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ZAKER广州 2021-09-06
广州医生采用国际首创无管技术 让14岁失声少年得以“重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是您救了我让我重新可以说话,对未来的生活充满阳光和希望 ……" 日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行教授带领的气管亚专科团队采用何建行教授国际首创的无管技术,经历 6 个小时奋战,切除患者近 40% 的全封闭气管并重建,让 14 岁失声少年得以 " 重声 "。术后一周,小鹏(化名)复诊一切正常后,重新步入学堂的他,给医生写了一封长长的感谢信。

一场意外 夺走了少年的声音和自主呼吸

5 月的一场意外,让小鹏(化名)经历了开颅手术、气管切开、上呼吸机等一系列抢救措施,虽然幸运地保住了性命,但由于反复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导致气管发生复合性狭窄。

当地医院无法彻底解决问题,最终气管狭窄处完全闭合,导致小鹏无法正常呼吸。14 岁的他进入了 " 失声 " 状态, 而且在喉咙处要终生带着一个金属套管,才得以呼吸。

" 看着儿子说不出话来,很痛苦。人生就像按了暂停键。" 小鹏的爸爸带着他辗转跑遍了当地的大医院,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听到儿子再叫他一声 " 爸爸 "。但是,由于气管重建手术难度高、风险大,国内能开展这种气管重建手术的单位并不多,当地医院医生推荐," 何建行教授带领的气管亚专科团队也许能帮到你们。"

" 绣花 " 手术 6 小时 14 岁男孩得以 " 重声 "

小鹏爸爸租了一辆车,从云南开了两千多公里来到广州。7 月 23 日,小鹏顺利入院,经过详细的检查后,何建行教授团队成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主任李树本发现小鹏气管已处于闭合的状态,建议做 " 无管化 " 喉气管重建手术。

据李树本介绍,小孩的气管长度大约 9-10.5㎝左右。在气管外科领域通常认为,气管切除长度尽量不超过气管总长度的 40%,而小鹏从气管狭窄处到气管造口的距离接近 4㎝,也就意味着这一整段都要切除,然后进行喉气管重建,这无异于挑战极限。

" 气管被切除得越多,重建术中的张力就越大,手术难度也就更高。" 李树本说,气管手术不同于其他外科手术,由于太过精细,且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气管重建手术的器械,也就意味着在吻合过程中需要纯手工完成," 甚至比绣花还要精细。"

在吻合过程中,医生需要全神贯注,在有限的阻断时间内,每一针都要精、准、稳,患者气管的病变处距离喉部声门近,一旦缝合不佳导致术后气管破裂,不仅 " 重声 " 无望,甚至还会威胁到他的生命。

" 针脚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 4 毫米,每一针与气管边缘的距离不能超过 3 毫米,不仅考验医生的手力,还非常考验医生的眼力。" 李树本说,在何建行教授的带领下,团队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在吻合技术方面经验丰富," 我们在手术过程中采用何建行教授国际首创的无管技术,不需要气管插管,能够获得更好的操作视野,更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

8 月 11 日,经过长达 6 个小时的奋战,这场声音 " 抢夺战 " 大获成功,金属套管顺利从小鹏的喉部撤下来,他被送入重症监护室,继续第二道 " 闯关 "。

气管手术后,在医护团队的鼓励下,小鹏尝试发声,当他通过医护人员的手机拨通了爸爸的电话,叫出了一声久违的 " 爸爸 " 时,手机另一头的小鹏父亲已经泪流满面。

" 从云南到广州,两千多公里的求医之路实在是太不容易了,但能够再次听到儿子的声音,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小鹏父亲无比感慨,更为医务人员的精湛艺术点赞。

8 月 24 日,小鹏顺利康复出院。一周后复诊结果,一切正常。如今,他像正常人一样的说话、生活,告别了 " 失声 " 的日子,重新回归学堂。

采写:新快报记者 高镛舒 通讯员 韩文青

相关标签

医生 小鹏 广州 专科 广州医科大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