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 10 月,诺贝尔文学奖被授予白俄罗斯记者、作家 S.A. 阿列克谢耶维奇。诺贝尔奖组委会在颁奖词中准确而不乏赞美地评价道:" 她的复调写作,成为我们时代里苦难与勇气的一座纪念碑。"
S.A. 阿列克谢耶维奇 1948 年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系。曾多次获包括瑞典笔会奖、德国莱比锡图书奖、俄罗斯 " 大书奖 " 读者票选最佳、美国国家书评人奖等多项文学大奖。她是当代世界文坛极富影响力的俄语写作女作家,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切尔诺贝利事件、苏联解体等重大事件。
与进行虚构文学创作的大多数前辈们不同,阿列克谢耶维奇专注于 " 非虚构写作 "。她写作的素材,来自她辗转于前苏联大地,搜集到的人们的真实心声与倾诉。她搜寻整理平凡者的话语,将之编为一曲历史中寂寂无闻者的合唱。
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国内早已为读者朋友们所熟知,她的《二手时间》一书讲述苏联解体后民众的精神震荡、失落与寻求,稳居豆瓣图书 top250 并入选 2016 年新浪读书十大好书;而她的另一本《切尔诺贝利的祭祷》则为中国读者们普及了这起令人扼腕的、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科技事故,并成为 HBO 相关电视剧的灵感来源。
她的另外三本代表作," 战争中的普通人之声 " 此前也由磨铁 · 九州出版社出版:《我还是想你,妈妈》《我是女兵,也是女人》《锌皮娃娃兵》;而此次,将由中信出版集团 · 大方推出此三本的全新版本;除《锌皮娃娃兵》外,剩下两本书均将遵照原版书名:《我还是想你,妈妈》改为《最后的见证者:101 位在战争中失去童年的孩子》;《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改为《战争中没有女性》。
《战争中没有女性》《锌皮娃娃兵》和《最后的见证者》从女性、年轻士兵和儿童三个角度描写了战争之残酷,分别是作者与二战中苏联参战女兵、女性医务人员,阿富汗战争苏方士兵及其亲友家人,伟大的卫国战争后幸存的孩子们的访谈记录。" 她实际上是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政治音律的长篇忏悔录," 阿列克谢耶维奇在中文世界引荐者之一、凤凰卫视咨询台执行总编辑吕宁思(同时也是其译者)评价道," 小人物在其中亲身讲述自己的命运,从小历史中构建出大历史。"
阿列克谢耶维奇书中最动人的篇章恰在于这些小人物的历史,即使战争如此残酷,但人性的美、善和爱却从未湮灭:《锌皮娃娃兵》中,躺在在阿富汗战场尸骨堆中的无名苏联士兵,被装进锌制棺材打包送回苏联——而他却是一位母亲永世呼喊着的 " 我的小太阳 ";《战争中没有女性中》中,女人承担起被视为 " 男人职责 " 的角色:狙击手、重机枪手、坦克兵 …… 但这些 15-30 岁的年轻女孩们依旧爱美,采摘战地的鲜花;《最后的见证者》中,战争中失去父亲的孩子长大了," 孩子有了孩子 ",却说 " 我一生都在等我的父亲 ……" 阿列克谢耶维奇以历史中个人的经历为载体,从个体的角度切入,重塑了大历史下个人的 " 微观史 "。为当下中国读者们认知 20 世纪的历史和战争带来了一个有温度的视角,使人更能体味和平的可贵和战争的残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