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1-09-08
上世纪80年代云锦就很潮!《南京云锦及丝织业口述档案》整理出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 福源隆、邓裕兴、正源兴、吴祥泰、裕丰祥 …… 在南京,曾经有众多老字号绸缎庄,还有很多赫赫有名的老牌丝织厂。如今,它们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开启封存的档案,仍然可以勾勒一段丝织业发展历史。

△书内页影印的档案

近日,《南京云锦及丝织业口述档案》由南京市档案馆、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合作整理完成,南京出版社出版,不仅以文字形式呈现了 19 位丝织业从业人员的口述,还有部分档案的影印件。

△书影

3000 卷档案,保存一家丝织厂的 " 核心机密 "

老一辈南京人提起这些绸缎庄和丝织厂,至今仍是如数家珍。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南京中兴源丝织厂。它的发展历程,是我国近代丝织行业的一个缩影。成立于 1874 年的正源兴记绸缎庄,是它的前身。1948 年,南京中兴源丝织厂仅存 4 台织机、8 名工人,还在坚持生产云锦。

△织云锦的大花楼织机

南京解放后,在云锦传承保护工作的初期,南京中兴源丝织厂捐献了 4 台手工织机和近千张云锦意匠图稿。" 可以说,中兴源保留的这 4 台木织机,相当于把整个云锦产业保留下来了。" 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馆长耿奇说。

2008 年,南京市档案馆接收了南京中兴源丝织厂的档案,这也是南京市档案馆接收的第一份最完整、规模最大、最有价值的工业档案。南京中兴源丝织厂的档案有近 3000 卷,揭示了该厂的发展历史和一百多年来的工艺 " 核心机密 "。

2019 年起,南京市档案馆和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合作,对封存的中兴源云锦档案进行抢救性的保护与复原。其中,中兴源云锦丝织业口述档案的采集工作,通过文字、影像等记录方式,对老一辈云锦工匠艺人、中兴源丝织厂工作人员的口述进行发掘整理。同时,邀请了多位原中兴源丝织厂的领导及技术骨干和相关云锦专家,梳理评估了大量珍贵历史资料,选定具有代表性的 " 八宝团龙妆花料 " 进行复原。

△八宝团龙妆花料

19 位丝织业从业者口述,勾勒产业状况

王道惠、郭俊、邬悉尔、周双喜 ……《南京云锦及丝织业口述档案》一书,汇编整理了 19 人的口述史。

云锦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双喜的师傅顾惠源,就曾经是中兴源丝织厂的老员工。周双喜回忆,过去云锦的传授,是口传心授。他还回忆了自己跟着师傅学艺的经历。

" 我们找了跟南京云锦丝织业发展历程有关的重要人物,包括丝织厂厂长、非遗传承人、技术人员等,描摹了整个产业的状况。" 耿奇说,以前大家对云锦的关注在于技艺方面,但云锦是个产业,如果没有产业,技艺也无处附着," 这次我们从产业角度,把整个云锦当时生产的状况勾勒出来。比如,产量是多少、销售到哪里去、云锦的经典品种是怎么找出来的,等等。"

在口述史采访的过程中,南京市档案馆、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接触到很多中兴源丝织厂的老职工。他们有的七八十岁,最老的已经 90 岁,包括设计、图稿、开发、技术革新等各方面的专业人士。虽然年事已高,但在他们的脑海里,对中兴源的那段记忆依旧非常清楚,也充满了情怀。

上世纪 80 年代,云锦一度很 " 潮 "

在耿奇看来,中兴源丝织厂的档案特别珍贵,因为它是承上启下的,正好处于云锦从传统走向创新的技术革新阶段。上世纪 80 年代,云锦处在一个供销两旺的环境中。销售非常好,还包括出口等。生产也非常好,已经工业化状态了,还有了工艺技术上的创新。

为了提高产量、改进质量,丝织厂把手工织机改进成了电机,用于库锦、库缎等。在丝绸纹样、品种上,也一直在做创新设计,比如,紧跟时代潮流设计出了金陵景、长江大桥等云锦意匠稿。

△南京长江大桥云锦意匠稿

上世纪 80 年代,南京中兴源丝织厂的产量、质量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是国家生产民族特需绸缎和出口创汇纳税的 " 大户 "。1983 年,南京中兴源丝织厂以 " 松鹤牌南京云锦 " 获得国家质量奖银奖。

" 我们现在对云锦的印象,总是觉得,它是特别传统的手工艺产品,其实那个时候,它已经完全是工业化生产了,而且做了很多新品种。他们那时候一直想把云锦变成一种新的产品,而不是一味地去复古。" 耿奇介绍,他们想把这段历史告诉大家,让大家看看当时是怎么创新的。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刘静妍 张然 / 文 吉星 顾炜 / 摄

相关标签

档案 中兴 江南 南京 博物馆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