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生态文明建设,有许多大手笔,今天只说碳中和,且只说其中一个创新举措——家庭碳中和。
尽管碳中和宣传在武汉已深入人心,但还是得解释一下碳中和。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节能减排术语,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 " 零排放 "。
我国对世界承诺:2060 年达到碳中和。美国对世界的承诺是 2035 年要达到无碳发电,2050 年要达到碳中和。
不要以为碳中和只是企业和政府的事儿,仔细梳理一下,不难发现,在武汉,基本形成了全民减排 5 项积分的家庭碳中和控制体系,这是武汉对人类生态环境保护的又一可载入史册的创新之举。每个家庭的碳中和积分,集腋成裘,在这个 1300 多万人的城市,全民减排汇集而成的不仅是可观的碳减排量,更是人人建设生态武汉的社会环保意识。
(嵩阳山碳中和林基地)
1、家庭植树
8 月 25 日武汉市 2021 年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举行武汉市首批碳中和林基地揭牌,分别位于蔡甸区嵩阳山新洲区将军山。此举标志着 " 碳中和 " 将与武汉市民的生活紧密链接市民可通过植树造林抵消碳排放。
武汉鼓励以家庭为单位,参与碳中和林的建设。据测算,你一年如果开车行程 1 万公里,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可达 2830 公斤,需要栽 13 棵树才能将排放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实现碳中和。中国人均碳排量为每年 6720 公斤,需要栽 30 棵树才能实现碳中和。在武汉碳中和林基地,武汉市民可以根据家庭成员人数,以及使用家庭汽车、做饭、洗热水澡等活动,大致推算出一年的碳排放总量,然后通过亲自到碳中和林基地植树造林,或认养树木、当园林绿化志愿者等行动,来抵消家庭的碳排放量。
目前,已有部分家庭前往碳中和林基地认养树木,并成为不少家庭节假日的一种新型绿色休闲方式。
2、公交出行
武汉 9 条轨道交通线建成投运,运营里程 360 公里,在建里程 200 多公里,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达 336 万乘次,最高日客运量达 445.62 万乘次,轨道交通占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比重及过江分担率均超过 50%。
武汉市公交线路 602 条,其中主城区 527 条、新城区区内 75 条,运营线路总长 10087 公里,公交线路平均长度为 16.4km。
地铁、空轨、有轨电车、电动公汽,武汉已经形成庞大而细密的公共交通网络,多年来的努力,加上共享自行车的普及,已经解决公交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快捷、低价的公交,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武汉人的出行选择。
8 月 25 日,武汉市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会上透露,将建 " 碳积分 " 平台,推进低碳交通建设,通过记录市民步行、骑行,搭乘公交、地铁出行等数据,兑换相应的 " 碳积分 ",再将这些 " 碳积分 " 转化成小礼品、优惠券,让市民感受减碳的真正实惠。
3、节水护水
2018 年 5 月,武汉市中小学节水教育实践试点活动在汉口江滩启动。
2019 年 10 月,武汉市出台了《武汉市高校节水减排三年行动计划》,之后每年省下 1/8 个东湖水量。
2010 年以来,武汉市妇联、市水务局不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节水示范家庭创建和评选活动。每年在武汉市范围内评选约 200 家节水示范家庭并给予了一定奖励。
水资源的保护,增强了碳吸收能力,成为碳中和一个重要实现路径。
4、光盘行动
大量碳排放来源于农业土地利用,节约粮食也是最为直接的碳中和贡献。少浪费 0.5 千克粮食,可节能约 0.18 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 0.47 千克。如果全国平均每人每年减少粮食浪费 0.5 千克,每年可节能约 24.1 万吨标准煤 , 减排二氧化碳 61.2 万吨。
2020 年 6 月,武汉 8 部门联合举办推行分餐制启动仪式,在全市大力开展文明餐桌光盘行动,全面推行分餐制,倡导节俭用餐、卫生用餐、健康用餐、文明用餐新风尚。
" 四人就餐,建议六道菜减掉两道、补充一小份凉菜,吃不完可免费提供 2 个打包盒打包。" 在小蓝鲸大酒店,点菜师每次都会指着桌上 " 不剩菜不剩饭 " 的文明餐桌公约,向客人推介该店推出的 "N-1" 特色点菜模式。
此后,40 多家餐饮企业响应,并倡议市民操办大型宴席每桌少点一个菜。据推算," 光盘行动 " 一年为武汉节约的粮食量可超过 6000 吨。照此计算,一年可减排二氧化碳 5640 吨。
5、垃圾分类
废物的可循环化利用是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之一,合理的垃圾分类,可以提高废物再利用率。
2021 年 7 月 1 日,《武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一周年,截至目前,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基本实现全覆盖;社区、行政村覆盖率均达 99%,覆盖居民户数约 472 万户,可回收利用率达到 38% 以上。建成规范化回收站点超 1500 个,创新 " 四主四辅 " 可回收物回收服务模式,年回收再生资源约 450 万吨。
根据住建部最新考核通报,武汉市分类工作经过持续努力,在全国 46 个重点城市中位于第一梯队。
碳中和,人类命运的一个大主题,世界各国的共同行动。在武汉,这样一个全球性的大主题,已经转化为人人想参与、可参与、有奖参与的具体行动,这是武汉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扎实推进碳中和,为国家如期兑现国际承诺的城市担当。
当然,到 2060 年达到碳中和,还需要我们每一个武汉人继续努力、更加努力行动,集细流以成江河,积小善而成大德,共同为呵护地球家园不断贡献力量。
作者:叶子秋
编辑:周鑫
审编:力名
核对:汪敏
【时话实说,当下热点,冷静表达—— ZAKER 新闻 / 湖北出品】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