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1-08-29
深晚报道丨18位小艺术家再现敦煌造窟艺术,“造像于工”展览开幕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yule1.html

 

仿造敦煌石窟的沉浸式展厅、东方造像文明与现代流行元素的碰撞、艺术与科技的跨界融合 ……8 月 28 日在深圳巢美术馆开幕的 " 造像于工 " 展览,18 位平均年龄 13 岁的小艺术家用 18 件机械装置艺术作品,给观众带来了独特而震撼的观展体验。

据悉,该展览由小燕画院 · 巢、MG 麦高创想家、巢美术馆主办,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协办,将持续至 9 月 20 日结束。

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碰撞

据巢美术馆执行馆长程念介绍,此次展出的 18 件作品均来自小燕巢与 MG 麦高创想家共同发起的 " 艺造营 " 创作成果,每一件都制作精巧,经历了艺术创作、电脑编程、激光切割、造窟陈列等全过程。

记者在现场看到,哪吒手持奥特曼变身器,秦汉剑客现身西方,洛神和飞天随着齿轮的转动向观众款款走来,来自东方古老的造像文明经过科技的改造,呈现出一幅赛博朋克风格的奇妙画面。

谈起展览主题 " 造像于工 ",策展人之一、小燕巢院长梁隽葳解释道,策展之初,是希望用工程学原理来完成中国传统造像文明的现代性转化。" 造像文明在全世界范围内、在中国历史长河里曾长期存在,是古代文明的视觉化象征,这个时代的造像是什么样的?我们想做些新尝试。" 梁隽葳说,整个艺造营从 6 月 28 日开营,共举办三期,均以 " 造像于工 " 为主题,选取传统东方造像的元素,例如壁画、纹饰,神话人物、神兽等等。令人意外的是,小艺术家们对传统文化精髓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加入大量动漫文化,包括一些最新的文化潮流,最终呈现出的作品更多是流行文化包裹下的传统。

展览开幕当天,这些充满文化碰撞的作品引起观众共鸣及思考,他们对记者表示,文化的保存与发扬,如何能真正地亲近到我们的生活之中?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如何接续?观看这些作品,似乎感受到传统与现代文明在 " 聊天 " 和 " 沟通 "。

艺术与科技跨界融合

当天的展览现场,仿造敦煌石窟的沉浸式展厅格外吸引观众。18 件作品被放置在 18 个洞窟,观众需要走进类似石窟的迷宫,才能依次观看作品。这个过程,用梁隽葳的话来说,叫做 " 开窟 "。" 造窟文化的特殊意义在于修炼。我们为什么执著于一定要把所有作品创作、设计、制作,最后还要选址、开洞、布置、题字、陈列,就是要将造像进行到底,给作品一个完整的沉浸式体验。" 梁隽葳说。

此次展览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特点是艺术与科技的跨界融合。据策展人之一、小燕巢院长卓铭达介绍,本次艺造营由小燕巢与 MG 麦高创想家共同发起,小燕巢的优势是艺术创作,而 MG 麦高创想家是一个工程师团队打造的科创教育品牌。" 当感性与理性交融时,艺术与科技刚柔并济、张弛有度,极力绽放出华夏造像之美。科技手段的实操和艺术思想的融入让整个机械创想变得格外鲜活,小艺术家们仿佛被注入了新鲜血液般,创作欲望井喷式爆发,艺术美学勾勒出科技的感性视觉。" 卓铭达说。

在创作过程中,小艺术家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科技为艺术赋能的神奇。蒋晨曦的《海怪》采用了内外齿轮结构,通过设计做了一个旋转的交叠;杨紫嫣的《Mother》用 " 行星齿轮 " 呈现了她心目中的母亲形象;李宗翰用电脑编程展现天空与海的流动感 ……MG 麦高创想家的林远翰老师表示:" 科技其实离我们不远,艺术加科技也不是简单的 1+1=2,它是碰撞的火花,1+1 远远大于 2。"

中国古代是一个科技极为发达的国家,浑天仪、秦陵兵马俑、太阳神鸟金箔等精巧的仪器,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工艺制造的最高水平。" 电的发明给现代科技插上了翅膀,从编程到激光切割,一个想法只需半天就可以实施完毕,这在古代是难以想象的。" 梁隽葳说,艺术和科技的融合,正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大趋势,和 AI 相关的交互设计等新兴专业越来越多,艺术新门类已蓬勃兴起,此次展览是一个很好的样本,希望能影响对艺术、对科技感兴趣的年轻人,让大家意识到艺术和科技的形式正在发生变化,每个人都能做出这样的作品。

深圳晚报记者 李福莹

相关标签

神话 奥特曼 艺术 哪吒 编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