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的公关似乎很喜欢用老板的朋友圈辟谣,今年俞敏洪的朋友圈忙得很——辟了 3 次谣。
一次是传闻新东方开了个座谈会,一次是传闻新东方优能中学开了个 22 万去公海的补习班,还有一次,就是几天前的 " 转型培训父母 ",分别对应外界对 " 双减 " 内容的猜测、对新东方的恶意中伤和对新东方转型的歪曲解读。
从 " 人生已经不易,为什么还要背后捅刀 ",到 " 你特么还有一点人性吗 ",再到 " 绝不打算给家长进行所谓的学科培训 ",俞敏洪的无奈、愤怒尽显其中。
而这背后,是新东方和俞敏洪正在经历一场狂风暴雨。
俞敏洪不止一次对外界表达过 " 后悔新东方上市 "。
一次是在 2011 年的首届中国民办培训教育行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俞敏洪语出惊人,"新东方上市,带了一个好头,也带了一个坏头。"
一次是新东方上市一周年之际接受记者采访时。
俞敏洪谈到了自己的 " 两个后悔 ",一是后悔把新东方做得这么大,二是后悔新东方上市。俞敏洪自始至终都清楚," 做教育和上市还是有一点冲突的。"
还有一次,是 2013 年接受优米网创始人王利芬访谈时,"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把新东方放掉,我恨不得从来没有做过新东方。"
新东方的发展和俞敏洪个人管理能力息息相关,但 " 上市 " 对于他来说却是一件稍显无奈的事," 外部竞争 " 和 " 内部利益分配 " 问题促使新东方 " 必须上市 "。
于外,当时全世界的投资机构都在中国找投资项目,有的基金已经开始找到了教育领域,若有一家外语培训机构早于新东方上市,新东方将面临一个强大的对手;于内,合伙人和其他拥有新东方股权的人都关心股权变现的问题,这些人希望新东方上市。
" 上市不是我个人最佳的选择,但可能是新东方和新东方人的最佳选择。" 就这样,俞敏洪在 2006 年将新东方带到了纽交所。
早在上市前,俞敏洪就意识到了 " 教育 " 和 " 资本 " 的矛盾性,他担心 " 新东方上市是否符合相关政策 "。
2006 年前后,多部门都强调要反对教育产业化,时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指出," 教育部一开始就反对,教育产业化会毁掉中国的教育。"
俞敏洪在个人自传中回忆道,上市前担心相关部门让新东方退市。如今来看,一语成谶。
去年,在线教育一路狂奔,俞敏洪庆幸新东方没有参与这场硝烟弥漫的培训机构广告大战," 大家都觉得新东方已经 out 了,在在线领域再也没有机会。而我自己也有点判断不清,最后唯一能做的就是捂好钱袋子,尽量别引火烧身。"
但实际上,新东方并没有做到独善其身,在整个行业都在烧钱的大环境下,新东方也没有逃脱这种畸形发展。
财报显示,2020、2019 财年新东方在线的销售及营销开支增幅达到了 96.5%、98.2%,2020 财年这一开支占总营收的比重高达 80.7%,而同期,新东方在线的营收增幅仅为 17.6%、41.3%,远低于营销费用的增幅。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东方上市 13 年后,曾后悔新东方上市的俞敏洪,在 2019 年把新东方在线带到了港交所,将 " 第二个儿子 " 送进了资本市场。次年,新东方在港二次上市。
不知道这一次,俞敏洪是否后悔上市。
实际上,俞敏洪本人的教育理念与 " 鸡娃 " 完全不符合。
和学而思注重 " 培优 " 不同,新东方优能中学强调的是 " 补差 ",俞敏洪个人也表示,让一帮三年级学生来学五年级,五年级的学生学初一," 新东方从来不干这样的事。"
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俞敏洪直言,比起激励大学生学习,更激励他们生活," 拼了命只为拿那几门成绩而牺牲大学生活,不值得。"
但干不干鸡娃的事并不取决于俞敏洪和新东方,家长才是鸡娃的主力军。
俞敏洪的这种矛盾性还体现在 " 加大了教育资源不公平 "。
不少人认为,在线教育让更多不发达地区的学生享受了更好的教育,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但也有观点认为,在线教育其实拉大了教育资源的差距。
根据中国科学院大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重点实验室发布的《中国 K12 在线教育市场调研及用户消费行为报告》,K12 在线教育消费人群中,来自一二线城市的用户占比达到了 77%,而 K12 在线教育消费人群中,只有 11% 的人年收入在 10 万元以下,43% 的人年收入为 20~50 万元。
也就是说,K12 在线教育的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小康家庭或教育资源本就较好的一二线城市。
此外,由于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薪资远高于公立学校的教师薪资,体制内的教师选择投奔新东方等机构的案例并不少,而上课外培训班的学生又是家庭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那部分人,这进一步导致了教育资源向有钱人倾斜。
线下呢?从盈利和教师资源的角度来看,新东方这样的企业不可能将教学中心开到偏远山区,这也就注定了教培机构难以缩小乡村教育和城市教育之间的差距,甚至还在加大这种差距。
在做客《十三邀》时,俞敏洪谈到,新东方的教学是有意义的,但是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性,他陷入了 " 左右互搏 " 的怀疑之中," 因为怀疑,所以我做新东方做得不是那么带劲。"
很难说这是不是俞敏洪赚得盆满钵满后说的漂亮话,但新东方上市后,他的理想主义中的新东方,确实已经和资本的意志分不开了。
新东方上市后,俞敏洪的关注点不知不觉发生了变化,从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变成了收入增加、利润增加、投资者高兴、股价提高,新东方上市是他个人苦难的开始。
外界普遍认为,新东方的在线教育落后于对手,新东方在线上市的庆功晚宴上,俞敏洪提到," 我们要在主桌上占有一席之地。"
新东方的在线教育有没有坐上主桌不知道,但没有人能否认俞敏洪的预见性。
俞敏洪很早就意识到了科技互联网对教育的重要性。
早在 2000 年,新东方就和联想成立了新东方教育在线,当时的媒体,还将这种新形式的教育称为 " 网上教育 ",远没有 " 在线教育 " 这个词。
甚至连新东方的企业名,都和俞敏洪的前瞻性有关。
在注册公司名时,俞敏洪认为将来科技一定会跟教育结合,便 " 强行 " 在企业名称加上了 " 教育 " 两个字,这也是为什么 90 年代初期成立的培训公司新东方,却冠上了 " 教育科技 " 的名头。
但由于俞敏洪随和的性格特点,再加上惧怕冒险失败,新东方在技术上的布局相对缓慢,在 2015 年开始引进技术和人才,却没有将技术和业务密切结合,2018 年、2019 年新东方的科技才出现实质性的进展。
去年疫情期间,俞敏洪的个人公众号保持了频繁更新,在《疫情后教育领域投资机会》中,他指出,面向教育的内容、平台和技术提供商是一个重大的投资方向,面向公立学校提供智能化硬件布局、网络服务将迎来市场,这些业务被视为 " 双减 " 落地后的新切口。
此外,近期网易有道、好未来等机构都高调布局 STEAM 教育,早在 2017 年,新东方旗下专注 STEAM 教育的斯林姆国际教育就已成立;最近被曲解推上风口浪尖的 " 家庭教育 ",早在 2008 年新东方就有了相关业务;成人职业培训机构达内教育,背后投资人是新东方 ……
今年以来,新东方更是在多个赛道出手,先后投资了财商教育企业尔湾科技、公考培训品牌导氮教育、STEAM 教育品牌火星人俱乐部等。
而素质教育这类业务,正符合俞敏洪所强调的 " 快乐学习 "。
此外,俞敏洪本人,也在 " 弥补 " 自己和新东方加剧的教育资源不平衡。
早在 2004 年,新东方就开始选派优秀教师前往欠发达地区对教师进行义务培训,后来在 2007 年民盟中央加入后,这一活动被命名为 " 烛光行动——新东方教师社会责任行 "。根据新东方给出的数据," 烛光行动 " 开展 13 年来,超 500 余位新东方优秀教师奔赴多地,培训了四万多名乡村教师。
2017 年,新东方还和好未来共同成立了情系远山公益基金会,双方各出资 5000 万元以改善贫困地区学习环境和师资。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俞敏洪,今年两会关注的议题是儿童孤独症、超大城市流动儿童平等受教权利、利用人工智能提升乡村小学英语教学水平。
在今年 3 月的一场研讨会上,俞敏洪如此说道:" 我后半辈子至少花一半时间,为农村和山区孩子得到均衡的教育机会去努力。"
最近,许久未露面的俞敏洪出现在首期远山小学校长培训营,这是他 " 双减 " 落地后首次公开露面。在大合影和致词照片中,俞敏洪面露笑意。
一个小细节是,除了 8 月 14 日分享了自己 " 雨中漫行永定河 " 的视频,俞敏洪微博最近的动态是,6 月 29 日给乡村教师张桂梅说 " 九死亦无悔 " 的微博点了个赞。
不可否认,新东方的成功乘了时代的东风,出国留学、学科培训、在线教育,一个又一个机遇被新东方踩中,也因此新东方屹立近 30 年。
如今,教培行业迎来大变局," 双减 " 落地,不仅对新东方是一个转折点,对俞敏洪个人而言,也是一场 " 救赎 "。
俞敏洪自称 " 习惯在遇到危机时,去想中间到底有什么样的机会 ",59 岁的俞敏洪和他的理想主义最终将会把新东方这艘大船带往哪里,所有人都很期待。
参考资料
1、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俞敏洪亲述新东方创业发展之路,俞敏洪,中信出版社
2、俞敏洪 人生有惑,徐梅,南方人物周刊
3、俞敏洪:科技是一场残酷的、不留余地的竞争,静婷,36 氪
ZAKER 新闻出品
文 / 黄嘉敏
关注消费、职场和教育
微信:ahuangnum7 请注明来意
编辑 / 肖邦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