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享誉世界的小说家,但他的经典之作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写到自己小说创作的发端:" 但我的来做小说,也并非自以为有做小说的才能,…… 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 鲁迅先生提到的这 " 百来篇外国作品 " 一直以来受到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
由北京领读文化策划,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他山之石:鲁迅读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由北京鲁迅博物馆前副馆长陈漱渝、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员姜异新两代学者,前后三十余年孜孜不倦的探寻,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回答了 " 周树人为什么会成为鲁迅 "。
鲁迅博物馆前副馆长、著名学者陈漱渝表示,鲁迅具有超人的禀赋,丰富的阅历,深刻的思想,惊人的创作力,这些都是成就这位伟大文学家的内在原因。
青年学者、鲁迅博物馆研究馆员姜异新也认为,本题所寻绎的 " 百来篇外国作品 ",具体指向鲁迅在留日时期以 异国语言为工具的文学阅读活动,也就是周树人通过日语或者德语、英语阅读的外国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
《他山之石:鲁迅读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中收入了鲁迅曾经读过的果戈理、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契诃夫、莫泊桑、爱伦 · 坡、雨果、夏目漱石、克尔凯郭尔、王尔德等人所创作的三十八篇作品,还附有一份 " 鲁迅读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统计表 "。这本书的出版为读者进一步了解和研究鲁迅提供了另一个全新的、重要的资料。
《他山之石:鲁迅读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
陈漱渝 , 姜异新 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1 年 8 月
特约撰稿 领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