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1-08-22
徐兆寿:寻觅河西走廊的历史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重新构建凉州文化

作者 | 徐兆寿

凉州地区农业和牧业长期并存,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仍然能看到这样一种五谷丰登、六畜喧嚣的景象:农村很多人家里会养羊、牛、马、猪和狗,甚至是驴。可是现在家里面六畜已经鲜有人养,养猪因为收成甚少,已经很少有人养殖;即便是狗,职责也从看家护院变成了陪伴式的宠物犬。田地倒是还在耕种着,可是人力也日渐被越来越发达的机器工业化生产所取代,乡村实际上正一步一步地走向衰落。父辈们从小十分熟悉的那样一种附着非常强大的文明体系,也几乎分崩离析。现在多是老人和孩子在乡村里面,但是孩子慢慢长大,大多到城市里面去读书,青壮年的劳力都到外地去打工了,也不在村中。所以农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乡村败落了。这也是农耕文明往商业文明转型过程中非常残酷的一面,同时,当然也是城市化建设所带来的乡村的一个调整。所以现在怎样重新建立乡村世界,怎样处理三农问题,是一个新的课题。(根据视频录音整理)

(在我看来,凉州是中原农耕文明与西域游牧文明共同缔造的结果,但农耕文明尤甚,所以当今天东南地区的农耕文明都逐渐变化,失去了原有的农耕文明的主要特色时,凉州的农耕文明就应当适度保持它原来的特色。比如人们盖房子,大都按照城里的样子来做,失去了原来农家四合院的形制。但是人们不知道,城市里的楼房是借鉴西方文明的特色来进行了,基本上丢失了《河图》《洛书》九宫八卦确定的天道形态。中国农家四合院是几千来农耕文明按照天道演绎的结果,绝非随意设计的模式。哪里开院门、开后门、建厨房和厕所都是有规定的,同时,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分别是什么人住也早有规定。院子中间干什么,后院干什么,也是数千年探索的结果。这些不可随意放弃。当然,我是从这种农耕文明被改造和消失的洪流中来观察中国之变的。在今天复兴中华文明传统的时候,我们更要适当地留下甚至恢复中国人的建筑面貌。这里有道法在,有真理在。这也就是我说的以凉州为方法来重新看中国和世界的道理。)

(配图:2020 年的武威乡村;照片来源:董彦成)

何为五凉

我们总是解释说雍凉之地,但是整个河西的地方,比如说张掖、酒泉,包括敦煌,还有今天的陇南、陇东地区的很多地方,以及天水的一些地方,人们在解释的时候也说自己属于雍州或凉州。所以我们实际上就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到底雍州有多大?雍州的地盘包括哪些地方?凉州是什么时候才形成?所以它还面临一个问题,一个行政区划上的凉州和一个文化内涵上的凉州的区别,所以我们需要来解释这个问题。

我们现在看到的关于凉州的解读最早来自于一个学者,名叫张澍,他引用的是汉代一个学者的说法,公元前 126 年。那时汉武帝的时候,那一年正好是张骞凿空西域回来,他给汉武帝描述了匈奴右贤王管辖的地方,即今天的甘肃部分地区,主要是河西走廊和新疆以及其以西的广袤世界,就是西域。实际上在我看来就是当时的世界图景,当时整个世界是一个什么样子。在张骞凿空西域,也就是从西域回来以后,他一下觉得世界还是很大,很多地方第一次看到,所以叫“凿空”。他说西王母国家的人后来就到那个叫条支国的地方去了,在哪里呢?历史学家说是今天的两河领域。

但是,张骞告诉我们,那个时候的河西之地,不属于中华汉帝国的版图,它是茫茫西域世界的一部分。这是《史记》里记载的。但实际上是什么样子?汉帝国之前是什么情景?很多学者并没认真去研究过这个问题,所以今天我们要破这个题。我们老说,凉州在汉武帝之前是雍州之地,到底怎么去讲?(根据视频录音整理)

(这是蛮荒中的文明。是“满天星斗”时期华夏最亮的星空大地。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基本上在甘肃东部,西边到达河西走廊的中部山丹一带,山丹以西暂时停止了,是另一种文明的延续,不知以后有没有考古上的证明。大地湾文明还没有被特别标出和解释,但它要比仰韶文化早得多。史学界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有很多解释,但既然要遵守考古的时间,为何又不遵守?这是很有意味的。这大概与司马迁《史记》里的一系列论述有关,与中原文明中心说有关。但也是这个原因,我们一直认为中华文明是一个封闭的自给自足的文明,基本上与外界不发生太多关系。事实上,我们今天吃的小麦、土豆、西红柿、西瓜等这些食物全都是从西方走来的,且是被我们主动请进来的。小麦和土豆尤其重要,这是中国人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今天的黄河流域,我们基本上还是靠这些食物来生活。否则,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放弃这些食物,我们北方人该如何生活?)

(这基本上是根据《山海经》描述的情况确定的一个九州范畴。九畴从哪里来?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出自《洛书》,而《河图》孕乎八卦。孔子在《易经》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大概都是一个意思。现在的人们一听说这些就头脑发晕,想都不想就将其打入“迷信”这个地狱里。这可是把老先人们打入了地狱。根据我这些年的研究,它们基本上讲的是天地人的规律,《洛图》讲的是太阳历时代上古先人们对四时历法运行规律的总结。那时,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很紧张,人的能力也有限,所以一切都以自然规律为准,这样就没有多少伤害了。这便是上古时人们的智慧哲学。《洛书》不仅是人的身体的规律,也是天地的规律。这就是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来源。阴阳五行、八卦、九宫全都是古代天文学和地理学、生物学等学术的综合,是那时候学术大数据的总结结果。大禹依天道而建九州,西边两州为雍梁二州。西北是雍州,西南是梁州。后在汉时将雍州改为凉州,梁州改为益州。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商以来帝国的版图失去了西边二州而不自知的原因,这种情况也导致周秦时的版图依旧如此,司马迁也便只能这样来讲的。这也就能解释当张骞再次开通西域其实不是先开通雍州,然后再向西开拓,而梁州同时也被阻塞,阻塞后的梁州开始与中亚各国发生交流,这就是今天看到的三星堆文明。)

(张骞出使西域,也带着一个任务,即考察西王母国、昆仑,一是神话和文明的源头,一是黄河的源头。都很重要。但此时,它们都在西域。)

(以上地图是在谭其禳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上重新标注的。)

寻觅河西走廊的历史

我们现在再来从古代的历史中,去寻觅河西走廊的一点点的历史。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历史,在汉武帝之前最多的是《山海经》。当然还有其他的典籍,但是《山海经》最了不起,也是最被人重视。只是很多人以为《山海经》是一部神话,不能成为历史。我常常在想,人类在文字产生之前,是口语传播时代,那时就是口耳相传。这段历史可能远比我们的文字时代要长。这些口传的内容其实就是我们心中的历史。犹太教就是一个仍然存在的例子,古希腊神话也是,但它们在后来都被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所重视。只有我们中国,把这段历史不当史。司马迁说的很直截,因为它有太多的鬼怪神奇,不是我们日常中所能见到的。这种观念当然是非常慎重的,也是可取的,但因此而一概否定其价值,则有些草率了。西北和西南以及东北地区有很多民族就是口耳相传的史诗,它里面一定有信史。所以,我们虽不能把《山海经》直接当成信史来看,但也要确信它有信史在里面。

山海,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山水的意思。古代水很大,到处都海,后来海水降到东南一带,陆地升起,海变成了水,所以“山水”一词便较流行。我们中国古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风俗,叫风水学,也就是中国的山水地理学。后世学者们讲山水地理时基本把它讲成了物质化的存在了,但在古老的风水地理学家那里,山和水都带着我们看不见的灵气。山、水、时间、日月、人或各种事物都始终成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它们彼此之间有我们看不见的但确信存在的各种关系。这是天地的关系,是山水万物之间的关系。我们现在把人类自己的意识放的太大了,不太相信古老的自然地理学了,所以我们也失去了感知自然地理的能力。反过来讲,因为我们智力上的发达和感知能力的降低,就只能相信已有的知识,而不再重视和认可大自然本身的力量了。《山海经》当然讲的不是这个事情,但是它是我们古老的自然地理学的雏形,它记载了当时华夏文明形成之初那些传说中的山。可能因为口耳相传容易出错的原因,所以等到它见诸于文字时就已经离原来的真相非常遥远了。这是它的问题所在,但是它的逻辑和思想应当被我们重视。

《山海经》的最后写了一句话:“天帝命大禹,来做九州。”所以大禹治水之后做了一个事情,把天下封为九州。“九州”用我们今天的思想是没法去解释的,但是古代非常清晰的思想脉络,就是我们看到最早的《河图》《洛书》的模式,九宫算法。古人就是按照这个方式来治理国家和山水,在夏代也就是大禹的时候用的最多的数字就是九。所以中国最早的版图为什么叫九州?就是从大禹开始的。

也有传说,大禹在我们白塔山顶上的九州台分的九州,有时候觉得也是可以说得通的。现在考古学家们有一种说法,齐家文化圈大概是大禹的王国。齐家文化基本上就分布在今天的甘青和陕西的一部分地区,而这些地区的中心就是兰州。这可能是巧合。我们从史书上看到的中心显然不是兰州,还是在今天的河南,从河南往四边分了九州,这时候就出现了雍州。我常常在想,也许我们的文化圈有一个逐渐东移的过程。最早可能是昆仑为中心的文化圈,它以最早的《河图》《洛书》为思想,后来就往东移,这就是齐家文化圈,也可以说是华夏文化圈,这当然应当是夏早期。再后来,又往东移,便形成了中原文化圈。今天的很多考古都指向这一点。它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中华文明从来都是多种文明交流合和的结果,因为它是整体性观念和包容一切的胸怀使它从一开始就像天地一样能容纳世界上所有的思想,然后让它们交流、融合并形成新的思想。

雍州就是大禹分的九州中最西边的州,到汉代时雍州缩小,有了凉州。(根据视频录音整理)

(这是整个中国文化在史前时代的大致分布,可以看出,甘肃文化自成一格,且在当时的陶器时代引领风尚。甘肃的彩陶不仅仅是中国之最,且是世界之最。这里面的文化价值并没有多少人去挖掘和陈述。至于更为古老的大地湾文明,则因为其数量不多而被冷处理了。这也需要有志之士重要去考古、发掘。我以为,这些考古以及《山海经》中的神话考古若是被部分证实,中华文明的源头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就顺理成章了。)

(以上地图是在谭其禳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上重新标注的。)

编辑 | 张亚君

责任编辑 | 胡淼山

值班主任 | 崔凌云

来源 | 当代文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