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盛夏的傍晚,静谧迷人,白灼灼的阳光此时退去了锋芒,幻化成微红的斜线投射到沉淀着古意的大街小巷,人行其间,平添了几分诗情画意,倍觉澄澈悠远。
在张掖市中心南北向的一条小街上,一座开间甚大、气势轩昂的古建筑临街矗立,这就是清代康熙年间总兵高孟的府第,俗称高总兵府。这座宅院至今还完好地保存在甘州城中,成为甘州的一处有名古迹。
高孟是甘州城东十余里高家河湾人。地方志书记载,此人 " 性耿直,精骑术,多力善搏 "。高孟少年从军,康熙十四年 ( 1675 年 ) ,随军征讨叛清的陕西提督王辅臣。因作战勇猛,屡建战功,升为守备后又提升为游击,直至延绥总兵。高盂提任为总兵之后,被调到四川平川东之乱。继而又远征滇南,参加平息吴三桂叛乱。平定三藩之乱后,高孟升任宁夏总兵,后又改任凉州总兵。
(高总兵府一隅)
高孟年老,上书乞归故里。康熙帝念高孟征战有功,准其返乡,并颁诏为他在甘州修建总兵府,甘州城内还建有称颂高总兵的 " 三边挂印 " 牌坊。
高总兵府是一座层楼式的四合院,周围砖砌高墙,房屋气势宏大,歇山屋顶,是集殿堂、四合楼院为一体的古建筑群,门外有旗杆立空,双狮蹲门,门对面有砖雕麒麟照壁。
高总兵宅院是甘肃保存为数不多的清代军事长官司衙府第。现存建筑座北向南,中轴线上依次布置前殿、后殿、后楼及东西配殿(楼厢房),后楼部分是与后殿相连结的四合院布局,整个建筑群为一进二院。前殿为清代大式做法,砖木结构,面阔五间(约 21 米),进深三间(约 15 米),单檐硬山顶,前后出廊,前檐施斗拱,上承七架梁。梁架由桐油封护,脊檩下施麻叶头带斗拱,瓜柱间施云刻驼峰。屋面及门窗基本保持了隔扇形式。后殿为清代小式做法,砖木结构,面阔五间(约 20 米),进深三间(约 15 米),前后出廊,无斗拱。单檐硬山顶,上承五架梁,瓜柱间有云刻驼峰。屋面和门窗与前殿基本一致,其面积小于前殿。
后楼由主楼和东西配楼(厢房)组成,砖木结构,分上下两层。单檐硬山顶,主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八架前出廊结构,梁架施角背。东西配楼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为六架前出廊结构,梁架施驼墩。主楼与配楼之间有天桥相通,四周围木构绕栏。
高总兵府现存木结构系清代风格,但屋面门窗、墙体为后来重建。原来的地面、通道、台基、踏步、院墙、花坛、水池均无保留。但究其宏大的官式建筑风格及木构架用材上的规整,充分体现了宅院主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前殿规格较高,采用了清代大式做法,为三层七架梁,比后殿多了一层,梁柱的两头均为雕刻精美的 " 麻叶头 ",前檐布置斗拱,从斗拱型制看,形状类似于清代 " 品字斗拱 ",其内外出跳相同而不用昂,只用翘,内部也使用了一斗二升高麻叶斗拱,特别是驼峰和雀替的制作,是少见的实例,制作丰满而精美,使内部及外部效果更加丰富多彩,体现了建造者的匠心。值得注意的是后楼主院的东西山墙用 " 磨砖对缝 " 的做法,以求美观,砖料质地致密,规整平腻。从建筑结构和装饰风格看,高总兵宅院呈现出清代建筑所具有的沉重、拘束、稳定和严谨的风格,局部装修和装饰构件比较繁琐和定型化,表现出其浓厚的地域手法。
高孟死后,皇帝顾念前功,诏命原葬于故里高家河湾村(今甘州区上秦镇高升庵村)。墓地建有神道碑、享堂 , 因墓地雕置许多石人、石马、石骆驼、石狮子,故称 " 狮子坟 "。如今,狮子坟已不存在,唯有一对风蚀雨啄的石狮子完整无损,现放置在上秦镇高升庵村小学校门口。
离开的时候,已是夕阳西下,斑斑驳驳的青砖建筑在暮霭中仍显威严壮观。初秋的风,带着寒意,总兵府在回眸中已渐渐模糊,或许,历史的车轮就这样滚滚向前成为一个模糊的背影,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份纪念,一种怀想 ……
作者 田瞳
编辑丨石雨涵
责任编辑丨张亚君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