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金牌照亮现实,还是用冠军证明现实。这一问题不仅秤量金牌在不同环境的重量,也关乎环境对个人生活机遇的分量。
天才少女,一跳成名。这是中国跳水队经常发生的故事。故事的新角色是全红婵。七年前,她在村小操场跳格子的时候,被前来挑苗子的跳水教练发现,就此接住了幸运女神抛来的橄榄枝。从跳水之乡湛江出发,14 岁的全红婵逐渐成长为东京奥运会的跳水冠军。和同乡前辈劳丽诗与何冲一样,出身寒微的全红婵走上了一条用跳水开辟生活的蹊径。
天才少女的称号不独属于全红婵。同样是东京奥运,同样是跳水冠军,15 岁的陈芋汐在这个夏天收获 1 金 1 银。和全红婵励志逆袭的故事不同,陈芋汐来自上海,出身体操世家,祖父曾是上海著名体操运动员,父亲是体操高级教练,母亲是体育学院副教授。6 岁那年,练体操的陈芋汐被跳水教练史美琴看中,就此从体操房转到跳水台。史美琴是新中国第一位跳水世界冠军,同时是奥运冠军吴敏霞的恩师。
从广东湛江到上海徐汇,两位天才少女的跳水人生在东京的 10 米跳台交汇。纯真可爱,风云际会。这是时代的两位少年。她们年龄相仿,际遇不同。她们同样天赋异禀,同样刻苦训练。她们在奥运赛场上同时出彩,站上了同一领奖台,但金牌和冠军之于她们却或意味着不同的分量,而更远方的领奖台还隐约不可见。
-2-
夺金之后,喧嚣而至。正如劳丽诗当年在湛江引起轰动,全红婵的金牌也让乡村不再平静。网红直播,企业送钱,领导关怀,游乐园发来邀请,家门口堆满辣条,医院也开始表态,将为全红婵的爷爷及妈妈提供全方位医疗保障服务," 请全红婵放心 "。在全民反对 " 唯金牌论 " 的今天,人人都想从奥运奖牌上抠下一些利益。
一枚金牌帮助全红婵压住命运的水花,她的父母则用理智和克制帮助全红婵压住喧嚣的水花,将企业捐赠的现金和房产纷纷退回," 不能消费女儿的荣誉 "。在时代少年们的成长故事中,懂得理智和克制的父母确实不多但不可或缺。比如,全红婵去练跳水的初衷是 " 不想读书 ",而同意全红婵练跳水的决定来自父亲,原因是 " 反正有书读 "。
在陈芋汐的成长故事中,有关父母的细节更是无处不在。比如,陈芋汐最早被父母带去练体操是因为身体不好,希望体育可以让她 " 强身健体 "。再比如,为了方便陈芋汐训练,父母专门买了一辆车,还搬了一次家。还有一个细节非常有意思,当陈芋汐开始跳水生涯之后,她的父母依然为她规划了一条读书的道路,因为身为教练和专家的他们真切地知道," 搞专业体育太辛苦了,要出成绩也实在太难了 "。但在最后,他们还是尊重了陈芋汐的选择。
全红婵和陈芋汐都是幸运的少年,但幸运的人各有各的幸运。全红婵的幸运是在为数不多的可能中,紧紧抓住了一丝生活的可能。陈芋汐的幸运是在为数众多的可能中,轻轻握住了自己选择的可能。我们不必讳言,全红婵的生活未必没有出口但确实没有太多出口,如她成绩不好辍学打工的哥哥,如她成绩很好冲杀于高考独木桥的姐姐。陈芋汐的生活未必很多出口但确实拥有一些出口,这些出口既来自大城市的教育资源,也和体操世家的环境背景有关。
-3-
站在职业竞技的角度,全红婵和陈芋汐还要面对职业生涯的种种挑战,比如跳水运动员需要跨过的发育关。人们可能还记得奥运冠军任茜的故事,2016 年在里约,15 岁夺金的天才少女让无数人相信属于她的跳水时代已经到来。但 5 年之后,任茜被更年轻身姿更柔软的全红婵陈芋汐们所取代,无缘东京奥运。一位运动员的周期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无缘东京的又何止一位任茜。
站在生活机遇的的路口,全红婵和陈芋汐还只是少年人。一块金牌可以照亮现实,给家人带来更好的生活,一个冠军可以证明现实,为自己坚定当初的选择,但它们都无法穿透生活的现实。这个夏天的东京奥运之旅是一个路口,生活已经为全红婵和陈芋汐亮起了一盏绿灯,但走向何方,去往何处,往往和家庭教育与生活环境不无关系。
全红婵和陈芋汐共同所处的位置是两个人职业机会的幸会,也是两群人生活机会的际会。但时代的少年不止两个人,也不止两群人。祝愿时代的少年都有光明的前途。
编辑丨李雪岚
责任编辑丨石雨涵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来源丨有马体育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