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1-08-12
“深圳上市公司创新密码”系列报道之三 | 三十年老牌企业方大集团连续三年入选“中国上市公司创新指数500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8 月 9 日,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与深圳报业集团深新传播智库联合发布《2021 中国上市公司创新指数报告》,推出 "2020 中国上市公司创新指数 500 强 "。方大集团入选该指数 500 强,这是方大集团自 2019 年至 2021 年连续三年入选该榜单,彰显了方大集团卓越的持续创新能力。为揭秘方大集团三十年来的创新 " 密码 ",读创 / 深圳商报记者前往方大集团总部,对方大集团董事长熊建明进行独家专访。

▲方大集团董事长熊建明。由方大集团供图。

做深圳经济特区四十年幕后英雄

2020 年 10 月 14 日迎来了 " 高光时刻 " ——这一天,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庆祝大会在深圳前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而这栋重要建筑的幕墙系统是方大承建的。熊建明告诉记者:" 这个建筑的幕墙外看似平淡无奇,而幕墙系统蕴含着很多高科技元素,在节能减排、防晒通风等领域已经达到世界顶尖水平。"

▲由方大承建幕墙系统的深圳前海国际会议中心。由方大集团供图。

熊建明强调说,这个会议中心是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建成的。" 去年疫情,方大近百员工在里面封闭施工,包括过年,一直到八月底撤出来,把这个项目抢完了。我觉得这就是深圳的一种精神,不断的努力创新。我们确实是能够打硬仗!"

幕墙行业 " 春天的故事 " 从深圳新闻大厦讲起

深圳是一座摩天大厦之城,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41 年来,深圳罗湖、福田、南山、宝安、龙岗、龙华等区,从东向西、从南向北慢慢 " 长高 "、" 变美 "。每一个区都曾经是一个个 " 大工地 ",无数的脚手架、建筑工地造就了如今这座建筑美轮美奂的城市,而许多座摩天大楼背后都有方大人的汗水和智慧。

三十年来,方大集团一直深耕建筑幕墙领域。在熊建明内心深处,他认为 1994 年做的深圳新闻大厦幕墙具有 " 里程碑 " 意义。这栋大厦位置比较特殊,紧邻深南大道邓小平画像。" 深圳新闻大厦的幕墙是方大做的,到今天快三十年了,在深圳的高楼里面还算是有点历史了。"

▲由方大承建幕墙系统的澳大利亚万豪酒店。由方大集团供图。

最满意的建筑:永远是下一个

最近十年,前海国际会议中心、深圳宝安机场 T3 航站楼、深圳新会展中心、深圳湾体育中心、深圳龙岗 " 水晶石 " 大运会主场馆、" 大潮起珠江 "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等标志性建筑更是如雨后春笋般集中涌现,而这些建筑的幕墙很多是由方大集团匠心 " 智 " 造的。熊建明时常谦虚地说:" 幕墙就像建筑的衣服,我是为建筑做‘衣服’的,我只是一个建筑的‘服装师’。"

除了深圳,目前国内外不少著名建筑的 " 衣服 " 都出自方大之手,当被问及哪栋建筑的幕墙最令熊建明满意,他却表示对建筑幕墙工艺和技术的匠心追求是无止尽的," 现在找不到一个最满意的,总是有不完美之处。" 对于熊建明而言,令他最满意的建筑幕墙永远是下一个。

对于有创新的企业而言没有 " 夕阳产业 "

有人说建筑幕墙是夕阳产业,熊建明不这样认为。他对记者称传统产业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思维、夕阳技术和夕阳企业。" 幕墙我做了三十年,传统产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夕阳产业。比如我们吃饭、穿衣,已有几千年。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让传统产业通过现在的技术,让它赋能,让它迭代,所以我三十年前做的幕墙和我现在的幕墙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方大集团董事长熊建明。由方大集团供图。

过去做幕墙是人海战术,在幕墙生产车间,从折弯到焊接,不但劳动强度大,切割有铁屑、灰尘、噪声等污染,而且焊接对眼睛有伤害。熊建明介绍,方大已经由 " 制造 " 向 " 智造 " 转型,如今这些工作逐步由自主研发的机器人、机器臂去完成:自动送料,自动焊接,自动打胶 ……" 以前需要十个人的工作,现在只需要一个人操作,效率提高了很多倍。"

▲方大东莞松山湖智能工厂。由方大集团供图。

▲方大东莞松山湖智能工厂。由方大集团供图。

给每块幕墙办一张 5G" 身份证 "

2019 年是中国 5G 商用元年,而从 2019 年开始,方大工地已开始实现 5G 工业化运用。据介绍,每块幕墙板材和型材都有很多不同尺寸,有时尺寸相近很难用肉眼区分,如果坏了一块,更不知道哪里去找。有了 5G 赋能,方大给每一块幕墙板材和型材一个 " 身份证 "。熊建明说:" 通过每块幕墙的‘身份证’,记录其生产、运输、安装全过程,随时可以调取其位置、尺寸、材料,以及生产时间等各种信息,做到安装、维修精准无误。"

熊建明认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方大集团创立 30 年来,坚持 " 科技为本、创新为源 " 的经营理念,培育创新土壤,引流创新活水,重视创新人才,组织优势科技资源协同创新,专利总数、制订行业标准数位居同行业前列。" 我们积极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打造行业内首家智能工厂为目标,探索新兴技术对传统制造业的赋能空间。创新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产品的推出,为方大集团持续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 敢为天下先 " 方显英雄本色

1991 年 12 月 28 日方大集团成立于 " 敢为天下先 " 的深圳蛇口,从做建筑幕墙起家。记者问熊建明 " 方大 " 的名称有何寓意,作为方大集团创始人的熊建明解释道:" ‘方大’二字简单、朗朗上口,有‘天方地大’之气!"

方大集团是我国第一批 A+B 股股票同时上市的民营企业,1995 年 11 月 29 日方大 B 股上市,1996 年 4 月 15 日方大在深交所上市,股票代码 000055,现总市值 48.11 亿。

▲1995 年 11 月 29 日,方大 B 股上市。由方大集团供图。

方大成立三十年来,公司的业务从单纯的幕墙发展到现在的节能幕墙、地铁屏蔽门系统及软件开发、新材料、新能源、总部基地等产业,但主营业务没有变,主要管理层没有变,控股股东没有变,创新理念没有变,创造了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 " 传奇 "。

在地铁屏蔽门赛道做 "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

如今方大集团共有 6 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连续多年荣获纳税大户称号,累计获得专利和著作权近千项,主编、参编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 43 项,幕墙业务全球前列,而地铁屏蔽门系统、PVDF 铝单板 2 项产品的技术性能和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居全球第一。

那方大是如何将业务从幕墙拓展到地铁屏蔽门的呢?熊建明对记者称这是一次偶然,"90 年代末,我去欧洲出差,发现地铁有用屏蔽门,我心想地铁屏蔽门无非就是两块玻璃,这么简单,估计跟幕墙结构差不多。"

结果回国一做才知道,地铁屏蔽门远非两块玻璃门那么简单,背后还有整套的软件、DCU、控制、电机等等系统的技术和知识产权。于是熊建明组建团队,从 1999 年到 2002 年,足足花了三年时间研发,最终拿到第一个订单——上海地铁一号线马戏城站,并一炮打响。

随后,方大承建了北京、广州、深圳、台北等地地铁屏蔽门项目。熊建明介绍,由于地铁屏蔽门是整套设备系统,所以方大还有幸成为 1949 年以来台北第一套来自大陆的成套机电设备的制造者。" 以往地铁屏蔽门全部是国外世界 500 强公司做的,我们打破了这一领域的技术垄断,2010 年我们起诉一世界 500 强企业侵犯公司知识产权,并最终获得赔偿。经过多年努力,现在方大已成为这一领域全球最大的供应商和服务商。"

▲由方大承建地铁站台门系统的全自动运行地铁线路——济南地铁 2 号线。由方大集团供图。

将节能减排和 " 碳中和 " 进行到底

据介绍,中国南方夏天炎热,地铁空调能耗大,用全高的屏蔽门系统能节省 70% 到 80% 的能耗。另外,方大在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领域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记者在方大大厦采访熊建明的过程中,他告诉记者这栋大厦就是全国第一幢太阳能光伏与建筑一体化幕墙建筑,自建成以来地下停车场用电来源于大厦自身光伏发电。" 此外,我们的新大楼叫方大城,于 2018 年建成,在节能减排方面采用了更先进的室内外空气循环系统,仅此一项估计可降低办公室用电能量约 8%。"

▲深圳方大城。由方大集团供图。

熊建明表示,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建筑需要使用空调、暖气、电灯等电器,建筑能耗是人类碳排放的一个大头。" 这三十年来,方大集团的产业始终围绕着节能环保产业方向。我们没有动摇过,看我们现在做的还是节能环保。"

专家:为连续三年上榜 " 创新指数 500 强 " 的企业点赞

方大集团年报显示,公司 2020 年实现营业总收入 29.8 亿;实现归母净利润 3.8 亿,同比增长 9.9%;净利率为 12.8%,同比提高 1.3 个百分点。

熊建明以 " 行稳致远 " 作为自己公司的经营之道。1991 年方大集团刚成立时,熊建明用一块红板子写了两句话、八个字:" 科技为本,创新为源 ",这成为方大立足的根基,三十年未曾改变。说到对于公司未来的愿景,熊建明希望方大成为一个百年老店," 一个不断创新的百年老店!"

浙江大学校学术委员委员、管理学院教授、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主任郭斌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中国上市公司创新指数报告》选取中国 A 股上市公司为评估对象,基于创新势力和创新效率两维度构建评估模型,通过大数据测算出 "2020 中国上市公司创新指数 500 强 "。方大集团能够连续三年上榜,这充分说明深圳这家老牌上市公司在创新领域的实力。

郭斌称:" 深圳是创新之都,方大集团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研发的长期持续性投入,以及专利发展和保护方面表现突出。方大集团专注于建筑幕墙、地铁屏蔽门等细分赛道,这些领域对于金属原料有大量需求,由于企业的规模效应和先发优势,在材料议价权等方面有优势,良好的营收与持续创新形成了良性循环。"

读创 / 深圳商报记者 周良成

相关标签

深圳 建明 经济特区 上市公司 高光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