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房颤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最大的危害是形成血栓,导致脑中风,传统上房颤患者通过长期口服抗凝药物预防卒中,但对于出血风险高者来说,无疑 " 左右为难 "。
有没有办法同时解决房颤、血栓两大难题?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成功完成一例房颤 " 射频消融 + 左心耳封堵 ",帮助患者恢复正常心律,同时成功围剿房颤血栓的 " 老巢 ",将血栓和出血风险降到最低,为房颤患者提供了远离中风、改善生活质量的新选择。
46 岁的陈女士 10 年前便出现心悸症状,检查发现心肌肥厚、心房颤动,但陈女士感觉症状不算严重,不太在意,没有及时接受治疗。
一年前,陈女士突发中风,取栓治疗后长期服用抗凝药物预防卒中复发。一年后,陈女士因消化道出血再次来到广医二院。
据广医二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林晓圳介绍,房颤患者是血栓栓塞、脑梗死的高危人群,因其心跳很不规则,血液容易淤滞形成血栓,血栓会顺着血管随血液流到身体各部位,如果进入大脑,就会发生脑中风,严重者导致死亡。传统上,房颤患者一般通过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来预防脑卒中,但抗凝治疗加大了出血风险,陈女士作为出血高风险患者,她和家人都非常担心会再次发生出血。
心内科专家团队经综合评估后,医生为陈女士行射频消融 + 左心耳封堵治疗:射频消融是针对房颤来源部位进行电路的隔离和改良,目的是恢复正常心跳,帮助患者房颤转为正常心律。
术后陈女士恢复正常心律、心慌症状减轻,无不适症状,两天后情况稳定顺利出院。
林晓圳指出,房颤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能出现心悸、气短、胸闷、黑懵等症状,但还有很多患者上诉症状并不明显,尽管如此,房颤对身体的危害一直存在,最大危害之一是形成血栓。左心耳是房颤血栓形成的主要部位,正常情况下心耳不易形成血栓,但房颤时左心耳内血流速度显著降低,随着左房增大,其排空速度进一步降低,加上心耳内肌小梁凹凸不平,血流产生漩涡,导致淤积从而产生血栓。血栓的形成大大增加了脑中风的风险。和非房颤患者相比,房颤患者脑中风的发生风险增高 5 倍,一旦发生脑中风,后果往往不堪设想。
因此,林晓圳建议房颤患者不能因为觉得症状不严重,就不在意,不接受治疗。一旦确诊房颤,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心内科或房颤门诊就医,避免高致死、致残率并发症的发生。
" 左心耳封堵新术式可大大降低房颤患者卒中和出血发生率。" 据广医二院心内科区文超教授介绍,左心耳封堵术是一种微创术式,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特别是在腔内超声引导下,患者无需全麻,恢复快,手术舒适度提高。术后 1 — 2 天即可出院。并且术后短暂抗凝后可改为抗血小板药物,既降低了患者术后服用抗凝药物的比例,出血风险和脑中风发生率也大大降低,生活更自在。
采写:新快报记者 高镛舒 通讯员 朱一艺 许咏怡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