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产能不足 " 断供 ",华北制药被列入国家药品集采 " 黑名单 "。
8 月 20 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发布公告,第三批国家药品集采中选企业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 华北制药 "),因在山东省未能按协议供应中选品种布洛芬缓释胶囊约定采购量,而于 8 月 11 日提出放弃中选资格。
同时,相关部门将华北制药列入 " 违规名单 ",并取消企业自 2021 年 8 月 11 日至 2022 年 5 月 10 日参与国家药品集采活动的申报资格。
这是自 2018 年国家启动 "4+7" 药品集采试点工作以来,出现的首个因 " 断供 " 而被列入 " 违规名单 " 的企业。
受此消息影响,华北制药今日开盘一字跌停,报 9.11 元 / 股。
据悉,在 2020 年 8 月第三批国家药品集采中,共有 4 家企业中标布洛芬缓释胶囊,分别是上海信谊天平药业、珠海润都制药、南京易亨制药、华北制药。
其中,华北制药的中标价最高,为 0.268 元 / 粒。中标范围覆盖天津、山西、山东、湖北等七个省份。山东在所有省份的采购量中排第三。
随后,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通告,由珠海润都制药替补,继续为山东省供应布洛芬缓释胶囊。此前,珠海润都制药在布洛芬缓释胶囊这一品类上的中标价为 0.2025 元 / 片。
昨晚,华北制药公告回应 " 断供 " 行为,总结起来有以下三条重点:
一是中标药品布洛芬缓释胶囊供应严重不足。按照规定,中标后的第一年,华北制药需要向山东省供应 2511 万粒。
但实际上,去年 11 月执标,半年时间过去,华北制药仅向山东省供应 365 万粒,连五分之一都不到。
二是" 断供 " 原因。内部人事、外部疫情、审批流程长等因素,导致扩产工作推进较慢;
三是此次 " 断供 " 弃标对公司的业绩影响不大,但是否会影响到后续国家第六批药品集采活动,以及入选产品的销售情况还无法评估。
其实,华北制药给出的 " 断供 " 理由不难理解。
布洛芬缓释胶囊本不是华北制药的主产品,现有产能十分有限,中标后需求规模迅速扩大,对现有产能造成巨大的需求压力,而扩大产能又需要时间,加之人事、疫情等诸多外部因素的阻碍,就导致了 " 断供 " 现象。
华北制药的回应公告披露,2020 年,布洛芬缓释胶囊的销售收入为 50.22 万元,仅占公司 2020 年总营收的 0.0044%。
但是,这里的疑点在于,在药品集采过程中,相关管理方一般会对入围产品的资质和厂商的供应能力进行摸底,以确保中标后的持续供应。
而此次华北制药 " 断供 ",为何企业和管理方未能准确评估相关药品的产能状况,或是及时安排扩产,仍然有待解答。
值得注意的是,漫长的扩产项目申报及审批进程也部分拖慢了扩产项目落地。
回应公告中提到,缓控释制剂生产批量变更隶属重大变更,注册申请需提供 3-6 个月的稳定性研究资料,并上报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批准,致使扩产项目的申报及审批进程延长了 6 个月。
不过,从短期来看,失去布洛芬缓释胶囊的中标资格,对华北制药的影响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华北制药需要将山东省第一年的布洛芬缓释胶囊市场销售,拱手相让给珠海润都制药。
但对华北制药来说,这部分销售份额其实无足轻重。
华北制药与山东省协议约定的布洛芬缓释胶囊采购量为 2511 万粒,按中标价 0.268 元 / 粒来计算,合计约 673 万元。
而 2020 年,华北制药的总营收为 114.93 亿元,归母净利润为 9732 万元。与上百亿的营收体量相比,600 多万元的销售额仅仅是冰山一角。
由此可见,失去山东市场对公司营收产生不了实质性打击。
反倒是珠海润都制药,对山东要多承揽 2000 多万粒的供应量,相关产线的压力应该也不小。
但是从长期来看,进入国家药品集采 " 违规名单 ",可能会让华北制药失去在今年年底进行的第六批国家药品集采申报资格(按一年两次的集采节奏来看),进而对集采产品的销售情况产生影响。
最重要的是,作为首个因 " 断供 " 而被相关部门 " 拉黑 " 的企业,华北制药的采招信用直接受损。不仅是第六批国家药品集采的申报会受到影响,后续的集采工作中,华北制药应该也会面临更加严苛的考验。
当然,华北制药被国采列入 " 违规名单 ",也会对其他申报集采的企业形成警示。
实际上,企业出现集采药品 " 断供 ",华北制药并非首例。
去年 6 月,云南医保局公布恩替卡韦、阿托伐他汀钙、苯磺酸氯地平等 8 个短缺产品,涉及供应企业有苏州东瑞、兴安药业、常州四药、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制药、国药集团容生制药等。
去年 11 月,北京市药品阳光采购公告称,因蓬莱诺康药业的二甲双胍片、南京长澳制药的匹伐他汀钙片在短期内无法足量供应,从而增加 3 个月过渡期。
ZAKER 新闻出品
文 / 熊悦
编辑 / 肖邦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