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 年 11 月,共产党员蔡晓舟、李云鹤等人,联合国民党左派人士许习庸等,在合肥北乡吴山庙发动了武装起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合肥地区领导、国共联合参与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它打响了合肥地区反抗北洋军阀统治的第一枪,也使党的爱国统一战线方针在合肥地区得到了最早的实践。
筹划起义迎接北伐军
1926 年 7 月,国民革命军大举北伐,一路势如破竹,直指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中心。北伐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中共中央就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党组织必须动员全国民众积极推动和响应北伐。吴山庙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当时,共产党员蔡晓舟、郑鼎 ( 李云鹤 ) 、聂鹤亭,联络国民党左派人士许习庸、董伯荣等,策划在长丰县吴山庙发动武装起义,以配合北伐军进攻合肥。
○蔡晓舟
许习庸 1888 年出生于合肥东乡,老同盟会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1924 年冬他回到家乡开展革命工作,第二年被委派为合肥县实业局局长,他以此建立革命工作的秘密联络机关。1926 年夏,国民革命军北伐后,他召集了一批革命人士,一到晚上就研究如何策反各乡区的民团,建立自己的武装。他们计划伺机起义占领合肥,迎接北伐军的到来。
据党史记载,1926 年秋,随着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许习庸等人认为武装起义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派人前往武汉向国民党安徽临时省党部请示,并约请正在上海从事革命活动的中共早期党员蔡晓舟回肥,共举大事。当时,国民党安徽临时省党部指令蔡晓舟、郑鼎(李云鹤)、许习庸、聂鹤亭等为起义负责人,按计划行动。于是,在 1926 年 11 月 5 日,许习庸只身前往北乡吴山庙小营盘,策反在此驻防的一连官兵。连长朱质卿表示愿意参加起义。
与此同时,蔡晓舟也从上海到达合肥,和郑鼎、聂鹤亭、许习庸等人会合后,共同领导武装起义。11 月 8 日,蔡晓舟还亲往寿县古渡岗,做民团首领李雨村的工作,让其率部起义。李部约有 800 人、长短枪数百支,势力可观。通过晓以大义,李雨村答应率部起义。11 月 10 日,郑鼎、许习庸等也前往合肥北乡,郑鼎直接去古渡岗协助蔡晓舟、李雨村整顿、掌握部队,初步选编了近 200 人队伍参加起义。就这样,起义筹划准备一切就绪。虽败犹荣的 " 第一枪 "但就在 11 月 11 日清晨,情况却发生了突然变化。当时,许习庸正在吴山庙与朱质卿商议起义时间,合肥县衙忽派一连骑兵荷枪实弹赶到,命令朱质卿即刻率全连移防回城,不得耽误。事发突然,当天下午,许习庸就急往古渡岗,向蔡晓舟、郑鼎报告了小营盘的变故。蔡晓舟等经过分析,判断敌方可能获悉情报,必须立即宣布起义。
于是,各路起义队伍 300 余人,就在当晚星夜兼程向吴山庙小营盘集结待命。第二天清晨,在吴山庙竖起革命军旗帜,宣布成立 " 安徽讨贼军第四路军 ",推举蔡晓舟任司令、郑鼎为指导员、许习庸为副司令、董伯荣为参谋长、李雨村为总参议。司令部下设宣传队。司令部成立后,还对起义队伍进行了一个多星期的宣传教育和组织整顿,宣布了起义军的纪律。根据备战情况和形势发展,决定于 11 月 23 日拂晓进攻合肥城。
蔡晓舟等人在吴山庙准备起义之时,合肥城内敌人也在加紧准备反革命对策。据史料记载,城内豪绅们一面紧闭城门,一面派陶雨亭前来谈判,但遭到起义军的严词拒绝。
按照预定行动计划,起义军于 11 月 23 日凌晨 4 时许整装出发。天刚拂晓,当时的安徽省长陈调元派来的援军就连续向小营盘方向轰击。起义军在枪林弹雨中仍然奋勇前进,并与敌短兵相接。敌人调集强势兵力,以压倒优势向起义军猛攻。而起义军枪械粗劣,子弹短缺,又缺乏战斗经验,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激战一天,坚持到傍晚才主动撤退到古渡岗。考虑到陈调元在继续增援围剿起义军,形势十分险恶。为此,司令部开会决定部队疏散隐蔽,伺机再起。
起义意义深远吴山庙武装起义最终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合肥地区领导、国共联合参与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其作用和影响却是极其深远的。
首先,起义的失败并未阻挡革命者的脚步,反而增加了他们的革命斗争经验,他们依然前行,用生命去战斗。例如,聂鹤亭,1927 年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1930 年至中央革命根据地,后参加长征,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后被授予中将军衔;蔡晓舟在吴山庙起义失败后,继续坚持革命活动,并发起创办了安徽大学;李云鹤在 1927 年后任中共绥远省委书记、红二十七军司令员、开封市委书记等,后投入抗日的洪流中,联络社会知名人士,团结他们与共产党同仇敌忾,建立了一个共同抗日的统一战线 ……
最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不大的革命运动,还从一个小山村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1936 年,美国记者埃德加 · 斯诺采访长征到达陕北的吴山庙起义领导人之一——聂鹤亭时,他充满感情地回顾了吴山庙起义经过。斯诺将谈话内容整理成文,收录进他记述中国革命的著作《红色中国杂记》中,从而为世人所知。
○埃德加 · 斯诺的《红色中国杂记》一书
在《红色中国杂记》一书中,聂鹤亭是这样向斯诺描述吴山庙起义情况的,"…… 我回到上海时,北伐已经开始,党派我去了合肥。在合肥,我和另一位从上海来的同志在第六中学打通了关系,学校把我们介绍给皖西的民团,他们大约有一百七十到一百八十人,有一百一十杆枪,我们说服了大约一百人转向我们这边 …… 我们装成被打败的安徽人照原路返回合肥,在那里看到了起义时与我们合作过的卫兵首领。第二天,我们急忙赶往上海去和党组织取得联系 ……" 而从这些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聂鹤亭对这次起义失败的惋惜,及对以后革命的信心。
○许习庸手稿《吴山庙起义始末记》
1996 年是吴山庙起义 70 周年。这年 11 月,合肥市委、市政府在吴山镇隆重集会,纪念吴山庙起义 70 周年。为缅怀革命先烈,教育后人,还决定在吴山庙武装起义旧址新建吴山庙武装起义纪念碑,并于 1997 年 10 月建成。现在,这里已成为合肥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吴山庙武装起义纪念碑
崔建军 鲍雷 合肥晚报 ZAKER 合肥记者 程堂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