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ZAKER广州 2021-08-15
日本投降76周年,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65人,他们用余生等一句道歉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据新华社电 8 月 14 日,"8 · 15" 纪念日的前一天,94 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在家中翻看老照片。老人长久地凝视,轻轻地摩挲着泛黄的老照片,时间仿佛回到了过去。

1937 年,葛道荣的叔父和两位舅舅惨遭日军杀害,年仅 10 岁的他逃进安全区却被日本兵用刺刀刺伤右腿。

" 父亲从未忘记那段历史,每到重要时间节点感触则会更多一些。" 葛道荣的次子葛凤瑾说,父亲花了 10 多年时间,写下近 10 万字,记录自己在南京那段至暗时刻的惨痛经历,取名《铭记历史》,家中子孙人手一份。

对葛道荣所代表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群体而言,如果 "12 · 13" 标志着被黑暗吞噬,那么 "8 · 15" 则意味着光明重来。

随着老人们逐渐年迈,幸存者后代接过了传承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接力棒。自 20 世纪 80 年代起,葛凤瑾一直致力于讲述并传播这段史实。他曾作为幸存者后代代表去日本参加和平主题论坛。

" 近几年来,许多幸存者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加入维护和传播史实的队伍中,为和平贡献新力量。" 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会长张连红说。

截至目前,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在世幸存者数量定格在 "65"。2021 年以来,已有 7 位幸存者离世,分别是杨翠英老人、蔡丽华老人、李如富老人、陈文英老人、戚振安老人、金同和老人、马继武老人。

老人们进入耄耋之年,既要 " 延续 " 家族记忆,更要努力 " 延缓 " 他们的生命。

往年的 8 月 15 日前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会举行纪念活动。受疫情影响,纪念馆自今年 7 月 27 日起临时关闭。但援助协会与幸存者的联系不掉线、服务从未断档。

打包、消毒、填写地址 …… 连日来,援助协会的工作人员李雪晴和同事们为老人寄送口罩、洗手液等防疫物资,以及毛巾、米油、坚果等爱心礼包。并通过电话、微信等关心幸存者及其家属,了解幸存者健康状况、有无家庭成员患病隔离等,如有困难则一一落实解决。

2018 年,援助协会与江苏省人民医院妇幼分院合作,成立幸存者健康呵护服务队。疫情期间,援助协会设立专人专线,由服务队医务志愿者线上解答健康咨询问题,为老人提供应急诊疗方案,并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开通就医绿色通道服务。

" 幸存者们承载了民族苦难的记忆,既是历史重要的证人,在幸存者的口述实录面前,任何企图歪曲历史的言论都会显得苍白无力;他们也是需要关爱的特殊群体,以个体生命历程传达出比宏观叙事的历史事实更加震撼的感受,真正唤醒人们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认同。"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说。

相关标签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南京大屠杀 日本 和平 侵华日军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