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1-08-12
深晚报道 | 深晚记者独家采访首位在深圳美术馆举办个展的市直属学校美术教师 用百年前古典印相工艺致敬建党百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深圳美术馆位于罗湖区东湖公园内,爬上一条蜿蜒的长坡,光透过两侧的大榕树窸窸窣窣地洒下。8 月 11 日,有市民走在这条光影斑驳的路上,路的尽头是深圳美术馆正在展映的深圳高级中学(集团)美术教师房景楠的 " 百年心印——房景楠手工印相作品展 "。在这里,房景楠用一百多年前的传统手工影像构建了一个光影世界,致敬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在这里,你会在数字和虚拟世界之外领略一种复古美学。

▲ 8 月 11 日,房景楠向深晚记者讲解自己的作品 陈玉 / 摄

据悉,该展览是古典印相工艺作品首次在深圳集中展出。房景楠也是首位在深圳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览的市教育局直属中小学校美术教师。

用百年前工艺致敬建党百年

展览于 8 月 4 日至月底在深圳美术馆展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作为一名党员,房景楠在党史学习教育后,将自己的心得感悟融汇在作品中,向党献礼。此次共展出 65 件作品,创作时间最早的有 2016 年的作品,但大部分是房景楠今年的新作。这 65 件形式各异的作品,包括致敬革命先辈,反映特区精神,记录城市建设、人文风貌等题材。

▲ 8 月 11 日,房景楠讲解着自己的作品 陈玉 / 摄

此次展览,房景楠旨在用一百年以上历史的古典工艺致敬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同时他也希望借助这些颇具 " 古典意味 " 的作品,唤起公众对传统手工影像的重新审视,从传统工艺的 " 不确定性 " 中发掘穿越时光、历久弥新的时代特征和审美价值。

复古,怀旧。一走进展厅,一幅幅画面透过或蓝或灰或黄或绿的色调,让人一下子沉浸在浓浓的复古情调之中。靠近展厅门口的作品《集结号》能一下子抓住观者的眼球,八名老红军跃然在泛黄的纸上。房景楠先根据素材画出八名老红军的形象,再制作底版,然后采用树胶重铬酸盐工艺依次印在水彩纸上。作品中间的军号采用四色树胶工艺,再将老红军和军号一起拼成一个画面。

▲房景楠和他的作品《集结号》 陈玉 / 摄

《特区精神》采用蓝晒工艺印制在宣纸上,呈现蓝色调,该作品被深圳美术馆收藏。这件作品由两部分内容构成,上部分是行走在上班途中的深圳人,他们以城市建筑为背景,迎着朝阳,赶赴各自的工作岗位。房景楠认为,正是因为无数勤劳、敬业、上进的一代代深圳人,才创造了特区经济腾飞的奇迹,成为了 "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 的特区精神最生动的写照。

每次制作都像一次寻宝冒险

2016 年春节,房景楠偶然在朋友圈中看到手工印相的作品,他觉得 " 新鲜 ",一直从事美术的他从没有见过这种东西,好奇心驱使着他深入了解。

" 手工印相 " 又被称作 " 古典摄影工艺 " 或 " 古法印相 "。它起源于 19 世纪初,是在数码技术、银盐工艺之前的各种转印技术,流程一般包括底版制作、感光、显影、定影等过程。

▲房景楠开设古典印相讲座 受访者供图

搜集资料的过程像大海捞针。但房景楠钟情于手工印相散发着的独特的复古质感。" 与如今的数码影像和早一些的银盐照片不同,手工印相的质感是粗糙的、哑光的,它所呈现的色调也跟如今的黑白、彩色不同,是一种非常奇妙的色调。" 房景楠说。

房景楠喜欢具有时间厚度的事物。"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作为美术人都是着眼于历史,关注当下,再去表现未来的一群人。" 所以,房景楠深深着迷于手工印相所带有的历史质感,所透露出的沧桑味道,所糅杂承载的往昔记忆。

房景楠认为古典印相有着技术性、实验性和唯一性三种特点。它的每种工艺都包含了一整套技术和流程,制作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至今仍然有创新和改进的空间。由于手工印相可以不采用底片,又因为一致性或重复性差,使得每张作品不尽相同。这三种特性让房景楠觉得,每次制作都是一次寻宝冒险,在一系列流程最终完成之前,你永远不知道作品能否成功。

▲作品《集结号》 受访者供图

查找完资料后,房景楠兴冲冲地打算自己尝试。当时没有什么专业设备,他就自己设计,从网上定做木板,采购紫外线灯管、电线、继电器,自己组装成一个可折叠的木质曝光灯箱。那段时间,他每天都在做实验,脑子里无时无刻不在琢磨。他窝在狭小的办公室里,拉上窗帘,给纸张刷感光剂,头顶上挂着的是正在晾干的纸张。同一办公室的同事受不了这种 " 暗无天日 " 的环境,只好搬到别处去。由于没有专门的水槽,显影和清洗环节只能在洗手间,经常一待就是半天。" 那时候全身心投入其中,真是疯狂和难忘啊。" 房景楠感慨道。

▲房景楠给学生上课中 受访者供图

想要完美重现一百多年前的印相工艺是颇具挑战的。初期,房景楠总是失败,显影后的影像经常过曝或者欠曝,细节丢失严重。在经历了十几次失败后,房景楠终于寻得了自己的 " 宝藏 "。" 当成功显影的那一刻,我非常激动。" 他拿着湿漉漉的相纸迫不及待地跟同事和朋友们分享。

大力推广 使手工印相成为融合传统和当下的艺术形式

最初做手工印相的日子是孤独的。失败时的失落,成功时的满足,房景楠都没有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分享。就像独自一人远足,看过壮丽的风景,也遇到过艰险困苦,却始终孤身一人。

▲作品《诉说》 受访者供图

" 你看这个作品的光影效果,很值得我们学习,是不是?"8 月 11 日上午 10 时,房景楠的展览吸引了罗湖区文化宫的写生团,文化宫的老师正给学生讲解着房景楠的作品。当房景楠来到展厅看到孩子们坐在地上,正临摹着自己的作品时,他立马掏出手机,1 米 85 的大个蹲在地上,用手机记录下这些画面。

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房景楠致力于借助手工印相进行现代媒体艺术的普及教育和研究。自 2016 年起,他先后在深圳高级中学(集团)高中和初中学段开设校本课程《数码摄影与手工印相》,并成功申报了深圳市中小学 " 好课程 " 项目。随后,他用了 2 年时间编写了学生用书、教师用书和课程纲要,形成了完备的课程体系。他还在国家、省级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论述和发掘手工印相的美育价值。

▲作品《特区精神》 受访者供图

2016 年,在房景楠的第一次古典印相选修课堂上,一上课,房景楠就把教室的窗帘拉上了,学生们从没体验过 " 黑暗的课堂 ",各个都聚精会神地盯着他。" 我来给你们演示一下。" 房景楠说完,10 多个学生围在他的身边,以为老师要变魔术呢。当房景楠把感光剂刷在纸上,经过曝光并显影时,班里传出了惊讶的声音,原来老师真的在变魔术。那期课程结束后,房景楠加了一些同学的微信。直到多年后,还有学生和他提起那期课程,他觉得非常满足。

房景楠认为,当今时代无疑是数字化的时代,年轻学子们难以接触到数字技术之外的传统技艺,更容易沉溺在虚拟世界中。因此,他希望通过介绍和普及手工印相工艺,帮助学生打通对绘画和影像的认识,并借助数字技术加以改进和创新,使之成为一种融合传统和当下的艺术形式,从而进行思想和观念的表达。

展览逛到最后,如果细心一点可以发现,最后一件展品是房景楠的自画像。这是房景楠的私心,自画像就像是他的化身,他把自己融入在了展览里面,和作品并列在一起,也和每一位观展的人一起。

深圳晚报记者 王宇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