70 多人,都是党团员。整个队伍共有长枪 18 支、短枪 11 支。在队伍组编后集合时,陈雪吾作动员讲话,他说,从今天起,我们就是党的部队,是革命的红军战士,因此,大家都要严守党纪军纪,要诚心诚意为劳苦大众谋利益。
随后,队伍向庐南罗家嘴村进发。按原计划拟赶到七架桥,于当晚围歼慈善庙张晏清民团。但到了李家石桥时天已拂晓,为避免遭受更大损失,陈雪吾决定队伍暂时隐蔽在罗家嘴,等天黑时行动,并布置了警戒。不料,此行动被地主李静甫告密,七架桥的张晏清、罗昌河的张栋才两民团纠集了 100 余人枪的地主武装,于 7 日上午 8 时许包围了罗家嘴,同时又给庐江其他反动武装报信,要求增援。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陈雪吾、吴克正等人站在墙头,对敌人展开政治攻势。敌人在暴动人员军事和政治攻势下开始瓦解。趁此有利时机,陈雪吾开始组织张顺卿为先锋,陈雪吾、胡芳远等为后卫,率领 40 余人且战且走,直冲到大凹口,才脱离险境。
但还有一些同志带了 4 支步枪坚持在村里,他们声东击西,用 3 支步枪狙击敌人,用另 1 支步枪在背后监视敌人。终因枪支过少又缺乏弹药,更无援兵,敌人还是冲上来,将张孟卿、吴大章、周正超等 8 人逮捕。据史料记载,张孟卿被捕后,仍不忘向看守士兵宣传革命道理,揭露民团张栋才残害革命青年的罪行,因此惨遭酷刑,后被杀害。其他暴动人员经营救被保释。
虽然此次暴动共打死打伤敌人 20 多人,俘敌 5 人,但最终还是由于敌强我弱、计划不够周密和缺少应变措施而遭到失败。只不过,罗家嘴暴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皖中地区产生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而且,这支暴动队伍的基本力量都成为日后中共桐庐党组织发展壮大的骨干。
规模空前的双河集暴动
双河集暴动则是在 1932 年 4 月发生于合肥北乡。
我们都知道,1926 年 9 月,合肥早期共产党员崔筱斋创建了合肥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合肥北乡支部,后崔筱斋被党组织派往外地开展革命活动。1930 年 3 月,崔筱斋回到家乡重新恢复了中共合肥北乡支部,随着党员的增多,后改建为中共合肥北乡区委。
1931 年 6 月初,针对地主对长工的残酷剥削,中共合肥北乡区委组织农民开展了抗捐、罢工、罢佃等一系列斗争。并取得了连续的胜利。这激发了群众的革命热情。在此基础上,区委积极进行武装暴动的准备工作。
据史料记载,为了做好武装暴动的准备,1931 年秋,崔筱斋就通过各种渠道从武汉请来技师,在北乡崔大圩秘密创办造枪所,进行自造武器。在半年时间里共造枪二三十支。在起义队伍上,则以此前已建立的北乡游击队为基础,对合肥、定远、寿县三县交界地区的赤卫队进行整编,成立赤卫大队,下辖吴山庙中队、双河集中队、造甲店中队,共 200 余人。以此作为双河暴动的基本力量。这样,在 1932 年 4 月初,中共皖西北中心县委派人同崔筱斋等共同制定了武装暴动的具体计划,确定了暴动的日期。
○双河集暴动参与者罗平在解放初期时的留影
1932 年 4 月 7 日,在党团组织领导下和北乡游击队、赤卫队、红枪会的武装保护下,1000 余名农民群众开始举行暴动。当日扒掉了七八户土豪劣绅粮仓的粮食。扒粮斗争持续了几天,并夺取了一批枪支,震动了整个北乡的地主豪绅。不久,国民党下塘集团防局头子叶奋九纠集恶霸、民团共千余人赶来镇压扒粮群众,双方发生武装交战。由于对这次扒粮斗争的计划、步骤考虑不周等原因,扒粮队伍被迫撤退,敌人抓去扒粮群众数十人,斗争宣告失败。
但敌人撤走后,中共皖西北中心县委又派人再去北乡继续指导暴动。4 月 12 日,双河集暴动进入第二阶段。当晚,数千名扒粮群众再次行动,在崔瓦房、白小河、造甲店三处同时展开。在游击队、赤卫队、红枪会的保护下,扒粮斗争扩展到下塘集附近的广大农村。参加扒粮的农民达万余人。可以说,群众发动之广泛,规模之空前,在合肥地区历史上都是少有的。成绩当然也是可喜的。据史料记载,这次斗争持续了 3 天 3 夜,方圆数十里的合肥北乡所有大地主的粮食都被扒光,还夺取地主枪支 40 余支,壮大了游击队的力量。
正当扒粮斗争如火如荼时,国民党合肥县政府调集大批正规军队和地方民团,对扒粮群众进行野蛮的报复。北乡游击队奋勇抵抗,掩护群众撤退,先后打退敌人几次进攻。面对敌强我弱的情况,游击队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在下塘集附近的松树岗歼敌一部。敌人不得不再增调部队进行 " 围剿 "、" 清乡 ",使得许多村庄被烧,一大批革命群众被捕、被杀。就连崔筱斋都在隐蔽中被人告密,遭下塘集民团头子叶奋九逮捕,于 1932 年 8 月 9 日在下塘集英勇就义。
○双河集暴动纪念馆
双河集暴动虽然失败了,但意义同样重大。因为它不仅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有力地配合了鄂豫皖苏区红军反 " 围剿 " 斗争,更为以后继续开展武装斗争积累了宝贵经验。
李威伟 鲍雷 合肥晚报 ZAKER 合肥记者 程堂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